热销商品
-
商城价:¥15
-
商城价:¥15
-
商城价:¥16
-
商城价:¥17
-
中公2016年考研政治用书《考研政治“10+2”、10年真…
商城价:¥18
-
商城价:¥18
最近浏览过
中公2016年考研政治用书《考研政治考点精讲》教材
商品详情
规格参数
相关商品
用户评价
销售记录
购买咨询
目录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5)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1)
第三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34)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50)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66)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86)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97)
第八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13)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125)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42)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55)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64)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172)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179)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188)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194)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224)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231)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239)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249)
第三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261)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269)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279)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290)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301)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310)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324)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337)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346)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60)
第四部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385)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393)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406)
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416)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427)
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446)
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456)
文摘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
1.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3.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①
(二)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及含义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③
3.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因而也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2)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与方向。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④
(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⑤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⑥
(1)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2)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哲学除了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⑦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1)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2)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⑧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在内的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五)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⑨
1.物质范畴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輥?輮?訛的重要依据。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这种概括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在恩格斯和列宁的论述中。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时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輥?輯?訛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輥?輰?訛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物质做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纳入对物质的理解,既把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又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六)意识的起源和本质?輥?輱?訛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意识的起源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2.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輥?輲?訛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輥?輳?訛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
(2010年第17题)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删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给了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的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年版又删去“为维护其统治而设”。再如1971年版在解释了“雉”就是“野鸡”之后,紧跟着说“肉可以吃,羽毛可以做装饰品”。1992、1998年版也一样,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语词的发展变化,也记录着时代前进的印记。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B.取决于语词含义的改变
C.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参考答案】ACD
(七)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輥?輴?訛
1.物质与运动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輥?輵?訛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輥?輶?訛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
(2013年第1题)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
A.运动的衡量尺度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普遍状态 D.运动的存在方式
【参考答案】A
3.物质运动与时空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輥?輷?訛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輦?輮?訛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
(2014年第17题)长江的年龄到底有多大?这里说的长江“年龄”,是指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注入东海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延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明长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他们经过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约2 300多万年。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
A.时间和空间是标示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
B.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C.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参考答案】BD
(八)社会的物质性
1.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
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长期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因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而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輦?輯?訛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2.人类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輦?輰?訛
首先,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其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最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九)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这一原理的内容包括:
第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輦?輱?訛
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正如列宁所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
第二,实践意义在于,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世界是按其固有规律在时空中永恒运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和任何条件下从事任何工作,都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坚定不移地从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 不促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