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用版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试题
- 教师招聘考试用书
-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
- 浙江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江西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重庆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上海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湖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四川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山东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福建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安徽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北京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河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江苏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云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青海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天津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陕西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山西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广西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甘肃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内蒙古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西藏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贵州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湖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河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吉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广东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黑龙江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新疆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热销商品
-
商城价:¥15
-
商城价:¥16
-
商城价:¥16
-
商城价:¥16
-
商城价:¥16
-
商城价:¥16
最近浏览过
华图2014年河南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用书《一本通》专用教材
商品详情
规格参数
相关商品
用户评价
销售记录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华图教育,创办于2001年9月16日,是集面授培训、图书发行、网络教学于一体,拥有专兼职教师及专业研究员三千多人的综合性教育集团,是国内公认的公职培训行业标准制定者和教育培训标杆企业,是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后勤干部培训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等部门的合作单位。
目录
第一部分 公共基础知识
第一篇 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
考情分析2
第一章 事业单位概述与改革2
第二章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5
第一节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概述5
第二节 职称制度7
第三节 考核制度10
第四节 工资制度12
第五节 培训制度14
第六节 聘用制度16
第七节 岗位设置制度18
第八节 公开招聘制度21
第二篇 政治常识
考情分析24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24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24
第二节 辩证唯物主义26
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
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33
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38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38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39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44
第四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及意义45
第三章 邓小平理论46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46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46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47
第四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54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54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54
第三节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55
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57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57
第二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60
过关强化练习62
第三篇 经济常识
考情分析64
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常识64
第一节 经济体制64
第二节 市场经济66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67
第二章 微观经济70
第一节 市场主体70
第二节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71
第三节 收入分配76
第三章 宏观经济77
第一节 宏观经济调控77
第二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80
过关强化练习84
第四篇 法律常识
考情分析86
第一章 法 理 学86
第一节 法的概述86
第二节 法的制定与实施88
第三节 法律关系与法律责任 90
第二章 宪法93
第一节 宪法的基本理论93
第二节 国家的基本制度94
第三节 国家机构98
第四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04
第三章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107
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107
第二节 行政行为109
第三节 行政诉讼115
第四章 刑法与刑事诉讼法120
第一节 刑法概述120
第二节 犯罪121
第三节 刑罚125
第四节 常见的犯罪131
第五节 刑事诉讼法134
第五章 民法与民事诉讼法138
第一节 民法概述138
第二节 民事诉讼法139
第六章 经济法146
第一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146
第二节 产品质量法146
第三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47
第七章 公务员法148
第一节 公务员法概述148
第二节 公务员的条件、义务与权利148
第三节 公务员的录用、职务与级别149
第四节 公务员的考核、职务任免与升降150
过关强化练习152
第五篇 行政管理学常识
考情分析156
第一章 行政管理概述156
第二章 行政组织160
第三章 行政领导163
第四章 行政决策167
第五章 行政执行171
第六章 行政监督176
过关强化练习178
第六篇 人文科技
考情分析180
第一章 历史常识180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180
第二节 中国近代史184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党史186
第二章 文学常识192
第一节 中国文学常识192
第二节 外国文学常识201
第三章 科技常识205
过关强化练习211
第七篇 公文写作与处理
考情分析212
第一章 公文概述212
第二章 公文写作218
第三章 事务性文书写作233
第四章 公文处理239
过关强化练习241
第八篇 国情省情
考情分析245
第一章 社会时政专题245
第一节 “十二五”规划纲要(摘要)245
第二节 十八大报告热点解读252
第三节 2013年“两会”热点聚焦256
第二章 河南省省情省貌264
第一节 河南省基本情况264
第二节 201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摘要)271
过关强化练习274
第二部分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第一章 言语理解与表达278
第一节 逻辑填空278
第二节 阅读理解289
第三节 语句表达304
第二章 数量关系315
第一节 数学运算315
第二节 数字推理330
第三章 判断推理335
第一节 图形推理335
第二节 定义判断349
第三节 类比推理353
第四节 逻辑判断360
第四章 资料分析374
第一节 常用术语374
第二节 计算技巧383
第三部分 阅读写作
第一章 基础能力闯关394
第一节 阅读理解能力394
第二节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400
第三节 文字表达能力402
第四节 写作论证能力405
第五节 归纳概括能力410
第六节 综合分析能力415
第二章 社会热点透析419
热点一 养老金缺口419
热点二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421
热点三 公车改革423
热点四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427
热点五 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431
过关强化练习434
文摘
第一篇 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
考情分析
本篇分为事业单位概述与改革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考查应试者对事业单位的基本概念、性质、特点等相关内容的理解;第二部分主要考查应试者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概念、人事争议处理、职称制度、考核制度等相关内容的了解。事业单位的内涵以及处理人事关系等内容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执业的必备素质,需要考生理解和掌握。
第一章 事业单位概述与改革
一、事业单位的内涵
“事业单位”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特有的概念。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关于1954年国家决算和1955年国家预算的报告》中首次使用了“事业单位”这一名词。我国于1956年6月15日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采用了“国营企业和事业收入”这样的表述方式,把“事业”与“企业”作为同等的社会组织结构并列。从此,“事业”在我国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具有新的含义,特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的事业。1963年7月,《国务院关于编制管理的暂行规定》中规定“凡是为国家创造或者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由国家事业费内开支的单位均为事业编制”。这个定义以经费来源为界定标准,强调了“事业单位”的范围。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也面临管理体制的变革。仅以经费来源来规定事业单位的范围,不利于推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因此,1984年全国编制工作会议《关于国务院各部门直属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试行办法(讨论稿)》中规定:“凡是为国家创造或者改善生产条件,从事为国民经济、人民文化生活、增进社会福利等项服务活动,不是以为国家积累资金为直接目的的单位,可定为事业单位,使用事业编制。”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在改革进程中对事业单位的经费、编制、劳动计划等进一步放开,并开始注重事业单位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立地位。国家统计局、人事部、劳动部、国家计委于1990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在劳动计划和统计中划分企业、事业、机关单位暂行规定》更加明确了事业单位的社会角色和地位。该规定明确指出:“企业、事业、机关的划分应以独立核算单位作为划分的基本依据”,进而把我国事业单位界定为“从事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以及为提高人民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服务的独立核算单位”。该定义从事业单位的活动属性、服务的目的以及事业单位的社会角色对其加以阐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特别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各项公益事业的不断发展,现实中从事公益服务的机构也在变化和发展,为规范事业单位的概念,加强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和监督,1998年国务院发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首次对我国事业单位进行了规范性定义,即“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2004年6月2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决定》再次重申了这个概念。从此,我国事业单位的概念和定义得以法制化,政府对事业单位的宏观管理体制也不断走向规范化。
二、事业单位的性质和特点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事业单位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行业,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一定形式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以改善社会公众的生活,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拨给,受国家机关尤其是政府部门领导的社会组织,从而对事业单位的性质做了规定。
第一,从设立宗旨来看,新的定义中明确指出,事业单位是“为了社会公益目的”,具有公益性。以社会公益为目的,是指追求多数人的利益,而非局部的、某一部门或团体的利益。换言之,一切公共事业组织,如学校、医院、福利院等都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社会服务的机构,因此,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不能混同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因此,从事业单位设立的宗旨看,我国事业单位具有非经济性的特点。
第二,从事业单位的举办主体和经费来源来看,新的定义中将事业单位的举办主体限定在“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使事业单位具有行政性和公有性。这个定义表明我国事业单位的举办主体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是国家财政供给。这一事实使我国整个事业单位系统具有较明显的行政性特点。即政府的事业管理部门在其所管辖的领域内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事业单位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形成了事业单位与行政管理部门的一体化。
第三,从事业单位的活动属性上看,事业单位是“社会服务组织”,具有社会服务的属性和实体性。事业单位是专门从事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其目的在于发挥支持、保障和促进作用,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它们或者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和输送不同层次的人才,或者为公民提供基本的健康服务,或者致力于保障和促进社会福利,或者致力于文化艺术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方面的服务和保障等。事业单位对外一般都不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没有任何强制手段,不同的事业单位之间也不存在领导或指导关系。事业单位的公益服务内容和形式是由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决定的,只有满足对象的特定需要,事业单位的服务才是有效的。
三、事业单位的类别
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是为生产服务,为改善人民文化生活服务,为增进社会福利服务。作为社会服务组织,它不同于国家机关,也不同于政党和企业,它是通过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因此,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是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与方面,这一点决定了事业单位的分布领域也十分广泛。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标准,事业单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按行业分类,大致分为教育、科研、勘察设计、勘探、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农林牧水、交通、气象、地震、海洋、环保、测绘、信息咨询、标准计量、知识产权、进出口商检、城市公用、物资仓储、社会福利、经济监督、机关后勤及其他25个行业类别。
二是按资金的来源进行分类,可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没有稳定的经常性收入或收入较少,各项支出全部或主要靠国家预算拨款的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有一定数量稳定的经常性收入,但还不足以抵补本单位的经常性支出,支大于收的差额需国家预算拨款补助的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有稳定的经常性收入,可以抵补本单位的经常性支出的单位)。
三是按性质和特点分类,可分为具有非政府公共机构性质的事业单位,如社会科学联合会、社会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图书馆、博物馆、计划生育协会等;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如养老院、大专院校、中小学校、重要的医疗卫生单位、疗养院、考试管理中心等;具有生产经营性和能力的事业单位,如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科研院所、广播电视台、报纸、刊物和出版社、城市公用方面的市政管理、房产管理、园林设计等单位。
第二章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第一节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概述
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是指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对事业单位人员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法规、制度和措施的总称,它包括对事业单位人员的录用、考核、培训、交流、回避、工资、福利、保险等进行管理的规定。
一、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
考点1: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
1.公平竞争原则
公平竞争原则是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贯穿于人事管理的各个重要环节之中,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做到人尽其才、事尽其人、各得其所,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功绩制原则
功绩是指工作实绩和贡献。功绩制原则强调对人员的管理要注重实绩,按照功绩实施晋升。它要求根据客观的标准来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才能及其素质,以此决定是否录用、升降、奖惩等。以功绩作为考核、评价的标准,有利于对人员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有利于激发人们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强化训练人员的竞争机制,克服平均主义、论资排辈的弊端。
3.依法管理原则
依法管理原则是人事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人事管理制度化、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力求指导人事管理的目的、要求、内容、步骤和方法等,通过立法程序规范起来,用法律手段确保人事管理的有效实施。
二、建立新型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考点2:建立新型的人事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是我国各类人才的主要集中地,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阵地。搞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对建设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肯定党的建设的同时,指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人才工作进一步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在结合当前党的工作目标时进一步明确指出在新阶段要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
1.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管干部原则、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适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要求,建立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分类管理体制;建立一套适合科、教、文、卫等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符合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各自岗位要求的具体管理制度;形成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
2.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路子,改变用管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办法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的做法,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不再按行政级别确定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根据社会职能、经费来源的不同和岗位工作性质的不同,建立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和不同岗位特点的人事制度,实行分类管理;在合理划分政府和事业单位职责权限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自主权,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用人上的自我约束机制;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搞活工资分配制度,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通过制度创新、配套改革,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优秀人才成长、增强事业单位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加速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3.建立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
(1)全面推行聘用制度。
(2)建立解聘辞聘制度。
(3)改革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单一的委任制,在选拔任用中引入竞争机制。
(4)加强对任期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任用、奖惩挂钩。
(5)建立符合事业单位性质和工作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
(6)建立选人用人实行公开招聘和考试的制度。
(7)逐步建立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用人制度。
4.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1)贯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2)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对转制为企业的,实行企业的分配制度;对经费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搞活内部分配;对国家逐步减少经费拨款的,经批准,逐步加大内部分配自主权;对经费完全自理的,允许自主决定内部分配。对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要试行工资总额包干制度,搞活内部分配,同时,积极探索试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
(3)积极探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改革。允许各地区、各部门选择有条件的事业单位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允许事业单位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奖励项目完成人员和对产业化有贡献的人员;允许事业单位经批准高薪聘用个别拔尖人才,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对有重大科技发明、贡献突出的人才,根据有关规定,实行重奖。
(4)发挥工资政策的导向作用。对到艰苦边远地区事业单位和在特殊岗位工作的人员,继续在工资待遇上给予优惠政策。事业单位在制定内部分配办法时,对在关键或特殊岗位工作的人员,应适当给予倾斜。
5.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未聘人员安置制度
(1)坚持以内部消化为主的原则,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未聘人员安置制度。
(2)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引导鼓励未聘人员面向基层、农村和企业,使他们在新的领域发挥作用。
(3)要为妥善安置未聘人员创造条件。
6.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宏观管理和人事监督制度
(1)加强对事业单位人事工作的监督。
(2)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人事工作的宏观管理制度。
(3)做好事业单位人事争议的处理工作。
(4)健全和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
7.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
(2)突出重点,分类推进。
(3)积极稳妥,稳步实施。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 不促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