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用书>广西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最近浏览过

    华图2014年广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专用教材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58.00 商品编号:7407
      • 折 扣 价:¥29.00已优惠¥29.00(5.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华图教育
        出 版 社:红旗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4年01月
        版  次:2014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广西区直(属)及各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
      请选择您要的商品信息
        购买数量: - +(库存情况:有货

        宝贝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

        购物车共种宝贝合计: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闭本页面

        • 商品详情

        • 规格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华图教育,创办于2001年9月16日,是集面授培训、图书发行、网络教学于一体,拥有专兼职教师及专业研究员三千多人的综合性教育集团,是国内公认的公职培训行业标准制定者和教育培训标杆企业,是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后勤干部培训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等部门的合作单位。
         

        目录
            绪论1
                一、广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简介1
                二、广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的备考策略2
            第一篇  政治常识
                本篇思维导图5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5
                    第一节  辩证的唯物论5
                    第二节  唯物主义辩证法12
                    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6
                    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31
                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概论44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44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46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56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56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70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74
                第四章  中共党史77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77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79
                    第三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79
                    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80
                    第五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82
                    第六节  党的纲领和路线90
                模拟考场·过关练习92
            第二篇  经济
                本篇思维导图97
                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97
                    第一节  经济体制97
                    第二节  市场经济99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01
                第二章  微观经济104
                    第一节  市场主体104
                    第二节  市场机制105
                    第三节  市场竞争108
                    第四节  收入分配110
                第三章  宏观经济112
                    第一节  宏观经济调控112
                    第二节  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114
                    第三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117
                第四章  国际经济122
                    第一节  开放经济122
                    第二节  国际贸易125
                    第三节  国际金融128
                模拟考场·过关练习131
            第三篇  法律
                本篇思维导图135
                第一章  法理学136
                    第一节  法的概念和分类136
                    第二节  法的效力138
                    第三节  法的制定和实施139
                    第四节  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141
                第二章  宪法143
                    第一节  宪法基本理论143
                    第二节  国家机构144
                    第三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50
                第三章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153
                    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153
                    第二节  行政行为155
                    第三节  行政复议161
                    第四节  行政诉讼164
                第四章  刑法与刑事诉讼法169
                    第一节  刑法概述169
                    第二节  犯罪170
                    第三节  刑罚175
                    第四节  与国家工作人员相关的几种常见罪名181
                    第五节  刑事诉讼法183
                第五章  民法与民事诉讼法188
                    第一节  民法概述188
                    第二节  物权法189
                    第三节  人身权法194
                    第四节  合同法196
                    第五节  知识产权法201
                    第六节  婚姻法与继承法203
                    第七节  民事诉讼法207
                第六章  经济法214
                    第一节  经济法总论214
                    第二节  经济法分论215
                第七章  商法218
                    第一节  公司法218
                    第二节  其他企业法律制度224
                第八章  劳动法228
                    第一节  劳动法概述228
                    第二节  劳动合同229
                    第三节  劳动争议处理232
                第九章  民族区域自治法234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自治机关的组成 234
                    第二节  自治机关的自治权235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236
                模拟考场·过关练习237
            第四篇  事业单位与公共管理常识
                本篇思维导图241
                第一章  事业单位241
                    第一节  事业单位概述241
                    第二节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244
                    第三节  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247
                    第四节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253
                    第五节  事业单位人员考核制度257
                第二章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261
                    第一节  公共管理概述261
                    第二节  公共管理职能262
                    第三节  公共管理责任265
                    第四节  公共政策268
                    第五节  公共管理执行269
                模拟考场·过关练习273
            第五篇  公文写作与处理
                本篇思维导图275
                第一章  公文概述275
                第二章  公文写作281
                第三章  事务性文书写作294
                第四章  公文处理300
                模拟考场·过关练习303
            第六篇  百科知识
                本篇思维导图306
                第一章  历史常识306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306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史313
                    第三节  世界史315
                第二章  文化常识317
                第三章  地理常识324
                第四章  环境常识327
                第五章  科技常识331
                    第一节  高新技术及其成果331
                    第二节  新中国科技成就333
                    第三节  生活百科336
                模拟考场·过关练习339
            第七篇  职业道德
                本篇思维导图343
                第一章  道德与职业道德343
                    第一节  道德概要343
                    第二节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概述344
                    第三节  职业道德基本知识346
                第二章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349
                    第一节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及其体系349
                    第二节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特点和作用350
                    第三节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351
                第三章  职业道德修养356
                    第一节  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和意义356
                    第二节  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和提高途径356
                模拟考场·过关练习358
            第八篇  广西壮族自治区区情
                本篇思维导图361
                第一章  广西概况361
                    第一节  基本情况361
                    第二节  2013年前三季度广西经济概况362
                    第三节  资源365
                第二章  较大市的市情367
                    第一节  南宁市367
                    第二节  桂林市370
                    第三节  玉林市371
                    第四节  柳州市372
                    第五节  百色市374
                    第六节  河池市375
                    第七节  贵港市377
                模拟考场·过关练习378
            第九篇  时政热点
                本篇思维导图380
                第一章  国内外时事380
                    第一节  国内时事380
                    第二节  国际时事392
                第二章  热点聚焦406
                    第一节  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摘要)406
                    第二节  十八大报告热点解读414
                    第三节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418
                模拟考场·过关练习433
         

        文摘
         

        第一篇  政治常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节  辩证的唯物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和哲学形态的历史发展
            1.哲学的概念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当人们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后,就会按照这些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处理各种问题,这时,世界观作为指导人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就表现为方法论。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人生目的与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世界观是方法论的根据,二者是相互统一的。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是自发的、零乱的世界观,还不能称之为哲学。只有经过思想家自觉研究、系统阐发和逻辑论证的世界观,才能称之为哲学。所以哲学不同于一般的世界观,它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所谓系统化、理论化,就是用一系列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世界观理论体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又可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与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属于本体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的,都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坚持意识第一性的,都是唯心主义。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这两大派别,独立于这两派之外的第三种哲学是不存在的。
            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式,即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论与客观唯心论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客观唯心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即认识论问题。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哲学上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就是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者和一些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但也有少数的哲学家,如休谟和康德,否认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是不可知论。
            3.世界的存在状态
            世界本原问题解决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那么世界是“怎么样”的呢?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世界万物为什么会发展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这属于方法论问题。辩证法是指联系地、发展地和全面地考察事物的观点与方法。它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辩证发展的,而联系和发展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根本对立的一种发展观,是指孤立地、静止地和片面地考察事物的观点和方法。它认为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静止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其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外力的推动。
            辩证法在历史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古代的自发辩证法。如古希腊辩证法思想杰出代表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切皆流,无物常住”。(2)近代的唯心辩证法。黑格尔认为“事物因矛盾而存在,因矛盾而发展”,“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3)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这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是马克思在继承了黑格尔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思想的基本内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密切联系,它是与时俱进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它渗透在每个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生命之泉,随着时代发展而丰富,科学地回答了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指引无产阶级不断前进,推动文明进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在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繁荣富强的过程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
            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大体说来,分三个发展阶段: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1.古代的朴素唯物论
            古代的朴素唯物论坚持用物质原因来解释物质世界。这种物质观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物质形态,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因而它不能概括所有物质的共同本质,也无法解释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所以,他们对物质的认识,只能是朴素的、直观的、缺乏科学论证的猜测。
            瘙嚔真题点睛
            把物质理解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
            A. 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B.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C. 旧唯物主义物质观D.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答案】 B
            【解析】 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宇宙间一切都是物质的,精神也是物质的。A项错误。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把金、木、水、火、土看做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等。B项正确。旧唯物主义物质观又称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它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把物质的属性归结为原子的属性。C项错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D项错误。
            2.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同朴素唯物主义相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以一定的自然科学材料为根据,不再是一种自发的猜测,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缺乏辩证思维,这种物质观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第一,机械性,把物质世界都看做是机械运动;第二,形而上学性,认为原子是不变的,原子是物质的最终层次;第三,不彻底性,在社会历史领域里陷入了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能够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运动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表示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着的世界,一切事物都在运动着、发展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都离不开物质主体。
            (2)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
            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联系既包括事物的内部联系,也包括事物的外部联系。
            对客观事物来说,联系和运动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没有联系就没有运动。离开了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就无从考察事物的运动。相互联系是构成运动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离开事物的运动,也不能理解事物的联系。离开了运动来考察联系,实际上是否认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当然也就否认了事物的相互联系。
            2.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1)静止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这种静止和稳定,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或一定状态,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它有两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就是说,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物,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因而可以看做是静止的。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从事物本身来看,事物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性质,暂时显现为静止状态。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物体也进行着运动和变化,并最终要发生质变。所以,在事物保持自己性质的条件下,静止也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和相对的,运动才是绝对的。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是辩证的,是对立的统一。
            就整个物质世界来说,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任何物质都处于永无止境的运动之中,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态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每种物质形态都有自己确定的性质、结构和功能,都保持着自己质的规定性,因而都有相对稳定的一面。
            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就是说,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在绝对运动中包含有相对静止,在相对静止中又有着绝对运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是物质运动两方面的属性,它们在物质运动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3)坚持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反对两种错误观点。
            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形而上学不变论;一种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3.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唯物辩证法的运动观认为,同物质的多样性相联系,运动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根据当时科学达到的水平,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和复杂程度,把无限多样的运动形式划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等五种基本运动形式。在每一种基本运动形式中,又包含着许多具体的运动形式。
            各种运动形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一方面,各种运动形式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定的运动规律。各种不同的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把它们混淆起来。另一方面,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在低级运动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以扬弃的方式保留着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不仅相互联系,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不仅低级运动形式可以转化为高级运动形式,而且高级运动形式也可以转化为低级运动形式。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充分证明了这个原理的正确性。
            (三)时间和空间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联系与发展是一个在空间中展开的系统和在时间中延伸的过程。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时间的一维性有两层含义:一是说,对于时间的量度只需要一个数量。任何一个时刻,都可以用一个数量完全地把它量度出来,表示出来。另一个意思是说,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时间总是沿着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方向前进的,只进不退。
            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且它同周围物体也总是存在着前后、左右和上下的关系。
            (2)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时间是以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来度量和认识的,离开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它就成为无法捉摸、神秘莫测的东西。
            总之,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和物质运动密不可分。设想超时空的存在,只能导致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无运动的时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决定了它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1)时间和空间绝对性的含义。
            所谓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实在性,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时空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列宁说:“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
            (2)时间和空间相对性的含义。
            所谓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人们对此的时空观念也是可变的和发展的,因而又是相对的。
            首先,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存在和发展,因而不同的物质形态各有自己特定的时空表现形式。
            其次,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对立统一的,如果把它们割裂开来,就会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形而上学的错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但把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割裂开来,认为时间和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这种割裂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联系的观点,是违背科学的。另一种是唯心主义的错误,唯心主义者以时间、空间的相对性为借口,来否认时间、空间的客观性。认为时间是人心里创造出来的,空间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方便才创造出来的。很显然,唯心主义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因为时间和空间虽然有其相对性的特点,但是,同样改变不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3.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时间和空间不仅是绝对的与相对的,是一般与特殊的辩证统一,同时也是有限的和无限的,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1)时间和空间无限性与有限性的含义。
            时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持续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宇宙的持续性是无始无终、无尽无休的。时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有始有终、有尽有休的。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广延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的广延性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空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广延性是有穷有尽、有边有际的。
            (2)时间和空间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
            ①无限包含着有限,无限由有限组成。各种具体事物的数量是无限的,它们的转化、发展是无穷的。正是无数有限的具体事物,构成了无限的物质世界;无数具体事物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构成了物质世界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性,是通过一个个具体事物的有限时间和空间表现出来的。
            ②有限包含着无限,无限通过有限体现出来。有限的事物在运动变化中通向无限。每一个有限的事物,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打破自己存在的界限,不断地转化为他事物,在这种不断的转化过程中,事物就由有限进入了无限。有限的事物本身包含着无限。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事物是无限可分的。事物从结构空间方面看,本身就是无限的。另一方面,有限的事物由无限构成。
            时空无限性的观点同物质和运动的永恒性原理是密切联系的。物质和运动是永恒存在的,它们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会永无止境地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这种永恒存在和无休止的转化过程,就表现为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具体事物的存在有其相对静止的一面,它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
            三、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一个极其复杂和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第三,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马克思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决定力量,而生产劳动一开始就是集体、社会的劳动。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在人的意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劳动使语言得以产生。语言的产生进一步促进了大脑的发展。
            其次,劳动和语言推动着猿脑变成人脑。语言的产生,使大脑能够用词语来概括各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思维活动,交流思想,从而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最后,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脑容量日益增大,结构日益复杂,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劳动使原始人摆脱了动物本能的活动,并不断增强活动的目的性、预见性,推动着、实现着动物心理向人类意识的转化。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产生器官,人脑之所以产生意识,同人脑高度发达的组织状况和复杂的结构有关。
            第一,人脑的重量大,脑与身体的比重也大。人脑的绝对量大大超过其他高等动物的脑量。
            第二,脑细胞的高度分化和严密的脑组织。人脑皮层的沟回深、皱折多、面积大、神经细胞多。
            第三,人脑是通过内在的生理机制来进行意识活动的。
            意识活动同人脑的生理过程是分不开的,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人只有同外界打交道,使人的大脑同外界发生联系,经过加工制作,才会形成关于它们的意识,所以,人脑是意识的客观物质基础,而外界才是意识的源泉。不论是正确的思想,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外部世界某种形式的反映。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或歪曲的反映。”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它表现为人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从个别事物中抽出一般属性加以概括,经过主观能动加工过的关于客观世界的形象、本质和关系等等。
            瘙嚔真题点睛
            “风来疏竹,风去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这句话主要强调()。
            A. 心态可以决定一切B.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C.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D.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答案】 B
            【解析】 “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说明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故选B。
            (三)意识的结构和作用
            1.意识的结构
            意识的结构,就是“意识到的对象”与“意识着的主体”之间的特定关系,由于这一关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意识的结构加以分析:
            (1)从意识的主体分,可以区分为个人意识、群体意识和社会意识;
            (2)从意识的对象分,可以区分为客体(对象)意识和主体(自我)意识;
            (3)从意识的自觉程度分,可以区分为潜意识(无意识)和显意识;
            (4)从意识的具体内容分,可以区分为“知”、“情”、“意”三种形式。
            2.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是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这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之一。
            二是意识活动是一个能动创造性过程。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使人的认识从现象逐步深入到本质和规律。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还能够追溯过去,预测未来。意识的能动性不仅在于能动地反映现实,更重要的在于能动地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
            三是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控制。
            瘙嚔真题点睛
            1.2011年幸福公式是什么?见仁见智,大学生说:“幸福=理想实现+父母健康”,某省委书记说:“幸福=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大学生顺利就业。”以上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B. 量变引起质变
            C. 量的积累可以促成质的飞跃D. 意识对实践有指导和控制作用
            【答案】 D
            【解析】 对于“幸福公式”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幸福是人的一种精神感受,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省委书记,都要受精神感受的指引,这反映了意识对实践的指导和控制作用。因此,正确答案是D。
            2.中国画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国画的“写意”,能将万千山水收于尺幅,这正是中国画的奇妙之处。国画创作的这种特点表明()。
            ①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②画家的意识直接改造了物质世界
            ③画家的意识活动具有主观创造性
            ④画家的意识活动可以独立于物质之外
            A. ①③B. ②④ 
            C. ①②D. ③④
            【答案】 A
            【解析】 国画的“写意”,能将万千山水收于尺幅——这体现了意识具有主观创造性及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故选A。意识不能直接改造世界,故②说法错误,应排除。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能独立于物质之外而存在,故④说法错误,应排除。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