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社会化考试用书>基层公益性岗位招聘考试用书

最近浏览过

    华图基层公益性岗位招聘考试用书《综合知识(综合知识+职业能力测试+申论)》专用教材(2013年最新版)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68.00 商品编号:6149
      • 折 扣 价:¥47.00已优惠¥21.00(7.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华图教育
        出 版 社:红旗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3年07月
        版  次:2014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基层公益性岗位招聘考试
      请选择您要的商品信息
        购买数量: - +(库存情况:有货

        宝贝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

        购物车共种宝贝合计: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闭本页面

        • 商品详情

        • 规格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华图教育,创办于2001年9月16日,是集面授培训、图书发行、网络教学于一体,拥有专兼职教师及专业研究员三千多人的综合性教育集团,是国内公认的公职培训行业标准制定者和教育培训标杆企业,是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后勤干部培训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等部门的合作单位。
         

        目录
            上部  公共基础知识(综合知识)
                第一章  政治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3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3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5
                        ◎唯物主义认识论11
                        ◎唯物主义历史观14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
                        ◎邓小平理论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7
                        ◎科学发展观29
                    第三节  重点时政评点30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30
                        ◎党的作风建设“八项规定”34
                        ◎总书记习近平广东调研35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36
                        ◎201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37
                        ◎总书记习近平阜平慰问考察38
                        ◎2013年反腐败工作部署38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40
                        ◎2013年全国“两会”41
                第二章  法律44
                    第一节  法的概述44
                    第二节  宪法48
                    第三节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60
                    第四节  刑法87
                    第五节  民法96
                    第六节  经济法110
                    第七节  新法速递111
                第三章  经济11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16
                        ◎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1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19
                    第二节  微观经济121
                        ◎市场主体121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122
                        ◎市场竞争125
                    第三节  宏观经济127
                        ◎宏观经济调控127
                        ◎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132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134
                    第四节  国际经济138
                        ◎开放经济138
                        ◎国际贸易141
                        ◎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市场142
                第四章  历史文化145
                    第一节  中国历史145
                    第二节  中外文化150
                第五章  科技生活158
                    第一节  中外科技成果158
                    第二节  科技与生活161
                第六章  行政管理常识166
                    第一节  行政管理概述166
                    第二节  行政组织167
                    第三节  行政领导168
                    第四节  行政决策169
                第七章  公文写作与处理172
                    第一节  公文概述172
                    第二节  公文写作177
                    第三节  公文处理190
                    第四节  事务文书知识193
            中部  职业能力测试
                第一章  言语理解与表达201
                    第一节  逻辑填空201
                        ◎实词辨析201
                        ◎成语辨析207
                        ◎虚词辨析211
                    第二节  阅读理解215
                        ◎主旨概括215
                        ◎意图判断222
                        ◎细节理解224
                        ◎词句理解227
                        ◎代词指代228
                        ◎标题填入229
                        ◎态度观点231
                    第三节  语句表达233
                        ◎语句排序233
                        ◎语句衔接236
                        ◎结语推断237
                第二章  数量关系239
                    第一节  数学运算239
                        ◎数与代数239
                        ◎图形与几何248
                        ◎组合与概率253
                        ◎应用与综合258
                        ◎常用解题方法276
                    第二节  数字推理280
                        ◎多级数列280
                        ◎分数数列281
                        ◎幂次数列281
                        ◎递推数列282
                        ◎多重数列283
                第三章  判断推理284
                    第一节  图形推理284
                        ◎数量规律284
                        ◎位置规律288
                        ◎样式规律289
                        ◎空间重构类292
                        ◎平面重构类294
                        ◎其他考点294
                    第二节  定义判断295
                        ◎单定义判断295
                        ◎多定义判断297
                    第三节  类比推理298
                        ◎基本关系类298
                        ◎语法关系类300
                        ◎词性关系类302
                        ◎三项类比专项303
                    第四节  逻辑判断303
                        ◎演绎推理型303
                        ◎逻辑运算型314
                        ◎加强削弱型316
                        ◎前提假设型324
                        ◎解释评价型326
                        ◎归纳推导型328
                第四章  资料分析331
                    第一节  高频术语详解331
                        ◎常用统计术语331
                        ◎常用统计指标339
                    第二节  快速计算实用技巧343
                        ◎阅读技巧343
                        ◎计算技巧352
                        ◎实用技巧362
            下部  申论
                第一章  申论作答之“黄金六点”373
                    第一节  “黄金六点”之一——题眼373
                    第二节  “黄金六点”之二——材料377
                    第三节  “黄金六点”之三——关键词390
                    第四节  “黄金六点”之四——逻辑399
                    第五节  “黄金六点”之五——版面402
                    第六节  “黄金六点”之六——字数404
                第二章  归纳概括能力407
                    第一节  归纳概括综述407
                    第二节  归纳概括题的作答原则411
                    第三节  归纳概括题的解题思路416
                第三章  综合分析能力425
                    第一节  综合分析能力概述425
                    第二节  综合分析能力的思维培养431
                    第三节  综合分析题的解题思路447
                第四章  提出对策能力453
                    第一节  提出对策能力概述453
                    第二节  提出对策能力的思维培养459
                    第三节  提出对策题的解题思路472
                第五章  贯彻执行能力483
                    第一节  贯彻执行能力概述483
                    第二节  贯彻执行类题目的解题思路486
                    第三节  贯彻执行类题目相关知识汇总496
                第六章  写作论证能力508
                    第一节  什么是申论写作508
                    第二节  把握文章成功立意518
                    第三节  拟定文章鲜明标题525
                    第四节  熟悉文章开篇手法530
                    第五节  解析文章结尾风格532
                    第六节  诠释文章谋篇布局533
         

        文摘
         

        上部  公共基础知识(综合知识)


            基层公益性岗位招录考试中的《公共基础知识(综合知识)》科目,是一门综合性的知识总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法律,经济,历史文化及科技,行政管理,公文写作与处理等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管理、人文、科技等知识面,考点多、涉及面广,因此重在识记,建议考生将本部分内容通读两遍以加深印象。
            除此以外,部分省市的考试内容还涉及《职业能力测试》中的数量关系及资料分析的相关内容,技巧性比较强,重在掌握和练习,考生可认真学习中部关于这两个模块的内容。
            因此,考试科目为《公共基础知识(综合知识)》的考生,复习内容为上部+中部(数量关系、资料分析)。
         

        第一章  政治


            “毛泽东思想”是很重要的内容,但由于其在近年的考试中出现得较少,故本教材中暂未收录。不过,编者还是希望有时间和精力的考生能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学习。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考点1: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当人们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后,就会按照这些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处理各种问题,这时,世界观作为指导人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就表现为方法论。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世界观是方法论的根据,二者是相互统一的。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是自发的、零乱的世界观,还不能称之为哲学。只有经过思想家自觉研究、系统阐发和逻辑论证的世界观,才能称之为哲学。
            所以哲学不等于一般的世界观,它是系统化和理论化了的世界观。所谓理论化、系统化,就是用一系列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世界观理论体系。
            考点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形态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又可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属于本体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都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坚持意识是第一性的,都是唯心主义。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这两大派别,独立于两派之外的第三种哲学是不存在的。
            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式,即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论与客观唯心论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客观唯心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是认识论问题。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哲学上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就是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者和一些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但也有少数的哲学家,如休谟和康德,否认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是不可知论。
            考点3:世界的存在状态
            在本原问题上解决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那么世界是“怎么样”的呢?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世界万物为什么会发展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这属于方法论问题。辩证法是指联系、发展和全面地考察事物的观点和方法。它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辩证发展的,而联系和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根本对立的一种发展观,是指孤立、静止和片面地考察事物的观点和方法。它认为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静止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其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外力的推动。
            辩证法在历史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古代的自发辩证法。如古希腊辩证法思想的杰出代表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近代的唯心辩证法。黑格尔认为“事物因矛盾而存在,因矛盾而发展”“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是马克思在继承了黑格尔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思想的基本内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考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具有历史必然性。它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自然科学根源和理论根源。
            1.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19世纪初,欧洲许多国家的大机器工业和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起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些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
            2.科学前提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相互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19世纪,人类在社会科学方面也获得了重要的进展。主要表现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创立了劳动价值论;法国复辟时期(1815—1830)历史学家梯叶里、基佐、米涅的历史理论,对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了考察;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并对未来社会作了天才猜测。
            3.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哲学发展的最高形式,黑格尔是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但是,他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隐藏在神秘的唯心主义体系之中。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他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和宗教神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观点。但他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却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抛弃了。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同时,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考点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核心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第一,从世界观来说,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的,人的世界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第二,从认识论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基础,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三,从历史观来说,实践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作为它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从而把它与其他的哲学区别开来,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了划时代的革命,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强调哲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同时,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一显著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宣布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服务的,从而把哲学与推翻旧世界、创建新社会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正是哲学功能的这一彻底变革,使“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的、科学的、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源自于它的实践性,同时它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是真正科学的理论;只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才能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了它的革命性。实践活动作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革命性和批判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为根本任务,以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最终目标,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密切联系,它是与时俱进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它渗透在每个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生命之泉,随着时代发展而丰富,科学地回答了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指引无产阶级不断前进,推动文明进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是在中华民族面临民族独立和繁荣富强的背景下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与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考点6:物质的概念
            1.物质概念历史的历史发展
            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大体说来,分三个发展阶段: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1)古代的朴素唯物论。
            这种物质观坚持用物质原因来解释物质世界。这种物质观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物质形态,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因而它不能概括所有物质的共同本质,也无法解释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所以,他们对物质的认识,只能是朴素的、直观的、缺乏科学论证的猜测。
            (2)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同朴素唯物主义相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以一定的自然科学材料为根据,克服了自发的猜测的性质,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缺乏辩证思维,这种物质观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第一,机械性,把物质世界都看做是机械运动;第二,形而上学性,认为原子是不变的,原子是物质的最终层次。第三,不彻底性,在社会历史领域里陷入了唯心主义。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对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列宁在批判“原子非物质化”“物质消失了”的错误观点时,给“物质”下了科学的经典性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考点7:物质、运动、静止
            作为哲学范畴的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一是机械运动中特定物体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静止是相对的,但并非单纯消极保守的,它也有积极的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相对静止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在于:它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跟上发展着的客观实际,防止思想僵化和行动保守,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在实践中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既要勇于变革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又要注意稳定局面以巩固变革的成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考点8: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空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离开时空的物质运动和离开物质运动的时空都是不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它们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同物质运动一样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时间和空间的这种客观性,要求我们做任何工作,都不能不考虑时间、空间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它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特性的具体性、可变性。时空的具体特性随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关于时空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
            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物质运动的永恒性决定了作为物质运动形式的时空的无限性。时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的持续性是无限的,它无始无终、无尽无休。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的广延性是无限的,它无穷无尽、无边无际。时间的无限性表明物质世界的永恒性,空间的无限性表明物质世界的唯一性,即物质世界是唯一现实的世界。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而具体事物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暂时的,在空间上是有界限的。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辩证的统一: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有限转化为无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出的,超出有限即趋向无限。
            考点9:意识的本质
            首先,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自然界物质产生出意识不是突然的,而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的环节:从无生命物质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同时,意识不是纯粹生物进化的结果,而是同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是社会的产物。劳动是促使猿向人转化、猿脑向人脑转化、动物心理向人类意识转化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从内容上看,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不断加工制作的过程。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在意识中体现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再次, 从意识的作用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1)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
            (2)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
            (3)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此外,意识还能控制人体的生理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但它的发挥又是有条件的,它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考点10: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的基石,同时也为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提供了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原理的内容包括:
            (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