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用书>青海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最近浏览过

    华图2014年青海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用书《一本通(公共基础知识+职业能力测验)》专用教材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58.00 商品编号:201307291656591442424778
      • 折 扣 价:¥40.00已优惠¥18.00(7.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华图教育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3年07月
        版  次:2014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青海省省直及各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
      很抱歉,本商品已下架,请点击以下按钮查看本商品的最新信息!
      查看青海事业单位考试用书最新信息
      • 商品详情

      • 商品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华图教育,创办于2001年9月16日,是集面授培训、图书发行、网络教学于一体,拥有专兼职教师及专业研究员三千多人的综合性教育集团,是国内公认的公职培训行业标准制定者和教育培训标杆企业,是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后勤干部培训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等部门的合作单位。
       

      目录
          第一部分  公共基础知识
              第一篇  政治2
                  思维导图2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2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2
                      第二节  辩证唯物主义4
                      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9
                      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13
                  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概论18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历史地位18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2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及方针政策25
                  第三章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29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历史地位29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30
                      第三节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外交战略31
                      第四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党的领导35
                      第五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7
                  第四章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9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39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0
              第二篇  经济44
                  思维导图44
                  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常识44
                      第一节  经济体制44
                      第二节  市场经济46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8
                  第二章  微观经济51
                      第一节  市场主体51
                      第二节  市场机制52
                      第三节  市场竞争55
                      第四节  收入分配58
                  第三章  宏观经济60
                      第一节  宏观经济调控60
                      第二节  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63
                      第三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65
                  第四章  国际经济70
                      第一节  开放经济70
                      第二节  国际贸易73
                      第三节  国际金融75
              第三篇  法律79
                  思维导图79
                  第一章  法理学80
                      第一节  法的概念、分类80
                      第二节  法的效力81
                      第三节  法的制定与实施82
                      第四节  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84
                  第二章  宪法86
                      第一节  宪法的基本理论86
                      第二节  国家机构87
                      第三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92
                      第四节  国家基本制度94
                  第三章  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98
                      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98
                      第二节  行政行为100
                      第三节  具体行政行为101
                      第四节  行政复议107
                      第五节  行政诉讼110
                  第四章  刑法及刑事诉讼法115
                      第一节  刑法概述115
                      第二节  犯罪116
                      第三节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119
                      第四节  故意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121
                      第五节  共同犯罪123
                      第六节  刑罚126
                      第七节  犯罪的种类132
                      第八节  刑事诉讼法135
                  第五章  民法及民事诉讼法139
                      第一节  民法概述139
                      第二节  民事主体140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144
                      第四节  民事权利145
                      第五节  民事责任和诉讼时效151
                      第六节  民事诉讼法153
              第四篇  行政管理160
                  思维导图160
                  第一章  管理学基本原理160
                  第二章  行政管理学原理165
                      第一节  公共行政165
                      第二节  行政组织171
                      第三节  行政领导173
                      第四节  行政决策176
                      第五节  行政执行179
                      第六节  公共财政181
                      第七节  行政监督184
              第五篇  公文写作与处理188
                  思维导图188
                  第一章  公文写作基础知识188
                      第一节  公文的概述188
                      第二节  公文的行文规则191
                  第二章  常用法定公文195
                  第三章  2012年最新党政机关公文文件及其解读200
                      第一节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200
                      第二节  党政机关公文格式204
                      第三节  最新文件相关解读216
              第六篇  职业道德219
                  思维导图219
                  第一章  职业道德及职业道德规范219
                  第二章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222
                  第三章  事业单位部分行业的职业道德224
              第七篇  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229
                  思维导图229
                  第一章  事业单位概述与改革229
                  第二章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234
                      第一节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概述234
                      第二节  职称制度237
                      第三节  考核制度241
                      第四节  工资制度242
                      第五节  培训制度245
                      第六节  聘用制度248
                      第七节  岗位设置制度250
                      第八节  公开招聘制度252
                      第九节  事业单位人事争议处理255
              第八篇  科技、人文及历史常识259
                  思维导图259
                  第一章  科技常识259
                      第一节  科学的基本知识259
                      第二节  高新技术常识265
                  第二章  文学常识271
                      第一节  中国文学常识271
                      第二节  外国文学常识279
                  第三章  历史常识283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283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史287
                      第三节  世界史290
              第九篇  国情省况292
                  思维导图292
                  第一章  国内时政292
                  第二章  国际时政300
                  第三章  十八大报告热点解读305
                  第四章  青海省情310
                      第一节  青海概况310
                      第二节  青海地理310
                      第三节  2013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摘要)311
          第二部分  职业能力测验
              第一篇  数量关系314
                  思维导图314
                  第一章  数字推理314
                      第一节  多级数列315
                      第二节  递推数列316
                      第三节  分组数列317
                      第四节  幂次数列318
                      第五节  分数数列319
                      第六节  图形数阵推理320
                  第二章  数学运算322
                      第一节  四则运算322
                      第二节  方程问题323
                      第三节  行程问题324
                      第四节  几何问题327
                      第五节  植树问题328
                      第六节  排列组合问题329
                      第七节  方阵问题330
                      第八节  概率问题331
                      第九节  数列问题332
                      第十节  抽屉原理333
                      第十一节  混合溶液问题334
                      第十二节  容斥原理问题334
              第二篇  言语理解与表达336
                  思维导图336
                  第一章  逻辑填空336
                  第二章  语句表达348
                  第三章  片段阅读350
                      第一节  主旨概括题350
                      第二节  态度观点题351
                      第三节  文意推断题353
                      第四节  细节判断题354
                      第五节  词句理解题356
                      第六节  代词指代题357
                      第七节  语句衔接题358
                      第八节  标题结语题360
                  第四章  文章阅读362
                      第一节  科技说明类362
                      第二节  社会科学类365
              第三篇  判断推理370
                  思维导图370
                  第一章  图形推理371
                      第一节  图形大小形状变化规律371
                      第二节  元素数量变化规律371
                      第三节  笔画规律373
                      第四节  图形去同存异或去异存同规律374
                      第五节  图形拆分与图形组合规律376
                      第六节  图形的旋转或翻转规律377
                      第七节  图形移动规律378
                      第八节  对应相似规律379
                      第九节  阴影类图形的变化规律380
                      第十节  图形轮换规律381
                      第十一节  图形对称规律382
                      第十二节  图形折叠和图形重组规律383
                      第十三节  其他规律385
                  第二章  定义判断387
                      第一节  关键信息类387
                      第二节  代入定义类389
                  第三章  逻辑判断392
                      第一节  直言命题及其对当关系392
                      第二节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395
                      第三节  负命题400
                      第四节  三段论402
                      第五节  模态命题及其推理406
                      第六节  逻辑基本规律408
                      第七节  归纳论证410
                  第四章  事件排序413
                      第一节  逻辑关系类413
                      第二节  首尾项确定法415
                      第三节  排除法和综合法415
                  第五章  类比推理417
                      第一节  属种关系417
                      第二节  分解关系417
                      第三节  并列关系418
                      第四节  反对关系419
                      第五节  场所关系419
                      第六节  属性关系420
                      第七节  因果关系420
                      第八节交叉关系421
                      第九节  主谓宾关系421
                      第十节  充分必要条件关系422
                      第十一节  三项类比和对当填空422
              第四篇  资料分析425
                  思维导图425
                  第一章  文字资料425
                      第一节  “分段落主题型”文字资料429
                      第二节  “结构清晰型”文字资料431
                      第三节  “孤立语段型”文字资料433
                      第四节  “明显关键词型”文字资料434
                  第二章  表格资料436
                  第三章  图形资料441
                      第一节  条形图442
                      第二节  圆形图443
                      第三节  曲线/折线图444
                      第四节  网状图446
                      第五节  混合图447
                  第四章  混合资料449
       

      文摘
       

      第一部分  公共基础知识
      第一篇  政治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考点1:认识发生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认为以工具性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劳动实践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必要性和可能性。
          其次,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脑的发展,并通过这种活动在人脑中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
          再次,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从认识的发生可以看出,人的认识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而对于有认识能力的人来说,他的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仍然是由实践决定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考点2:认识的本质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考点3: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例题】 (单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客体是指()。
          A.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B.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对象
          C. 物质世界的一切事物
          D. 客观存在的所有事物的总和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B。A、C、D的共同点是缩小了认识的范围,排除了作为认识对象的人类精神生产成果,包括作为认识对象的主体自己的意识和他人的意识,即精神客体。
          考点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再次,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既符合自身需要,又符合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节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最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活动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例题】 (单选)认识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
          A.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
          B.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共同作用
          C. 社会实践的需要
          D. 人们追求知识的强烈欲望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C。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实践不仅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的认识也具有决定作用。它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故本题答案选C项。
          二、认识的发展过程
          考点5:认识的发展过程
          1.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有联系的: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
          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而认为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经验论则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而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例题】 (多选)黑格尔指出,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总不如饱经风霜的老年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这说明()。
          A. 丰富的经验积累能加深我们对事物的认识    
          B. 青年人的认识永远无法超过老年人的认识
          C. 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认识事物的唯一来源    
          D. 认识的深刻性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有密切关系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AD。本题用排除法容易得出正确答案,B选项“青年人的认识永远无法超过老年人的认识”和C选项“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认识事物的唯一来源”明显是错误的,故排除。本题考查感性认识的作用,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是否可靠,能否转化为现实,理性认识本身无法回答。这是认识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其次,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再次,要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
          最后,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认识从实践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也主要是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辩证法的“个别—一般—个别”、认识论的“实践—认识—实践”、群众路线的“群众—领导—群众”,这三个公式是一致的。         
          三、 真理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特征。
          考点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两层含义:
          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质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也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一定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所以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不可分的,没有离开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也没有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例题】 (多选)“真理只要再向前走一步就会变成谬误。”这句话意味着()。
           A. 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
           B.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C.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D.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BD。可采用排除法,真理具有绝对性,故排除A;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而非真理和谬误,故排除C。
          考点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