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销商品
-
商城价:¥13
-
商城价:¥13
-
商城价:¥13
-
商城价:¥13
-
商城价:¥15
-
商城价:¥20
最近浏览过
华图2015年村官考试用书《申论》专用教材
商品详情
规格参数
相关商品
用户评价
销售记录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华图教育,创办于2001年9月16日,是集面授培训、图书发行、网络教学于一体,拥有专兼职教师及专业研究员三千多人的综合性教育集团,是国内公认的公职培训行业标准制定者和教育培训标杆企业,是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后勤干部培训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等部门的合作单位。
目录
第一篇 申论概述及作答技巧
第一章 申论概述3
第一节 申论考试内容介绍3
第二节 申论题本介绍5
第二章 申论作答之“黄金六点”9
第一节 “黄金六点”之一——题眼9
第二节 “黄金六点”之二——材料14
第三节 “黄金六点”之三——关键词29
第四节 “黄金六点”之四——逻辑38
第五节 “黄金六点”之五——版面42
第六节 “黄金六点”之六——字数46
第二篇 申论客观题目精讲
第一章 归纳概括题51
第一节 归纳概括综述51
第二节 归纳概括的常见题型53
第三节 归纳概括的作答原则57
第四节 归纳概括实例评析63
第二章 综合分析题70
第一节 综合分析能力概述70
第二节 综合分析能力的思维培养78
第三节 综合分析作答思路96
第三章 提出对策题103
第一节 提出对策能力概述103
第二节 提出对策能力的思维培养111
第三节 提出对策题解题思路127
第四章 贯彻执行题133
第一节 贯彻执行能力概述133
第二节 贯彻执行类题目的解题思路137
第三节 贯彻执行类题目相关知识汇总146
第三篇 申论文章写作技法
第一章 基本应试策略161
第一节 “客观化”阅卷倾向161
第二节 “采点得分”实战技巧163
第二章 高分进阶技法167
第一节 标题醒目 画龙点睛167
第二节 巧设开头 引人入胜172
第三节 论证合理 事半功倍177
第四节 妙作结尾 前后呼应187
第三章 低分误区警示190
第一节 应警惕的思维误区190
第二节 应警惕的表达误区192
第四章 题型逐一突破195
第一节 命题文章195
第二节 半命题文章204
第三节 非命题文章217
第四篇 备考热点资料速递
第一章 提升思维高度——理论材料汇总237
第二章 充实生活经验——典型事迹储备246
第三章 拓展写作方法——范文首尾精选254
第四章 培养申论语感——优秀文章赏析261
第五篇 权威考题实战演练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考试《申论》权威模考卷273
参考答案284
文摘
第一篇 申论概述及作答技巧
第一章 申论概述
第一节 申论考试内容介绍
由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申论考试不单独发布考试大纲,而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又是类似考试命题的参照,因此,下面我们以201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申论部分的内容为例,来使考生对申论考试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
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申论考试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
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
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
贯彻执行能力——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
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
通过以上国考大纲关于申论科目的描述,我们可知,申论考试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按申论考试的测查能力来分,目前申论科目考查的题型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归纳概括题、综合分析题、提出对策题、贯彻执行题、文章写作题。
归纳概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给定资料内容和含义的理解,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的能力。
【例】 201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地市级)第二题:
“给定资料4”反映了转型期青年人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请指出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10分)
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150字。综合分析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并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的能力。
【例】 2014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第二题:
根据给定材料,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市民们没觉得北京是特别缺水的城市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15分)
要求:分析合理、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300字。提出对策题:主要考查考生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的能力。
【例】 2013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第三题:
根据给定资料,请就政府今后如何缓解或避免节假日出行拥堵提出对策建议。(25分)
要求:对策建议可行,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400字。贯彻执行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的能力。
【例】 201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省部级)第三题:
“给定资料3”介绍了S大学举办心理健康节活动的情况,假如你是该省教育厅的一名工作人员,全程观摩了这次活动,校方请你在这次活动的总结会上发言,请草拟一个简短的发言稿。(20分)
要求:(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
(2)目的明确,切合主题;
(3)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4)不超过500字。文章写作题:主要考查考生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表达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的能力。
【例】 201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地市级)第五题:
加拿大女作家门罗曾经说过:“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请结合你对给定资料的思考和对这句话的领悟,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应对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申论考试,关键是要掌握以上五种题型的作答方式,后续篇章将对这五种题型进行细致讲解。
第二节 申论题本介绍
申论题本是申论考试的核心部分,一般而言,其主要包括四部分。
一注意事项
主要介绍申论试卷的组成、测查要素、作答时限、作答位置及其他规定,考官发卷后并不允许考生提前作答,答题铃响前的时间主要用于填涂考生信息及阅读注意事项。一些考生会迫不及待地跳过注意事项“偷窥”试卷内容,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这显示了一些考生心态的焦躁、不从容、不镇定。一点点的情绪波动都会对考生正常发挥产生较大影响。如果考生看到题目较难,则可能会因此进入紧张状态,所以我们建议考生克制住这份好奇心,先心平气和地阅读注意事项,遵守考场纪律,一步步来,从开场就建立稳定、从容的心态。
注意事项样例一:
1.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4.答题时请认准题号,避免答错位置影响考试成绩。
5.作答时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有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注意事项样例二:
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应试参考时限:阅读资料30分钟,作答9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然后根据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这一部分最大的特点是内容杂、字数多、逻辑形式散,多由几段或十几段材料组成, 每段材料包含特定的信息,它们共同阐释一个或两个主题,字数一般为6000字左右。给定资料是令很多考生头疼的部分,常常读完后面忘记前面,甚至全篇读完却毫无印象,所得信息也是零零散散。这些都是基本阅读能力不强的表现。
阅读申论材料,关键是要有“问题”意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下面以具体材料为例来进行介绍。
2012年北京《申论》给定资料4(节选):
汪然在广州从打工起步,国企、外企、民企都做过。几年前,汪然和两个朋友合伙开了一家服装加工厂,苦心经营,如今工厂年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而汪然却难有安全感:服装加工行业竞争激烈,政策、资金、市场等任何细微变化都会带来业务上的不确定性,如订单无法预期,与银行、政府部门打交道时依然会遭遇“透明的天花板”,加之现在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完善,虽然有保险,但不知日后能否成为足够的保障。现在社会发展如此快,汪然只能给自己定下“活到老,做到老”的目标。他说:“原来人们要求男人‘三十而立’,现在变成了‘三十而富’,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成为衡量成败的标准,好像30多岁你还没富,你这辈子就没机会了。一旦被这样的成功模板驱使着,不焦虑几乎是不可能的。”看着他的朋友有的把孩子从小送到国外读书甚至全家移民,看着有的人不再信任爱情而选择单身,看着厂里的年轻工人整天想着要赚到更多的钱……汪然也很迷惑:“人们都把名望、地位、金钱当作成功,可拥有这些就是成功吗?我们的精神追求去哪儿了?”
这段材料有较强的故事性,所介绍的汪然的例子对于很多考生来说都有相同的切身感受,有些甚至感到气愤和苦恼。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但我们却要抑制住这种情绪,转而努力寻找这种想法产生的背景和根源,以便日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这种想法的产生。这里要告诉大家作答申论的一条原则——集体主义。从集体的利益出发审视问题,不要被个人情绪所干扰。申论考试考查的是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会任由个人主观情绪来随意宣泄。在阅读材料和分析题目的时候,考生一定要注意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区别,审视申论一定要着眼大局。
2014年广东(县级以上及珠三角乡镇)《申论》材料1(节选):
截至2011年,我国煤炭剩余探明可采储量1145亿吨,约占世界的11.5%,居世界第4位;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24.3亿吨,居世界第14位;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2.9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14位,但我国人均能源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仅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7%、5.4%和7.7%。
这段材料的特点是材料内容中夹杂着不少数据,因此个别参加考试的考生反映在思索这些数据本身的意义上花费了不少时间。这其实就是“问题”意识不清的一个表现。申论考试不是制作统计报表,数据是用来反映问题的严重程度或陈述某种客观事实的,至于数据本身则不必去深究。
除此之外,一些申论试卷还提供了一些与申论要求联系不是很紧密或对考生作答起反作用的材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干扰型材料”。从申论考试测查的目的来说,这些材料是必需的,因为只有具有干扰型材料,申论试卷才更贴近现实,也才更能区分谁是真正的实干型人才,谁是纸上谈兵型“人才”。现实中的问题是复杂的,线索是隐晦的,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重点培养自己洞察本质、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申论要求
有时也叫做“作答要求”,主要列举考生在阅读给定资料的基础上所要完成的题目。一般要求考生总结给定资料主要反映了哪些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解决对策,并根据自己对给定资料内容的理解,结合实际,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对这些社会问题的见解等。
申论要求样例一:
(一)请根据材料1—3,用不超过300字的篇幅,概括出我国现阶段职业病发病的特点。(30分)
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二)请根据材料6,用不超过200字的篇幅,分析说明“张海超事件”中职业病诊断鉴定难的主要原因。(20分)
要求:分析全面,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三)请针对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仅限所给的材料),以“加强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策论文章。(50分)
要求: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行文流畅,措施全面、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
申论要求样例二:
(一)根据“给定资料1”,谈谈你对“我们觉得她是最好的‘中国制造’”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15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不超过250字。
(二)阅读“给定资料2”,在空格处填入这则资料的题目和3部分的小标题。(15分)
要求:准确、简明。每条不超过20字。
(三)假设你以BL集团发言人的身份参加一个企业家协会组织的关于“品牌战略”的论坛,请根据“给定资料3”写一篇简短的发言稿,介绍一下BL集团在打造品牌方面所取得的经验。(20分)
要求:(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
(2)条理清楚,有概括性;
(3)语言生动,对象明确;
(4)不超过500字。
(四)“给定资料5”画线部分写道:“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是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的。”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材料和自己的感受,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四答题卡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降低阅卷者主观因素对判卷的影响,减少评卷中的误差,一般采用电脑阅卷的方式,即提供专门的答题卡,要求考生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阅卷前将答题卡内容扫描进电脑,分给多名阅卷者同时判卷。但这里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1.考生在填涂姓名和准考证号前一定要认真阅读“注意事项”及“填涂要求”,填写一般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涂卡用2B铅笔。正确填涂考生信息栏是基础,填写不准确或信息不全,题目答得再好也会以作废处理。
小提示:考生一定要准备2B铅笔,而且要注意分辨,千万不要买到假冒伪劣产品。
计算机读卡技术目前主要利用碳对红外线的电敏感性来读取考生是否填涂了答案,因此正确的填涂应具备一定的面积和浓度。在铅笔标志中,H代表硬度,B表示软度。2B以上的铅笔含碳量高,是可以识别的,但容易折断,造价也高,还容易粘连其他答卷;H过高的铅笔含碳量不足。实践证明,最经济实用的是2B型铅笔。
2.首先,每道题均有独立的、足够的答题区域,每道题的答题区域以红色边框为界限,表示计算机会扫描的区域。超出该边框的部分不会被计算机扫描到,答题信息自然也无法被阅卷者看到。
其次,每道题的答题区域内,在相应位置上均标注出了字数标准,这为考生确定自己的答题字数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提供了标准。
小提示:答题区域采用的是扫描技术,用铅笔或其他颜色笔作答的话,扫描图像不清晰,对阅卷会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大家一定要采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字迹不要太小,也不要过于连笔,尽量为阅卷者呈现一份整洁、清晰、美观的答卷。
第二章 申论作答之“黄金六点”
第一节 “黄金六点”之一——题眼
本节主要向考生讲述“黄金六点”之一——题眼。“题眼”部分与下一节的“材料”部分一并属于审题环节,这一环节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将重点放在“问什么,答什么”上面,是之后进一步对题目进行解析及书写的前提。考生必须高度重视审题环节,明确寻找题眼的重要性,能够从题眼出发,分析得到一系列利于解题的信息,从而进行有效解题。
一题眼的含义
(一)题眼的传统释义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在其《艺概》中指出:“题有题眼,文有文眼。题眼或在文中实字,或在虚字,或在无字处。”他认为,题眼乃神光之所聚,具有观照全篇的作用。传统意义上的题眼往往用于写作中,是指作文标题中能够体现文章主旨的关键词。写好标题作文的关键在于抓住题眼,只要抓准了题眼,准确地把握了文章所要表意的核心与重点,便能迅速明确立意,确定选材范围及写作重点,从而表现出鲜明、集中、深刻的主题。否则,便是偏题或跑题,徒劳而无功。
这里举一例即可说明:如标题作文《能力与机遇》,题眼在于“与”,对于“能力”和“机遇”二者,作文时不能偏废其中任何一方,但也绝不能机械地对二者分别进行论述,而是要重在表现“能力”与“机遇”这二者的关系,比如可以围绕“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很好的能力,或者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断地努力学习,那么当机遇来临的时候,他便更有胜算能够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这一主题进行展开。对于此题,如果考生没有认真分析题眼与所体现的精髓,就很可能只谈到能力、机遇以及能力和机遇各自对于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能力与机遇这二者本身的辩证关系,从而使文章的立意落入俗套。
此外,我们也可以将题眼理解为题目中语用价值最大的字词,对写文章起着定向和制约的作用。从此处继续分析下去会涉及更加专业的内容,因此这里不再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仅就其中一个方面的表现举一例向考生进行说明。例如,《荆轲刺秦王》这一标题中,题眼为单字“刺”,通篇文章便是围绕动词“刺”取材,包括“刺”的起因、经过及后果,全文的重点正是在对“刺”这一事件过程的描写中集中刻画了各个人物的性格。
综上所述,把握住题眼,便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立意上统领全篇,由题眼这样一个聚焦点辐射到文章的主旨及全部内容,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题眼的引申释义
在明确了题眼的传统释义后,接下来我们对其引申释义进行分析,题眼的引申释义也是我们应该着重关注的部分。本书所要重点讨论的题眼中,“题”并不是指前面所说的作文标题,而是我们在考试中遇到的题目,或者叫题干。这里所谓的题眼,从命题者的角度而言是指试题考查的重点或主旨所在,若从考生作答问题的角度提出,则是指解题的关键信息或条件。
考生在作答题目时,如果能够学会并习惯于在审题环节中寻找和破解题眼,就会为后面的分析及书写环节争取到更多时间,也能够少走一些弯路。作答过程中,在最初审题环节寻找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作答方向的重要思维环节,可称之为寻找和破解题眼的过程。找准了题眼,就意味着找到了解题的关键和突破口,从而为理清解题思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考生在审题环节一定要努力挖掘题目中显性或隐性的题眼。
(三)题目中的其他关键信息
通过上面的讲解,考生应该已经明确,题眼就是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最能够影响题目最终作答内容的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题目中其他词就不重要,恰恰相反,题目中还有很多词是考生必须重视的。一道题目是由若干词汇构成的,我们常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一句话的意思可能因为词汇拼凑方式不同而有很多种不同理解。这里希望考生不要进入一个误区,不要认为只是找到题眼就可以解题了,题眼只是一个突破口,并不是解题的全部,考生应该正确看待题眼的关键性,也应该看到题眼的局限性。
题目中除题眼之外,其他对于考生解题也有重要作用的词语就是我们这里要说的其他关键信息,考生要全面顾及。为了让考生更容易理解题眼与其他关键信息的关联及区别,可以这样解释:如果考生没有注意到题目中除题眼外的其他关键信息,那么最终作答内容很可能不够全面、不够完善;但如果考生没有把握好题眼,则很有可能答非所问。
二寻找和破解题眼的重要性
(一)审题的重要性
寻找和破解题眼是审题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之后阅读材料的前提,因此,其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等同为审题的重要性。通过审题,考生能够了解命题者的命题重点所在,这样在阅读材料时才能分清主次、有所侧重。这里顺便提及对整篇试卷的阅读顺序,一般来说,为了节省考试中宝贵的时间,首先应阅读题目,之后再阅读材料。对题目内容进行分析之后,即找到题眼及其他关键信息后,带着目的阅读材料,不是直接相关的材料可以适当地略读,而与题目直接相关的关键材料则要精读,这样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考生能够通过此处的分析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明确寻找和破解题眼的重要性。
(二)利于培养问题意识
寻找和破解题眼的过程,也是考生明确题目具体所涉及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考生的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而言,意义非同小可。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思维。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正因为有了问题,有了疑问,人们开始追寻答案,进行试验、分析、论证,才最终得到结论。由此可见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考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在对试卷进行阅读、分析、作答的全部过程中,始终记住自己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样就不会漫无目的地浪费时间。考生要学会寻找题眼,挖掘问题,不断提醒自己,让自己习惯这种方式,这对于学习其他知识而言也是有益的。因为,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阅读大量信息的时候,这时如果能够善于寻找和破解题眼,迅速把握住所阅读内容的主旨及要点,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更加深刻和透彻的理解。
三题眼与题目类型的关系
通过对题眼的解析,我们往往能够迅速确定题目的类型,从而更快地明确自己的作答方向。因此,在这一部分将列出几个实例,让考生对题眼与题目类型的关系有直观的认识和理解。这里主要列举考试中比较多见的归纳概括题、综合分析题及提出对策题。
(一)归纳概括题
【例1】 根据给定资料,概括总结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15分)
要求:概括准确、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250字。
【分析】 此题的题眼为“原因”,其他关键词有“概括”“总结”“工程质量问题”。但这并不是一道综合分析题,不需要考生分析原因。这也验证了前面所提及的,题眼并不是全部,还要结合题目中的其他关键信息进行分析。通过“概括”“总结”等其他关键词,我们知道这是一道归纳概括题。工程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在给定资料中都已经说明了,这道题只是需要考生简单地将其概括总结出来而已。分析到这里,考生就应该明确了作答方向,直接去给定资料中寻找原因即可。
【例2】 请你概括“给定资料1—5”中所反映的主要问题。(15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不超过200字。
【分析】 题眼为“问题”,其他关键信息还有“概括”“给定资料1—5”。这是一道归纳概括题,再具体点说是概括问题类题目。概括对象只是“给定资料1—5”,那么作答内容中就不应包括其他资料的内容。
(二)综合分析题
【例】 如何理解“给定资料2”中“动物的平等伦理权利”的主张存在着“伦理悖论”?(15分)
要求:严密、完整、简明。不超过200字。
【分析】 这道题目表述得很精简,题目中的信息都比较重要,其题眼为“如何理解”。“如何理解”就要求考生对此进行分析和解释,因此是一道综合分析类题目。
(三)提出对策题
【例】 给定资料中反映了社会上人们出现的各种焦虑情绪,请就政府如何缓解民众焦虑提出对策建议。(25分)
要求:对策建议合理可行,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400字。
【分析】 此题很显然以“对策建议”为题眼,其他关键信息有“焦虑情绪”“政府”“缓解”。通过题眼可知,本题为提出对策题。这里再说明需要考生注意的一点,题目中的关键词“政府”表示缓解民众的焦虑的主体是政府,而不是民众自身。考生在作答时,要完全站在政府的立场上提出对策建议,而不要提到民众自身需要如何做才能纾解自己的焦虑情绪。
四隐性题眼分析
前面所列举的题目中题眼均比较明显,很容易找到,并且我们很容易通过题眼确定题目所属的类型。但在实际的申论试卷中还存在一些并不具有明显题眼的或者并不能很快确定类型的题目,需要考生进行仔细分析和挖掘才能够最终确定。
【例1】 为了维护M县的声誉,挽回“虐猫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请以M县政府的名义就“虐猫事件”的处理情况写一份宣传稿,在县人民政府网站上公布。(25分)
要求:态度诚恳,对象明确;内容全面,条理清楚;不超过500字。
【分析】 这道题目要求写一份宣传稿,很多考生粗略地看后可能会认为其题眼为“宣传稿”,从而将其理解为一道简单的公文写作题。但宣传稿只是一种写作形式,而形式往往是固定的、易把握的,内容才是考生应该着重关注的方面。经过进一步审视应该会发现,这道题的题眼应该为“处理情况”,因此实质上这是一道提出对策题。针对“虐猫事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县政府首先要对此事件进行解决和处理,之后才能够将具体的处理情况诉诸这份宣传稿。而谈到解决和处理一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提出对策了。
【例2】 围绕本期《新闻1+1》的标题“我们要进城”(可理解为“让新生代农民工进城”),用自己的语言为【给定资料二】的内容写个提要。(字数控制在400字以内;要求中心明确、思路清晰、语言顺畅。)(23分)
【分析】 通过这道题目,我们想向考生说明的问题与上一道例题大体相似。“提要”是题眼,这一点没有问题。但考生应该注意的是,并不应该将注意力放在“提要”这种文体写作形式上,而应主要从内容方面进行把握。这道题目实质上是一道归纳概括题,概括的是【给定资料二】的内容要点。
【例3】 结合“给定资料10”中“东梁煤矿被低价转让”这一事例,指出煤炭资源整合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25分)
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楚,具有针对性。300字以内。
【分析】 此题的题眼并不难找到,应该是“教训”,难在确定其题目类型。题目要求结合“东梁煤矿被低价转让”这件事,得出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这很容易被认为是一道综合分析题,实则不然。要从一件失败的事情中吸取到教训,首先应知道这件事情本身的问题和症结所在,这件事失败的原因在材料中已经提及,需要考生将其提取、概括出来;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明确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这才算从中吸取到教训了。如“东梁煤矿被低价转让”事件中存在缺少调研论证、急于改制转让的问题,这是导致东梁煤矿最终被低价转让的原因。明确了这一问题后,就应该提出“在煤矿权属、企业性质存在争议的情况下必须进行慎重的调研论证,不应急于进行改制转让”这样的改进建议。因此本题是一道归纳概括+提出对策题。
【例4】 根据给定资料,结合当前实际,谈谈各级党政干部为什么应当多读书、读好书。(20分)
要求:分析合理、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300字。
【分析】 此题的题眼为“为什么应当”,比较容易得出其为综合分析题,具体而言这是一道原因分析题。列举此题的目的主要是帮助考生将这道题以更简单的表述翻译出来。“党政干部为什么应当多读书、读好书”,即“党政干部多读书、读好书的益处”,这个益处要从对党政干部自身、对民众、对社会等多方面来谈。
五实例分析
此部分主要通过列举并分析几道申论真题的题眼及其他关键信息,帮助考生更加熟悉寻找和破解题眼的方法,希望考生在日后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此项内容的练习,提高审题能力,从而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申论考试。
【例1】 “给定资料2—6”反映了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请对这些问题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50字。
【分析】 题眼为“问题”,其他关键词有“给定资料2—6”“概括”“归纳”。通过题眼及其他关键词很容易发现,这道题属于归纳概括题中的概括问题类题目。考生需要针对题目中给出的限定范围,即“给定资料2—6”,就其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概括、归纳。
考生作答时需要注意,因为“给定资料2—6”中一部分材料是具体事例,如果考生仅就具体事例进行概括,而没有继续提出更深层次的结论,就只是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描述,而不是这种“现象”所反映的“问题”。如“给定资料5”中提到了媒体和网络精心策划炒作的“母亲跪爬求助”事件,在对这一事件进行概括的过程中,如果考生仅仅答出“一些媒体和网络在对社会事件进行报道时存在言论失实及恶意炒作现象”,就是不完整的,只对事例本身对应的现象加以概括,而并没有上升到其所反映的“问题”的高度。考生应该回答“一些媒体及网络的失实言论和恶意炒作误导了社会公众,对社会诚信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这样就不只是概括了事件本身,同时把这件事的后果也概括出来了,而正是存在这样的事件和因这件事所造成的“误导公众”“损害社会诚信”的严重后果,才是“问题”所在,才是命题者想要看到的结论。
由此考生应该可以看出作答一道题目时寻找其题眼的重要性,这往往能够帮助考生把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试题的关键点上,而不是“无用”的材料及题目中并不那么要紧的其他词语上。
【例2】 “给定资料5”中提到,某网站曾组织网民进行了一场讨论。请你根据“给定资料”,反驳“网民A”的观点。(20分)
要求:(1)观点明确,分析透彻,论据充实;
(2)语言流畅,层次清楚,有说服力;
(3)不超过400字。
【分析】 本题的题眼很显然是“反驳”,其他关键信息包括“给定资料5”“网民A”“论据”。命题者要求考生通过明确的观点、透彻的分析及充实的论据反驳“网民A”的观点。考生只需要对其观点进行反驳,而不需要对其观点进行陈述或分析,因此这并不是一道概括题,而是一道综合分析题。
“反驳”这个词很容易让我们想到驳论文,这是我们在学生时代接触很多的一种议论文体。虽然本题只是一道问答题,并不是写作题,但我们可以借鉴驳论文的写作方法来回答这道题。驳论跟立论密切联系,因为如果想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而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才是正确的,除了讲道理,通常还需要摆事实,即利用论据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而本题的答题要求也的确提出了“论据充实”这样的要求,因此,考生需要结合对于通篇材料的基本了解,找到适当的论据,对网民A的观点进行反驳。
材料中提到,网民A认为:道德失范的根源应归咎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盲目性、自发性、趋利性、等价交换性等致命弱点,必然导致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蔓延和泛滥,引发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诚信缺失。
这里仅就其观点中的一个方面加以简单分析。网民A认为,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一些致命弱点,“必然”导致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蔓延和泛滥。这里有一个词——“必然”,市场经济的弱点真的“必然”导致这些吗?这显然是一种很极端的观点。考生在反驳时除了说理以外,也要提出论据。可以回答“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的确出现了许多道德失范、信仰缺失的现象,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社会上仍然不乏拥有诚信精神、志愿精神、感恩精神、奉献精神的道德楷模”。也就是说,虽然有一些道德失范、信仰缺失的现象,但并不是全部,社会上也有很多道德楷模。这便可以作为论据部分提出。
综上分析,考生不可忽视题目中的题眼及关键词,因为它们常可以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提示,并且必然有利于我们回答问题。
【例3】 运用北京朝阳区“一网、两库、三关”体系,谈谈如何处置“高安屯垃圾填埋场异味扰民事件”。(15分)
要求:分析条理清楚,措施得当,字数不超过300字。
【分析】 本题题眼为“处置”,其他关键信息为“‘一网、两库、三关’体系”“高安屯垃圾填埋场异味扰民事件”。围绕题眼及题目本身,我们要明确的是处置什么及如何处置。“给定资料11”提到了“高安屯垃圾填埋场异味扰民事件”,这一事件在北京奥运会落幕之后不断升级,后来已经发展到包括集会游行、万人签名在内的群体聚集事件,并且已经在舆论上造成了很大的声势。问题中要求考生进行处置的正是此事件。至于如何进行处置,题目中已经给出处置此事件的依据,即北京朝阳区“一网、两库、三关”体系。考生只需要回到该段资料,仔细研读关于“一网、两库、三关”体系的具体内容,对应此事件进行分析后作答即可。
第二节 “黄金六点”之二——材料
材料是申论考试的两大必不可少的载体之一,没有材料,申论考试犹如无根之树,无法存活。材料是申论题目作答的唯一依据,没有材料,申论题目恰如无源之水,无法流淌。总之一句,没有材料,申论考试实施不了;没有材料,答题无从谈起;不看材料答题,必“死”无疑。材料在申论考试中重要如斯,若不能对其了解和掌握,就会令考生在申论考试时如履薄冰,感到困难重重、危机四伏。
一材料分类及解读
申论考试的材料根据其性质和特征大致可以分为政策性材料、理论观点性材料、事例性材料、复合性材料四类。知悉这些材料分类,并对各类材料的展现形式、特点、对申论作答的重要性和在申论考试中如何对它们充分利用有所了解,能让考生对申论材料的整体把握更清晰、细节掌握更具体,对于考生更好地备考申论考试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政策性材料
1.材料概述
内容(1)国家政策;(2)法律法规;(3)领导人讲话。示例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文件强调要“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特点权威、正确;表述准确、精练对答题的作用给对策、原因、意义等答题内容以启示;
可直接运用到写作题中,拔高文章思想高度,提升文章立意深度。
2.材料使用
(1)使用原则每类材料中所谓的“使用原则”是就各类材料最显著的特点而言的,没有划定统一的标准,相互之间不具有可比性。
说明:关于使用原则之二——“可直接引用或适当精简其表述”,是指在字数允许的情况下可直接引用其表述,而若字数有限,则要有所变通,适当精简其语句表述。此外,在直接引用时,也要注意语句结构、排列,使其在要点顺序或形式上有别于原文表述,不要让摘抄的痕迹过于明显。
(2)实例讲解
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批注1】 说明农业科技的重要性,也即指出发展农业科技的意义。
【批注2】 说明应该怎样发展农业科技,也即指出发展农业科技的对策。
【批注3】 可用于强调农业科技的重要性。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批注1】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批注2】,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批注3】文件强调要“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批注4】 进一步阐述发展农业科技的对策。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批注4】
【使用原则详解】
上述这则政策性材料包含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和发展农业科技的对策两部分内容。
1.农业科技的重要性
●直接引用
总括: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分述:(1)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根本出路;
(2)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
(3)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
(4)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
●适当精简
总括:能为解决“三农”问题注入强劲动力,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分述:(1)能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确保农产品供给;
(2)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3)能突破资源环境约束;
(4)能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2.发展农业科技的对策
●直接引用
(1)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2)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
(3)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4)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
●适当精简
(1)坚持科教兴农战略;
(2)突破体制机制障碍;
(3)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建立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4)着力突破农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
(二)理论观点性材料
1.材料概述
内容(1)名家学者理论研究文章、成果;(2)关于一般事实、现象、已成定论的理论等的客观结论性描述;(3)专家、学者、行政官员、群众关于某一事件、现象的观点。示例(1)这些痛苦与惶惑,引起了塞内加的注意。他撰写了一系列文章来安慰他的刚刚遭逢灾难的读者,然而,他的安慰却多少显得生硬和阴郁:“你们说‘我没想到这一切会发生’,难道你们以为,当你知道某件事有可能发生,当你看见它已经发生,这件事居然还不会发生吗?”为了平息读者心中的不平,塞内加在公元62年的春季提醒大家: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已变得多么高明和安全,自然灾难与人为灾难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想到未可预料的事情。平静,不过是历次混乱之间的间歇。没有什么是绝对可靠的,即便是我们双脚依凭的大地。
(2)进入21世纪,世界人口急剧增长,人类对食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可耕地面积、森林和牧场反而在大幅缩减,物种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据预测:全世界现有陆地资源量仅可供人类使用500年,如果按消耗资源速度每年递增2.5%计算的话,则只能使用90年;全球石油生产剩余可采储量加上待发现的石油资源可用53年……
(3)在人们对水价调整议论纷纷的背景下,某部门邀请某市B书记,某报W记者,公用事业专家X、Y,某外资投资公司M经理,市民代表D等,开了一次座谈会。下面是座谈记录。
W记者:我觉得水,它不单纯是一种商品,它有公共资源的属性,不能单纯地以商品来计价。因为政府从税收里头就已经提取了一些资金,居民对这块资源理应低价共享。
X专家:供水企业在市场机制下追求盈利,讲究成本,我觉得这是很客观的一件事情。
Y专家:供水行业的特点是自然垄断性,它在市场上是不可竞争的。对我们公用事业,消费者并没有选择权。这样一个自然垄断的企业,要有盈利,就很可能获取超额利润,消费者质疑它涨价是不奇怪的。
M经理:我觉得解决中国供水行业问题,必须选择引进社会资本这一条。
B书记:我认为现在水价非常低,不利于自来水公司的发展。我们市现在居民水价才一块钱一吨,每人平均每月用水量三吨左右,十天才用一吨,放到一天才一毛钱。现在买根黄瓜都得三毛钱,你说这个水价低不低?
D代表:黄瓜和水的问题,没有可比性。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就从两个方面看。1985年我们的工资是多少,水费是多少;现在我们的工资是多少,水费是多少,这样比较一下,我感觉水价可能是高。
Y专家:我觉得这位先生说得非常有理,水价是高还是低必须有个参照物。从国际上看,水价占家庭收入3%以下是合理的,超过3%就不合理。续表
特点(1)正确、富有启发性;
(2)默认正确,阐明情况;
(3)各抒己见,主观性强,正误兼有。对答题的作用给问题、对策、原因、意义等答题内容以启示;
为写作题提供论点、论据、理论支持和语句表达借鉴。
2.材料使用
(1)使用原则
(2)实例讲解
【批注1】 可借用的观点:不管人类文明怎么发达,技术怎么进步,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始终存在,灾难发生具有必然性。
【批注2】 可借用的对策:时刻对外在环境保持戒备和警觉。
【批注3】 可借用的观点:没有所谓的绝对可靠和绝对安全。
【批注4】 这段材料是关于我国资源现状和危机的客观描述,内容正确,可根据答题需要,有选择性地借用其中的数据和描述。
【批注5】 记者观点,须甄别正误。第一句正确,第二句存在争议。①这些痛苦与惶惑,引起了塞内加的注意。他撰写了一系列文章来安慰他的刚刚遭逢灾难的读者,然而,他的安慰却多少显得生硬和阴郁:“你们说‘我没想到这一切会发生’,难道你们以为,当你知道某件事有可能发生,当你看见它已经发生,这件事居然还不会发生吗?”为了平息读者心中的不平,塞内加在公元62年的春季提醒大家: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已变得多么高明和安全,自然灾难与人为灾难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批注1】 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想到未可预料的事情。【批注2】平静,不过是历次混乱之间的间歇。没有什么是绝对可靠的,即便是我们双脚依凭的大地。【批注3】
②进入21世纪,世界人口急剧增长,人类对食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可耕地面积、森林和牧场反而在大幅缩减,物种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据预测:全世界现有陆地资源量仅可供人类使用500年,如果按消耗资源速度每年递增2.5%计算的话,则只能使用90年;全球石油生产剩余可采储量加上待发现的石油资源可用53年……【批注4】
③在人们对水价调整议论纷纷的背景下,某部门邀请某市B书记,某报W记者,公用事业专家X、Y,某外资投资公司M经理,市民代表D等,开了一次座谈会。下面是座谈记录。
W记者:我觉得水,它不单纯是一种商品,它有公共资源的属性,不能单纯地以商品来计价。因为政府从税收里头就已经提取了一些资金,居民对这块资源理应低价共享。【批注5】
X专家:供水企业在市场机制下追求盈利,讲究成本,我觉得这是很客观的一件事情。【批注6】【批注6】 专家观点,一般无争议。
【批注7】 专家观点,一般无争议。
【批注8】 从业人员观点,须甄别正误。该观点存在争议。
【批注9】 行政官员观点,须甄别正误。该观点存在争议,下面紧接着有反对意见。
【批注10】 群众代表观点,须甄别正误。该观点正确,下面专家给予了直接肯定。
【批注11】 专家观点,一般无争议。
Y专家:供水行业的特点是自然垄断性,它在市场上是不可竞争的。对我们公用事业,消费者并没有选择权。这样一个自然垄断的企业,要有盈利,就很可能获取超额利润,消费者质疑它涨价是不奇怪的。【批注7】
M经理:我觉得解决中国供水行业问题,必须选择引进社会资本这一条。【批注8】
B书记:我认为现在水价非常低,不利于自来水公司的发展。我们市现在居民水价才一块钱一吨,每人平均每月用水量三吨左右,十天才用一吨,放到一天才一毛钱。现在买根黄瓜都得三毛钱,你说这个水价低不低?【批注9】
D代表:黄瓜和水的问题,没有可比性。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就从两个方面看。1985年我们的工资是多少,水费是多少;现在我们的工资是多少,水费是多少,这样比较一下,我感觉水价可能是高。【批注10】
Y专家:我觉得这位先生说得非常有理,水价是高还是低必须有个参照物。从国际上看,水价占家庭收入3%以下是合理的,超过3%就不合理。【批注11】
(三)事例性材料
1.材料概述
内容对某一事实、事件、现象的具体描述。示例市民甲:8月下旬的一天早上,我送朋友去赵家口长途汽车站,发现这里是一个Y字形路段,行驶的车辆由两条机动车道汇聚到一条机动车道上。引人注目的是,两条分支机动车道中的一条上缓缓行驶着大量公交车,一辆接一辆,车队一直排到Y形车道汇流口。刘公铺桥西这一站点设置在两条机动车道之间,我和朋友便是在这一站下的车。这里下车的乘客很多,从公交站牌看,至少有15条不同路线的公交车要在这一站停靠。这就使得上下车的乘客特别多,疏散时间增加,公交车停靠的时间也就相应增加,而之后需要进站的公交车排队进站的时间也被延长。我看到排队等候进站的公交车一直都保持在5辆以上,使得路面拥挤不堪。我从刘公铺桥西站下来后沿着公交站绕了一圈,发现并没有能够穿过马路的人行横道。乘客如果想要安全地走到5米开外对面的公交站,需要返身走几百米去绕行赵家口天桥。这对于在上班时间急着换乘车辆的人来说太费时间,所以我看到绝大部分下车的乘客都径直走到站点与绿化带之间的空隙处,在大量的机动车流之间惊险地穿过马路。这虽然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但与登上天桥再下来相比显得方便快捷许多。特点(1)围绕特定主题展开;(2)描述具体、详细。对答题的作用(1)通过详细的事例描述,反映相关问题;(2)具体事例可以为写作题提供素材,丰富文章内容。
2.材料使用
(1)使用原则
(2)实例讲解
市民甲:8月下旬的一天早上,我送朋友去赵家口长途汽车站,发现这里是一个Y字形路段,行驶的车辆由两条机动车道汇聚到一条机动车道上。引人注目的是,两条分支机动车道中的一条上缓缓行驶着大量公交车,一辆接一辆,车队一直排到Y形车道汇流口。刘公铺桥西这一站点设置在两条机动车道之间,我和朋友便是在这一站下的车。这里下车的乘客很多,从公交站牌看,至少有15条不同路线的公交车要在这一站停靠。这就使得上下车的乘客特别多,疏散时间增加,公交车停靠的时间也就相应增加,而之后需要进站的公交车排队进站的时间也被延长。我看到排队等候进站的公交车一直都保持在5辆以上,使得路面拥挤不堪。【批注1】【批注1】问题一我从刘公铺桥西站下来后沿着公交站绕了一圈,发现并没有能够穿过马路的人行横道。乘客如果想要安全地走到5米开外对面的公交站,需要返身走几百米去绕行赵家口天桥。这对于在上班时间急着换乘车辆的人来说太费时间,所以我看到绝大部分下车的乘客都径直走到站点与绿化带之间的空隙处,在大量的机动车流之间惊险地穿过马路。这虽然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但与登上天桥再下来相比显得方便快捷许多。【批注2】【批注2】问题二
【使用原则详解】
提炼主题:
公交站点、站点公交车停靠、交通拥挤、人行横道等——市民出行存在的问题。
归纳概括主要内容:
(1)缓缓行驶着大量公交车,一辆接一辆……站点设置在两条机动车道之间——站点设置问题。
(2)至少有15条不同路线的公交车要在这一站停靠——站点规划问题。
(3)乘客特别多,疏散时间增加,公交车停靠的时间也就相应增加……公交车排队进站的时间也被延长……路面拥挤不堪——站点设置、规划问题导致的后果。
(4)发现并没有能够穿过马路的人行横道……想要安全地走到5米开外对面的公交站,需要返身走几百米去绕行——人行横道问题。
(5)绝大部分下车的乘客……在大量的机动车流之间惊险地穿过马路——人行横道问题导致的后果。
同类合并,适当提炼:
问题一:(1)(2)(3)——站点设置、规划不合理,加剧交通拥堵。
问题二:(4)(5)——公交站点未就近设置便捷人行横道,乘客横穿马路,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四)复合性材料
1.材料概述
内容事实列举、理论阐述、各方评论混合夹杂的材料。示例2010年,S市一公寓大楼失火,造成100多人死伤。这起特别重大的火灾事故,凸显了现代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
“脆弱性”是吉尔伯特·怀特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概念,之后被广泛应用于灾害学、生态学、金融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许多方面,大大拓展了“脆弱性”的内涵。
现代城市不仅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且是人口、财富和各项社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各类风险和突发事件最密集的地区,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社会影响很恶劣。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可以理解为城市生活运行中受到外部致灾因素影响的可能性和敏感性,它涉及外部致灾因素影响的程度,涉及相关防范系统对致灾因素的抵抗力以及对这种系统抗逆力的某种衡量。
……
这次火灾,尽管S市启用了现代化的警用直升机用于紧急救援,但在如此严重的高楼火灾面前,无法有效发挥高空消防灭火和救援的功能。同时,部分常规的消防云梯及消防设施难以满足高层建筑灭火的需要,影响了救援的速度和效率。特点夹叙夹议对答题的作用给问题、对策、原因、意义等答题内容以启示;
事实列举部分可为写作题提供事实论据,理论、评论部分可为写作题提供论点、论据。
2.材料使用
(1)使用原则
说明:复合性材料的叙述部分和议论部分是相辅相成的,叙述的内容和议论的内容密切相关,有别于理论性材料和事例性材料的机械合并、组合,故在使用这类材料时要注意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而不要割裂开来,并注意对应性。
(2)实例讲解
【批注1】事实:S市一公寓发生大火,伤亡严重。
【批注2】理论:S市特大火灾事故,凸显现代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
【批注3】理论:“脆弱性”的概念和应用领域。
【批注4】理论: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指城市运行中受到外部致灾因素影响的可能性和敏感性。
【批注5】事实:救援时启用了警用直升机。
【批注6】评论:救援设施不足、救援能力有限,难以满足现代城市灾难救援的需要。2010年,S市一公寓大楼失火,造成100多人死伤。【批注1】这起特别重大的火灾事故,凸显了现代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批注2】
“脆弱性”是吉尔伯特·怀特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概念,之后被广泛应用于灾害学、生态学、金融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许多方面,大大拓展了“脆弱性”的内涵。【批注3】
现代城市不仅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且是人口、财富和各项社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各类风险和突发事件最密集的地区,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社会影响很恶劣。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可以理解为城市生活运行中受到外部致灾因素影响的可能性和敏感性,它涉及外部致灾因素影响的程度,涉及相关防范系统对致灾因素的抵抗力以及对这种系统抗逆力的某种衡量。【批注4】
……
这次火灾,尽管S市启用了现代化的警用直升机用于紧急救援【批注5】,但在如此严重的高楼火灾面前,无法有效发挥高空消防灭火和救援的功能。同时,部分常规的消防云梯及消防设施难以满足高层建筑灭火的需要,影响了救援的速度和效率。【批注6】
【使用原则详解】
事实部分:
【批注1】和【批注5】
仅看这两个关于事实的批注,我们能得出的结论只能是“S市发生了特大火灾,伤亡严重,救援时启用了警用直升机”,只有关于火灾本身和救援的描述,无法得出其他内容。
理论部分:
【批注2】【批注3】【批注4】【批注6】
看这四个批注,我们无疑能得出这样的主旨意思,即“S市特大火灾事故,凸显现代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而关于何为“现代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批注4】有具体解释;至于S市火灾中如何凸显了现代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批注6】明显有说明。
两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个复合性材料中,事实部分旨在具体描述事实,而理论部分则重在说明问题、指出问题。如果我们想要得出一个材料的主旨,则需要重点看理论部分。
二阅读材料的注意事项
在申论考试中,阅读材料是有技巧的。能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材料阅读并理解给定材料所要传达的意思,进而准确有效地答题,与正确的材料阅读顺序、速度、方法、思维密切相关。
(一)正确的阅读顺序
所谓正确的阅读顺序,即先看作答要求,然后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在申论考试中,由于作答时间有限且材料字数众多,为快速有效作答,必须具备“问题”意识,遵循正确的阅读顺序,即先看作答要求,再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拿到题本后,不管不顾,毫无“问题”意识,径直阅读材料,囫囵一通看,分不清主次、看不清重点,这就犹如无头苍蝇,没有方向,乱撞、瞎撞,即使撞得头破血流,依然找不到出口。
下面用一组结构图来比较一下先阅读给定材料再阅读作答要求和先阅读作答要求再阅读给定材料的优劣。
错误的阅读顺序结构图正确的阅读顺序结构图
七个阶段VS四个阶段,无序耗时VS有序节时,匆忙低率VS从容高效,孰优孰劣,不说自明。
(二)适中的阅读速度
在材料字数众多、分秒必争的申论考试中,适中的阅读速度,不仅能保证有效掌握材料信息,而且能避免作答时间不够的问题。阅读速度过快可能导致对材料信息的掌握不够,阅读速度过慢则可能导致答题时间不够,可以说,阅读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不利于作答,只有适中的阅读速度才是综合权衡后的最佳选择。
在申论考试中,很多考生害怕没有时间思考问题,没有时间作答,因此盲目加快阅读速度,企图从阅读时间中挤出更多的时间用来思考作答要求以及进行作答。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对作答是无益的。阅读是作答的前提,倘若只是一目十行地扫过,怎么能够抓住材料的重点呢?
也有一些考生过于审慎,生怕错过材料中的任何一处细节,一字一句地斟酌、揣摩材料所要反映的问题,以至于在阅读材料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没有时间用来思考和作答。
(三)有效的阅读方法
阅读中,最简单易学、最必不可少、最能发挥作用的阅读方法当属做批注。
申论给定材料的内容不仅字数多,而且内容杂,要想从如此海量且无明显逻辑的文字堆中理出头绪,找准答题信息点,光凭借记忆是远远不够的。
一些考生在阅读时思维很清晰,能够准确把握一段材料所要反映的主要内容,甚至对文中反映问题、原因、对策的关键字和关键句也比较敏感,但是整体读完材料后却很难回忆起每段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重点词都分布在什么地方。这种情况并不稀奇,因为人脑并不是计算机,在不批注的情况下是很难完整记忆全部信息要点的。如此,不仅需要返工——重新阅读,而且也无法把握各段材料之间的联系。
相反,如果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适时、准确批注,将答题的信息点和可能有用的语句标注出来,不仅能加深考生对全部给定材料的整体理解,而且在作答具体题目时还能根据批注有针对性地查找对应信息,快速、准确、有效作答。
1.批注内容
(1)对应的题目题号
前面已说明,阅读材料时应该先看作答要求,然后带着“问题”看材料。如此,要使“问题”充分发挥其在材料阅读中的作用,并能在作答该问题时能快速定位相应材料,在阅读时,于相应的材料旁通过文字批注标明其对应的题目题号就绝对有必要。
(2)主旨词
所谓主旨词,包括两类,一类是从题目作答要求中直接获取的诸如“原因”“对策”“问题”“启示”等指向非常明确的词语,这类词语我们可以在材料的相应地方直接标注出来;另一类则是根据题目作答要求需对相应材料内容进行概括、提炼而得出的主旨意思词语。
2.应加批注的地方
(1)答题信息点
答题信息点主要是就除文章写作题以外的其他题目而言的。这些题目需要作答的信息一目了然,或要求针对某一现象找原因,或要求针对某一问题提对策、建议,或要求谈谈对某一词语、句子的理解,等等。如此,我们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就需根据题目作答要求,在材料中隐含的信息点处做批注。
(2)有用的句子和事例
有用的句子和事例主要是就文章写作题而言的。文章写作题主题较大,基本能涵盖材料的所有内容,字数要求较多,需要积累很多语句。如此,在材料阅读的过程中,就需要尽可能地将可能对文章写作题有用的,富有哲理、语言精辟的句子和典型的事例标注出来,以为文章写作题题目、论证主题的确定积累素材,为文章的具体写作积累语句。
3.批注方法
(1)画线
画线是最基本、最简单易行的批注方法,顺手一画就能出来,针对的是一般重要的信息,句子、词语都可以通过画线强调。当然,这种“顺手一画”应当避免泛滥化,如果通篇材料读下来,十之八九都画了线,那么它便失去了突出强调的批注意义。
(2)画圈
画圈主要适用于词语。相较于画线部分的内容,画圈的内容应该更重要、更突出、更精练,通常会在画线句子最需着重注意和强调的词语处画圈。
(3)文字说明
文字说明相较于画线、画圈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画线、画圈局限在材料原文内容的表述上,这样的批注强调无法满足全部答题需要。毕竟在申论考试中,对答案的要求是源于材料但又高于材料,要高效、准确地作答,还需对材料内容有所概括和提炼,这种概括和提炼只有借助文字说明才能实现。
4.批注方法训练
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平时做题时就要养成良好的批注习惯。为此,我们在申论教材里设置的实战演练部分,在材料旁都给考生留出了可以加批注的空间,希望考生能充分加以利用,为申论考试做好最细致、最充分的备考准备。
(四)清晰的阅读思维
有的考生阅读顺序正确,阅读速度适中,阅读过程中注意标注重点信息,但申论仍然无法得到高分,这就是阅读思维出了问题。
这部分考生只分析不综合,他们注重分析各段材料的内容,也能够找出各段材料中的有用信息点,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步骤——将这些分析提炼出来的内容联系起来。联系的思维在申论作答中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试卷是如何被命制出来的,来证实联系看待各段材料内容的重要性。下面是申论试卷的组编过程结构图:
申论命题者只是普通的命题者,并不是某一方面问题的专家,因此他们所出的试题都是有依据的,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他们在命题时会先找到一个有准确定论的热点话题,然后找与之相关的材料,这些材料中涵盖着所有的问题和答案,他们将题目和答案剪切出来,将材料内容打乱就完成了一套申论试题的命制。有可能材料1与材料3、材料5中反映的问题是同一个,材料2、材料4在说明另一个问题,而将材料1、3、5与材料2、4联系起来看,也许又会发现它们共同反映了一个大问题。这个时候如果不能联系地看待这些材料,就容易陷入只见现象不见本质的误区。
三材料运用之“抄”字诀
申论考试中,时间有限的现实决定着“抄”材料是必需的;答案源于材料的客观事实和诸多考生的考试实践成果也表明“抄”材料是可行的。
当然,在“抄”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做“会抄”与“不会抄”两者中的前者,让别人看不出来你是摘抄的材料,而只是觉得你的答案很有逻辑、很有高度、很有熟悉感、很符合材料意思,与材料意思相比是意似而言不同。
要达到这种境界,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改头换面、抹灭抄袭痕迹。“抄”材料中要抹灭抄袭痕迹,最低的要求就是不能原文一字不变地摘抄,而需要变换说法。具体而言,变换说法中比较简单、易学的方法就其性质而言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语言字数、语义表述、表述搭配。
(一)语言字数
1.化繁为简
变长话为短话、变繁多语言为简洁语言,主要看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在申论考试中,化繁为简不仅是出于抹灭抄袭痕迹的需要,更是基于用最少、最精练的语言涵盖尽可能多的答题信息点的考试需要考虑。
【示例】
【批注1】 三个概念:自救、互救、公救。
【批注2】 表明“市民过度依赖公共救援”。
【批注3】 表明市民“自救、互救与应急逃生能力明显不足”。
【批注4】 相对于材料内容,简化后的语句字数减少了很多。材料内容:“‘自救优于互救,互救优于公救’【批注1】,早已是降低灾害损失的经验之谈。但部分市民依然习惯于等待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救援【批注2】,而这类救援往往因为需要一定时间,不够及时,而影响救援效果。S市火灾的确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市民自救、应急疏散能力的明显不足,部分居民耽误了宝贵的逃生时间。事后发现,连居住在二楼的有些居民都没有及时撤离而窒息在家中浴室里,令人痛惜。”【批注3】
简化后:“市民过度依赖公共救援,自救、互救与应急逃生能力明显不足。”【批注4】
2.化简为繁
变短话为长话、变简短语言为丰富语言,主要靠联想、补充、延伸能力。
这一方法,以材料内容为依据,以自身知识积累和素养为基础,如果自身知识积累和素养有限,则很难有效地化简为繁。
【示例】
【批注1】 根据忧患意识,联想到灾难预防,进而联想到世人皆知的日本这一多地震国家应对地震的做法:定期实战演练。
【批注2】 与补充的定期实战演练的内容串联起来,使其前因后果清晰明了,意思更充实、饱满。
【批注3】 这一句是根据材料内容进行适当联想并加进了材料的语句表述得出的句子。
【批注4】 这一句是对前面意思的进一步延伸,也是通过事实进一步强调实战演练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而且,此句在句式上使用了“没有人能否认……是……”的双重否定句式,意思更突显。材料内容:“……思想看似悲观,却有助于我们培养忧患意识【批注1】,有助于国人在灾难来临之际保持清醒、从容与淡定,并减轻灾难和流血带来的震惊,进而积极地应对灾难。”【批注2】
丰富后:“针对可能发生的灾难定期做好实战演练,模拟并熟练操作和使用防灾设施和设备,模拟并熟悉灾难发生时的情景,以保证在灾难来临之时能做到保持清醒、从容与淡定,并减轻灾难带来的震惊,从而积极地应对灾难。【批注3】没人能否认,日本地震中从受难市民到政府均能保持清醒、镇定,从而有效快速采取应对措施是他们长时间进行定期实战演练的结果。”【批注4】
(二)语义表述
1.同义替换
用意思相同的话语代替原文表述,或用更宏观的语言表述、更精练的意思表示替换之前的表述。
【示例】
【批注1】 阐述经济与幸福的关系。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时,经济的发展与幸福的关系是正向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与幸福的关系减弱,甚至呈反向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要适度。
【批注2】 材料原文语句的同义表述。
【批注3】 材料原文主旨意思的同义表达。材料内容:“国外数十年的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中大部分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时,发展经济能显著提高国民幸福度;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与幸福的关系会减弱,并且在一些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变革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反而带来幸福水平的下降。”【批注1】
替换后:“经济落后,温饱未解决,无幸福可言,但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与幸福的关系会减弱【批注2】,可以说,适度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人民幸福感的保障。”【批注3】
2.内容转换
根据需要,对原文内容进行转换,如将原因、现状等内容转换为目的、对策等。
【示例】
【批注1】 现状或原因:生产方式束缚,难以掌握新技术。
【批注2】 采取办法:举办培训班、实地讲解。
【批注3】 欲达到的效果:强化对移民实施生产技术和技能培训。
【批注4】 转换原材料“欲达到的效果”为“办法、对策”。
【批注5】 转换原材料的“现状或原因”为“目的、效果”。材料内容:“针对移民长期受旱作农业耕作方式束缚,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温棚种植技术的状况【批注1】,原州区采取举办培训班、邀请技术人员实地讲解等方式【批注2】,强化对移民实施生产技术和技能培训。”【批注3】
替换后:“通过生产技术和技能培训【批注4】,使移民掌握新技术,摆脱过往生产方式的束缚。”【批注5】
小提示:这个过程中,其实也掺进了后面要讲解的“打乱顺序”“搭配有致”的内容。“打乱顺序”即将材料内容“生产方式束缚—新技术—生产技术和技能培训”的叙述顺序整个颠倒过来;“搭配有致”即借用“通过……使……”的句式,将实施办法和目的有机搭配起来。(三)表述搭配
表述搭配中的“打乱顺序”和“搭配有致”是前后相继的两个过程,前者打破原文的语言表达顺序,有打破就要有重建,后者即为重新搭配语言表达顺序,两个过程相辅相成。经过这样的打破和重建,即使对原文的语句表述改动很少,也可以给人“神似而形不似”的感觉,只会让人觉得你是活学活用了材料句子,而不会觉得你是在单纯地摘抄原文表述。
【示例】
【批注1】 转换为“对经济快速发展的诉求”。兼有“同义替换”“化简为繁”。
【批注2】 根据“照亮了人们……”,结合“改变了广东,也改变了中国”转换为“不仅照亮了广东人民,更照亮了全国人民……”。不是单纯的“同义替换”,加进了思维的联想、延伸。
【批注3】 将“30年前的广东”“广东人喊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这口号曾经像灯塔一样”三句表达的意思合并表达得出,可谓将表述搭配的“打乱顺序”“搭配有致”运用得十分灵活和彻底。材料内容:“30年前的广东,追求的是速度。【批注1】那时候的广东人喊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这口号曾经像灯塔一样,照亮了人们对于财富的渴慕、对于未来的期许以及对新生活的展望。速度,改变了广东,也改变了中国。”【批注2】
搭配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30年前广东人喊出的这一灯塔似的口号【批注3】,不仅照亮了广东人民,更照亮了全国人民对经济快速发展的诉求、对财富的渴慕、对未来新生活的期许和展望。”【批注4】【批注4】 相对于原材料内容,在顺序和搭配上进行变化。
小提示:在这个示例中,“同义替换”“化简为繁”“打乱顺序”“搭配有致”等无疑都运用到了。 “同义替换”“化简为繁”改变了原文表述,摘抄痕迹有所减弱,“打乱顺序”后更进一步削弱了抄袭痕迹,“搭配有致”产生了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的表达效果。其中加进的稍许联想和延伸的思维,让语义表述更完整。
关于上述方法,特别说明以下两点:
第一,三类方法中,除了语言字数中的“化简为繁”一般适用于字数要求较多的公文写作题、文章写作题外,其余都是通用的,即不论是字数要求较少的小题,还是字数要求较多的公文写作题、文章写作题都适用。
第二,“表述搭配”类方法很灵活也很实用,可以贯穿在前两类的方法中。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 不促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