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销商品
-
商城价:¥10
-
商城价:¥11
-
商城价:¥12
-
商城价:¥13
-
商城价:¥18
-
商城价:¥19
最近浏览过
华图2015年安徽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专用教材
商品详情
规格参数
相关商品
用户评价
销售记录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安徽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专用教材编委会隶属于北京华图宏阳图书有限公司,该编委会属于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编委会分支机构之一,凝聚了多家名校的知名学者及业内著名的培训教师。该编委会由华图教育一线名师及长期从事全国各地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教学工作的专家及学者组成。该编委会致力于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的研究,出版发行符合考生需求的权威教辅图书。其编著的《全国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一本通》《全国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考前必做2000题》等考试辅导用书,为考生提供备考、练习及自测的全方位服务,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考生的一致认可和推荐。
目录
绪论
一、农村信用社基本知识/ 1
二、安徽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概述/ 1
三、最新笔试题型及命题方向趋势预测/ 2
四、复习备考建议/ 3
第一篇 政治常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7
第一节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
第二节 物质和意识/ 8
第三节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0
第四节 认识和实践/ 15
第五节 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 18
第六节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 19
第七节 阶级和国家/ 21
第八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3
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 26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26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 27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29
第四节 统一战线/ 30
第五节 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 31
第六节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32
第七节 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33
第八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及意义/ 34
第三章 邓小平理论/ 36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36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36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 37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8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改革/ 39
第六节 对外开放/ 40
第七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1
第八节 “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 42
第九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战略/ 43
第四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4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44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44
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 46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46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 47
第六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9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9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思路/ 50
第七章 中共党史/ 53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成立前/ 53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今/ 55
本篇预测题库/ 58
第二篇 常识知识
第一章 国情/ 69
第一节 自然状况/ 69
第二节 资源状况/ 70
第三节 资源保护政策/ 72
第二章 历史、文化常识/ 75
第一节 历史常识/ 75
第二节 文化常识/ 89
第三章 自然、环境、科技常识/ 96
第一节 自然常识/ 96
第二节 环境常识/ 100
第三节 科技常识/ 104
第四章 安徽省况及时事要点/ 111
第一节 省情概况/ 111
第二节 2014年安徽省“两会”/ 114
第三节 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节选)/ 117
第四节 国内国际重大时事/ 119
第五节 财经热点/ 125
第六节 货币政策大事记/ 126
本篇预测题库/ 129
第三篇 管理知识与公文写作
第一章 管理学知识/ 141
第一节 管理学概述/ 141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145
第三节 公共行政与公共政策/ 150
第二章 必备公文写作与处理常识/ 154
第一节 公文概述/ 154
第二节 行政机关公文的写作/ 161
第三节 事务性文书写作/ 174
第四节 行政公文的处理/ 180
本篇预测题库/ 184
第四篇 农村信用社基础知识
第一章 农村信用社概述/ 191
第一节 农村信用社基本情况/ 191
第二节 农村信用社的组织管理/ 193
第三节 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业务/ 194
第二章 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 197
第一节 《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概述/ 197
第二节 银行从业基本准则/ 197
本篇预测题库/ 199
附录:真题
2014年安徽省农村信用社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试题/ 202
参考答案及解析/ 212
2013年安徽省农村信用社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试题/ 219
参考答案及解析/ 228
文摘
第一篇 政治常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第一节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每个人都有世界观,但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是哲学。哲学是将世界观以理论的形式组成的思想体系。所以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广义世界观同时包含人生观、价值观。哲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2.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区别为: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两者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联系为: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理论指导。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一定的世界观作为思想原则在具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表现为方法论,方法论就是有关这些方法的理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所以,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历史上的全部哲学斗争始终都是围绕着这一问题而展开的。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指谁产生谁、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个根本对立的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所谓的二元论是指认为世界并存着物质和意识两个本原的哲学学说,以法国的笛卡尔为主要代表。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社会发展、科学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②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③从19世纪初起,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可靠的自然科学前提。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一切优秀成果,这些优秀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首先,科学性表现在正确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科学地规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其次,科学性还表现在它是完备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集中表现。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性的内在要求。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必然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内在统一,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
4.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把它作为自己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
第二节 物质和意识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①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②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
(2)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1.实践的形式和特点
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调控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具有社会历史性。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1)主体与客体
从人的活动出发考察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出现了主体和客体关系。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则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改造和被改造,即通过主体对象化(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二、意识
(一)意识的起源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四个决定性环节(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活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器官。人脑之所以产生意识,同人脑高度发达的组织状况和复杂的结构有关。
第一,人脑的重量大,脑与身体的比重也大。
第二,脑细胞的高度分化和严密的脑组织。
第三,人脑是通过内在的生理机制来进行意识活动的。
意识活动同人脑的生理过程是分不开的,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人只有同外界打交道,使人的大脑同外界发生联系,经过加工制作,才会形成关于它们的意识,所以,人脑是意识的客观物质基础,而外界才是意识的源泉。不论是正确的思想,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外部世界某种形式的反映。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或歪曲的反映。”
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人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从个别事物中抽出一般属性加以概括,形成经过主观能动加工过的关于客观世界的形象、本质和关系等。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为:
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这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之一。
第二,意识活动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现象逐步深入到本质和规律。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还能够追溯过去,预测未来。意识的能动性不仅在于能动地反映现实,更在于能动地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
第三,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意识的能动性突出地表现在它能够把实践中形成的正确思想和理论作为指导,通过实践去改造世界。在整个改造过程中,是以人的全部力量和能力为手段的,人们动员了自己的全部意志和信念、情感等精神因素,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四,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控制。
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实践基础
1.物质与意识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①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其次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 不促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