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社会化考试用书>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用书>云南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用书

最近浏览过

    华图2014年云南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专用教材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42.00 商品编号:7125
      • 折 扣 价:¥25.00已优惠¥17.00(6.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研究中心
        出 版 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版  次:2014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招聘考试
      请选择您要的商品信息
        购买数量: - +(库存情况:有货

        宝贝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

        购物车共种宝贝合计: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闭本页面

        • 商品详情

        • 规格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研究中心隶属于北京华图宏阳图书有限公司,该研究中心属于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编委会分支机构之一,凝聚了多家名校的知名学者及业内著名的培训教师。该编委会由华图教育一线名师及长期从事全国各地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教学工作的专家及学者组成。该编委会致力于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的研究,出版发行符合考生需求的权威教辅图书。其编著的《全国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一本通》《全国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考前必做2000题》等考试辅导用书,为考生提供备考、练习及自测的全方位服务,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考生的一致认可和推荐。
         

        目录
            绪论
                一、农村信用社基本知识1
                二、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概述2
                三、最新笔试题型及命题方向趋势预测2
                四、复习备考建议3
            第一篇  政治常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7
                    第一节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7
                    第二节  物质和意识9
                    第三节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1
                    第四节  认识和实践16
                    第五节  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19
                    第六节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20
                    第七节  阶级和国家23
                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25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25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27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28
                    第四节  统一战线29
                    第五节  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31
                    第六节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32
                    第七节  毛泽东思想的灵魂33
                    第八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及意义34
                第三章  邓小平理论35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35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35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36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7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改革38
                    第六节  对外开放39
                    第七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0
                    第八节  “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41
                    第九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战略42
                第四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3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43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43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44
                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45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45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46
                第六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8
                第七章  中共党史51
                本篇预测题库56
            第二篇  法律常识
                第一章  法学基础理论65
                    第一节  法的本体65
                    第二节  法的运行67
                第二章  宪法68
                    第一节  宪法的基本理论68
                    第二节  国家基本制度69
                    第三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71
                    第四节  选举制度72
                    第五节  国家机构75
                    第六节  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80
                第三章  刑法与刑事诉讼法82
                    第一节  刑法概述82
                    第二节  犯罪83
                    第三节  刑罚87
                    第四节  与国家工作人员相关的几种常见罪名93
                    第五节  刑事诉讼法95
                第四章  民法与民事诉讼法107
                    第一节  民法概述107
                    第二节  民事主体与民事客体108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与代理111
                    第四节  民事权利与民事责任115
                    第五节  物权与所有权118
                    第六节  债权119
                    第七节  知识产权121
                    第八节  诉讼时效122
                    第九节  民事诉讼法124
                    第十节  《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释(摘录)130
                本篇预测题库132
            第三篇  常识知识
                第一章  历史、文化常识141
                    第一节  历史常识141
                    第二节  文化常识155
                第二章  自然、环境、科技常识162
                    第一节  自然常识162
                    第二节  环境常识166
                    第三节  科技常识170
                第三章  时事要点177
                    第一节  社会时政热点177
                    第二节  财经热点185
                    第三节  货币政策大事记186
                本篇预测题库188
            第四篇  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199
                    第一节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199
                    第二节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200
                    第三节  数据结构203
                    第四节  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护230
                    第五节  中文Windows XP操作系统及Office系列软件235
                第二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240
                    第一节  计算机网络概述240
                    第二节  IP地址和域名241
                    第三节  因特网应用242
                本篇预测题库244
            第五篇  管理知识与公文写作
                第一章  管理学知识249
                    第一节  管理学概述249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253
                    第三节  公共行政与公共政策258
                第二章  必备公文写作与处理常识263
                    第一节  公文概述263
                    第二节  行政机关公文的写作270
                    第三节  事务性文书写作283
                    第四节  行政公文的处理289
                本篇预测题库294
         

        文摘
         

        第一篇  政治常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第一节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每个人都有世界观,但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是哲学。哲学是将世界观以理论的形式组成的思想体系。所以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广义世界观同时包含人生观、价值观。哲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2.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区别为: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两者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联系为: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理论指导。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一定的世界观作为思想原则在具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表现为方法,方法论就是有关这些方法的理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所以,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历史上的全部哲学斗争始终都是围绕着这—问题而展开的。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指谁产生谁、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根本对立的两个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所谓的二元论,是指认为世界并存着物质和意识两个本原的哲学学说,以法国的笛卡尔为主要代表。二元论把意识看成是本原,显然夸大了意识的作用,贬低了物质的作用,最终导致唯心主义。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社会发展、科学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②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③从19世纪初起,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可靠的自然科学前提。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一切优秀成果,这些优秀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时代精神是反映一个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反映到人的大脑中来,就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从而形成自己的时代精神。哲学则凝聚着自己时代最精致、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因而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因为: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要求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优秀科学文化成果的直接继承和集大成者,概括了以往人类一切优秀科学文化成果,很自然地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回答时代提出的种种问题,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革命
            近代科学成果,尤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马克思、恩格斯都非常关注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通过对科学新成果的研究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方面,现代自然科学革命进一步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加深了人们对许多哲学问题的新认识,增强了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心;另一方面,现代科技革命也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课题,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和总结,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一般是指19世纪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产生和流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哲学思潮与流派。现代西方哲学中存在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
            科学主义思潮主张按照“实证科学”的模式来建立哲学,主张哲学应当像“科学”那样只关注或研究事物的现象或“经验事实”,拒绝研究事物的本质、世界的本原和最一般的规律。这种认识往往陷入主观经验主义和不可知论。
            人本主义思潮主张以人为本体,把人的意志、情感、本能等非理性因素当作个人的本质,甚至理解成世界的本质。由此这种思潮也被称为非理性主义。例如,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尼采的“权力意志”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但又反对科学主义和抽象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发展中,既要克服现代西方哲学的局限性,又要借鉴和吸收其合理因素。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所掌握;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相结合,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现代化是一致的。它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为群众所掌握的过程,同时也是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首先,表现在正确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科学地规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其次,还表现在它是完备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集中表现。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性的内在要求。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必然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内在统一,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
            4.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把它作为自己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
            第二节  物质和意识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①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②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2)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1.实践的形式和特点
            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调控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具有社会历史性。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1)主体与客体
            从人的活动出发去考察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就出现了主体和客体关系。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则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改造和被改造,即通过主体对象化(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二、意识
            (一)意识的起源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四个决定性环节(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活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器官。人脑之所以产生意识,同人脑高度发达的组织状况和复杂的结构有关。
            第一,人脑的重量大,脑与身体的比重也大。
            第二,脑细胞的高度分化和严密的脑组织。
            第三,人脑是通过内在的生理机制来进行意识活动的。
            意识活动同人脑的生理过程是分不开的,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人只有同外界打交道,使人的大脑同外界发生联系,经过加工制作,才会形成关于它们的意识,所以,人脑是意识的客观物质基础,而外界才是意识的源泉。不论是正确的思想,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外部世界某种形式的反映。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或歪曲的反映。”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人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从个别事物中抽出一般属性加以概括,形成经过主观能动加工过的关于客观世界的形象、本质和关系等。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为:
            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这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之一。
            第二,意识活动是一个能动创造性过程。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现象逐步深入到本质和规律。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还能够追溯过去,预测未来。意识的能动性不仅在于能动地反映现实,更重要的在于能动地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
            第三,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意识的能动性突出地表现在它能够把实际中形成的正确思想和理论作为指导,通过实践去改造世界。在整个改造过程中,是以人的全部力量和能力为手段的,人们动员了自己的全部意志和信念、情感等精神因素,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奋斗。
            第四,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控制。
            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实践基础
            1.物质与意识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其次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