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销商品
-
商城价:¥15
-
商城价:¥19
-
商城价:¥21
-
商城价:¥26
-
商城价:¥26
-
商城价:¥26
最近浏览过
中公甘肃选拔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考试用书《教育专业知识(音体美类)》专用教材(2013年版)
商品详情
规格参数
相关商品
用户评价
销售记录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李永新,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公务员招录考试有着博大精深的研究,极具丰富的公务员考试实战经验。主持并研发了引领公考领域行业标准的深度辅导教材系列和辅导课程、专项突破辅导教材和辅导课程,帮助无数考生成就了梦想,备受考生推崇,是公考辅导领域行业标准的开创者和引领者。
目录
第一篇 音乐
第一章 乐理基础知识
考点分析(2)
知识架构(2)
一、音和音的属性(3)
二、音的高低(3)
(一)音列与音级(3)
(二)音的分组(3)
(三)变音与等音(3)
(四)谱号(3)
(五)谱表(3)
三、音的长短(4)
(一)音符(4)
(二)休止符(4)
(三)音符时值的特殊划分(4)
(四)附点(5)
四、节奏与节拍(5)
(一)相关概念(5)
(二)拍子的类型(5)
(三)切分音(6)
(四)音值组合法(6)
(五)节拍的强弱规律(7)
(六)弱起小节(7)
五、音程(7)
(一)音程的度数和性质(7)
(二)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7)
(三)单音程与复音程(8)
(四)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8)
(五)等音程(8)
(六)音程的转位(8)
(七)不稳定音程的解决(8)
六、和弦(9)
(一)三和弦(9)
(二)七和弦(9)
(三)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10)
(四)等和弦(10)
(五)和弦的标记(10)
(六)调式中的和弦(11)
七、调式(11)
(一)大、小调式(11)
(二)民族调式(13)
(三)中古调式(15)
八、调的关系(15)
(一)调式变音(15)
(二)调的交替与转换(15)
九、装饰音(17)
(一)倚音(17)
(二)滑音(17)
(三)波音(18)
(四)颤音(18)
(五)回音(19)
十、音乐术语(19)
(一)全曲速度(19)
(二)临时转换速度(19)
(三)力度记号及术语(20)
(四)实用术语(20)
(五)表情术语1(20)
(六)表情术语2(21)
(七)表情术语3(21)
第二章 中国音乐史
考点分析(22)
知识架构(22)
一、古代音乐(23)
(一)远古、夏商时期(23)
(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23)
(三) 秦、汉时期(24)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5)
(五)隋、唐、五代时期(26)
(六)宋、元时期(27)
(七)明、清时期(28)
二、近现代音乐(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30)
(一)传统音乐的新发展(30)
(二)学堂乐歌(31)
三、近现代音乐(20世纪20年代)(31)
(一)音乐理论(31)
(二)萧友梅、赵元任、黎锦晖的音乐创作(31)
(三)刘天华及其代表作品(32)
四、近现代音乐(20世纪30年代)(33)
(一)音乐教育的发展(33)
(二)黄自及其代表作品(33)
(三)聂耳及其代表作品(33)
(四)冼星海及其代表作品(33)
(五)贺绿汀、马思聪的音乐创作(34)
(六)其他有影响的音乐家及其创作(34)
五、近现代音乐(20世纪40年代)(34)
(一)国统区的音乐创作(34)
(二)解放区的音乐创作(35)
(三)秧歌剧及歌剧的发展(35)
六、当代音乐(1949—1965年)(35)
(一)民间音乐的发展(35)
(二)声乐创作(36)
(三)器乐创作(37)
(四)歌剧、歌舞剧、舞剧创作(37)
七、当代音乐(1966—1976年)(37)
(一)语录歌与样板戏(37)
(二)战地新歌(38)
(三)器乐创作(38)
八、当代音乐(1976—2000年)(38)
(一)声乐创作(38)
(二)通俗音乐(38)
(三)器乐创作(38)
(四)新潮音乐(39)
(五)歌剧、音乐剧、舞剧创作(39)
第三章 西方音乐史
考点分析(40)
知识架构(40)
一、古代与中世纪音乐(41)
(一)古代音乐(41)
(二)中世纪音乐(42)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43)
(一)“文艺复兴”一词的含义及时间划分(43)
(二)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的发展(43)
(三)意大利牧歌的发展(43)
三、巴洛克音乐(43)
(一)蒙特威尔第及艺术成就(44)
(二)A?斯卡拉蒂与他对歌剧的贡献(44)
(三)巴赫及其作品(44)
(四)亨德尔及其音乐的特征(44)
四、古典主义音乐(45)
(一)海顿及其作品(45)
(二)莫扎特及其作品(45)
(三)贝多芬及其作品(45)
五、浪漫主义音乐(46)
(一)浪漫主义时间界定及音乐特点(46)
(二)舒伯特及其作品(47)
(三)门德尔松及其作品(47)
(四)舒曼及其作品(47)
(五)肖邦及其作品(48)
(六)李斯特及其作品(48)
(七)柏辽兹及其作品(48)
(八)勃拉姆斯及其作品(48)
(九)约翰?施特劳斯父子及其作品(48)
(十)法国歌剧(49)
(十一)意大利歌剧(49)
(十二)德国歌剧(49)
六、民族乐派(49)
(一)俄罗斯(50)
(二)捷克(50)
(三)挪威和芬兰(51)
七、印象主义音乐(51)
(一)德彪西(51)
(二)拉威尔(51)
八、现代音乐(51)
(一)表现主义音乐(52)
(二)新古典主义音乐(52)
(三)民族主义音乐(52)
(四)微分音音乐和噪音音乐(53)
(五)序列音乐和偶然音乐(53)
(六)电子音乐(53)
(七)先锋音乐(54)
(八)爵士音乐(54)
第四章 音乐教育学
考点分析(55)
知识架构(55)
第一节 音乐教育学概论(56)
一、音乐教育学概述(56)
(一)定义(56)
(二)研究对象(56)
(三)研究范围(56)
(四)研究方法(57)
二、音乐教育学简史(57)
(一)形成(57)
(二)发展(58)
第二节 音乐与相关学科(62)
一、音乐美学基础(62)
(一)音乐美的范畴(62)
(二)音乐美的本质(64)
(三)音乐美的特征(64)
二、音乐心理学(65)
(一)音乐心理学概述(65)
(二)近代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成果(65)
第三节 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67)
一、新课标下的音乐课程(67)
二、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堂教学(68)
(一)陶冶情操(68)
(二)知识转化(69)
(三)愉悦气氛(69)
(四)协调整合(69)
(五)文化拓展(70)
第四节 音乐教学方法(70)
一、音乐教学方法简述(70)
(一)体验性音乐教学法(70)
(二)比较音乐教学法(71)
(三)探究性音乐教学法(71)
(四)合作性音乐教学法(71)
二、国外音乐教学法(71)
(一)达尔克罗兹教学法(71)
(二)奥尔夫教学法(72)
(三)柯达伊教学法(72)
(四)美国综合音乐教学法(72)
第二篇 体育
第一章 青少年身心发展理论与体育教学
考点分析(74)
知识架构(74)
第一节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75)
一、青少年身体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75)
(一)身体形态、骨骼和肌肉的发展特点和规律(75)
(二)青少年身体机能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75)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76)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76)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76)
第二节 体育教学(79)
一、体育教学特点及目标(79)
二、体育教学过程(79)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79)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80)
(三)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80)
三、体育教学原则(82)
四、体育教学方法(83)
(一)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方法(83)
(二)发展体能的方法(86)
(三)思想品德教育与发展个性的方法(87)
(四)学生自学自练的方法(88)
第二章 体育课
考点分析(89)
知识架构(89)
第一节 体育课的类型和结构(90)
一、体育课的类型(90)
(一)理论课(90)
(二)运动技能教学课(90)
(三)锻炼课(90)
(四)考核课(90)
二、体育课的结构(91)
(一)含义及确立依据(91)
(二)结构形式(91)
第二节 体育课的组织(92)
一、体育课堂常规(92)
二、体育课的编班分组和教学组织形式(92)
第三节 体育课的密度(94)
一、体育课密度的概念和意义(94)
(一)体育课密度相关概念(94)
(二)研究体育课密度的意义(94)
二、体育课密度的安排与调节(94)
三、体育课密度的测定与计算(95)
四、体育课密度的分析(95)
第四节 体育课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95)
一、运动负荷的认识与实践(95)
(一)运动负荷的含义(95)
(二)运动负荷的理解和认识(95)
二、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的策略(96)
三、合理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基本要求和做法(97)
(一)合理安排体育运动负荷的基本要求(97)
(二)合理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基本做法(97)
四、调控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方法(98)
五、体育课的心理负荷(98)
第五节 体育课的准备、分析与评价(98)
一、体育课的准备(98)
(一)备课的意义与形式(98)
(二)备课的内容和要求(99)
二、体育课的分析和评价(100)
第三章 体育教师
考点分析(101)
知识架构(101)
第一节 体育教师的作用及工作特点和职责(102)
一、体育教师的作用(102)
二、体育教师工作的特点(102)
三、体育教师的职责(103)
第二节 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103)
一、高尚的思想道德和良好的心理品质(103)
二、全面的业务工作能力(104)
三、合理的知识结构(104)
(一)基础知识(104)
(二)专业知识(105)
四、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105)
第三节 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105)
一、体育教师进修提高的必要性(105)
二、体育教师进修提高的主要途径(105)
第四章 田径
考点分析(106)
知识架构(106)
第一节 田径的起源与发展(107)
一、田径的概念(107)
二、田径的起源(107)
三、田径运动在我国的发展概况(107)
第二节 田径类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与练习方法(108)
一、跑的基本技术与练习方法(108)
二、跳跃项目的基本技术与练习方法(110)
三、投掷项目的基本技术与练习方法(111)
第五章 球类
考点分析(113)
知识架构(113)
第一节 球类运动项目的起源与发展(114)
一、篮球的起源与发展(114)
(一)篮球的定义(114)
(二)篮球的起源(114)
(三)篮球的发展(114)
二、排球的起源与发展(115)
(一)排球的概念(115)
(二)排球的起源(115)
(三)排球的发展(115)
三、足球的起源与发展(116)
(一)足球的概念(116)
(二)足球的起源(116)
(三)足球的发展(116)
四、乒乓球的起源与发展(117)
(一)乒乓球(117)
(二)乒乓球的发展(117)
(三)中国乒乓运动的辉煌战绩(118)
第二节 球类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与练习方法(118)
一、篮球的基本技术与练习方法(118)
二、排球的基本技术与练习方法(121)
三、足球的基本技术与练习方法(122)
四、乒乓球的基本技术与练习方法(126)
(一)基本步法(126)
(二)发球(126)
(三)接发球(127)
(四)推挡球(127)
(五)攻球(127)
(六)搓球(128)
(七)削球(128)
(八)搓中起板(128)
(九)削中反攻(129)
(十)双打(129)
第六章 体操
考点分析(130)
知识架构(130)
第一节 体操类运动项目的起源与发展(131)
一、体操的起源与发展(131)
(一)体操的概念(131)
(二)体操的起源(131)
(三)体操的发展(131)
二、健美操的起源与发展(132)
(一)健美操的概念(132)
(二)健美操的起源(132)
(三)健美操在中国的发展(132)
第二节 体操类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与练习方法(133)
一、队列队形(133)
二、徒手体操(133)
三、技巧(133)
四、双杠(135)
五、单杠(137)
六、跳马(139)
七、保护与帮助(140)
八、健美操的基本动作与练习方法(141)
第七章 武术
考点分析(144)
知识架构(144)
第一节 武术类运动项目的起源与发展(145)
一、武术的概念(145)
二、武术的起源(145)
三、武术的发展(145)
第二节 武术类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与练习方法(146)
一、青年拳(146)
二、太极拳(147)
三、初级剑(149)
第八章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
考点分析(151)
知识架构(151)
第一节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152)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及目标(152)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原则(153)
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内容(154)
四、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方法(155)
第二节 学校课余体育队的组建(156)
一、确定项目(156)
二、运动员选材(156)
(一)经验选材(156)
(二)科学预测选材(156)
三、运动员的规章制度(157)
第三节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157)
一、学校课余体育竞赛概述(158)
二、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和计划(158)
(一)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机构及基本要求(158)
(二)竞赛组织委员会及其职责(159)
(三)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计划和规程(159)
(四)学校课余体育竞赛评定成绩和名次的方法(160)
第九章 运动人体科学
考点分析(161)
知识架构(161)
第一节 运动解剖学(162)
一、人体结构的基本组成(162)
(一)细胞与细胞间质(162)
(二)人体四大基本组织(162)
二、人体主要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162)
(一)运动系统(162)
(二)消化系统(163)
(三)心血管系统(163)
(四)淋巴系统(163)
(五)呼吸系统(163)
(六)泌尿系统(164)
(七)神经系统(164)
(八)感觉器(164)
三、人体各大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164)
(一)运动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164)
(二)消化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165)
(三)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165)
(四)呼吸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165)
(五)泌尿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165)
(六)神经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165)
(七)感受器与运动的关系(165)
第二节 运动生理学(166)
一、骨骼肌收缩的生理学原理(166)
(一)肌肉的细微结构与收缩原理(166)
(二)肌肉的收缩形式与特征(167)
二、氧的运输系统与能量代谢(167)
(一)氧的运输系统(167)
(二)运动中的能量物质与能量供应(169)
三、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的变化与运动技能的形成(169)
(一)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的变化规律(169)
(二)运动技能的形成(171)
四、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172)
(一)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172)
(二)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172)
(三)有氧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172)
(四)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173)
(五)灵敏素质与柔韧性素质的生理学基础(173)
第三节 体育保健学知识(174)
一、体育卫生与健康促进(174)
(一)健康与亚健康的现代概念(174)
(二)运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174)
(三)运动与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175)
(四)环境和卫生(175)
二、体育课的医务监督和医疗体育(176)
(一)体育课的医务监督(176)
(二)医疗体育(177)
(三)按摩(177)
(四)运动性病症(178)
三、运动损伤及其预防、处理和康复(179)
(一)运动损伤的概念与分类(179)
(二)运动损伤的原因、预防、处理与康复(179)
(三)常见运动损伤的病理类型(180)
(四)几种常见的运动损伤(181)
第三篇 美术
第一章 美术基础知识
考点分析(184)
知识架构(184)
第一节 美术基本知识(185)
一、有关美术及美术学的一些基本概念(185)
二、美术的特性(186)
三、美术的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187)
四、美术的类别(188)
(一)从表现形式及作品媒介划分(188)
(二)从视觉形式及认知归类划分(192)
第二节 美术的相关技法理论(192)
一、透视(192)
二、色彩(193)
三、解剖(195)
第三节 美术创作思想与社会价值(195)
一、美术的创作思想(195)
二、美术的社会价值(196)
第二章 中国美术史
考点分析(198)
知识架构(198)
第一节 中国美术基本知识(199)
一、中国美术的起源(199)
二、中国美术基本常识(199)
(一)绘画(199)
(二)书法篆刻(202)
(三)建筑(203)
(四)雕塑(206)
(五)民间美术(207)
第二节 中国历代美术发展(211)
一、原始时期的美术(211)
二、夏商周美术(214)
(一)先秦绘画(214)
(二)书法篆刻艺术(214)
(三)青铜艺术(214)
三、秦汉美术(215)
(一)绘画艺术(215)
(二)雕塑艺术(215)
(三)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216)
四、魏晋南北朝美术(216)
(一)魏晋南北朝画家(216)
(二)魏晋南北朝的画论(217)
(三)魏晋南北朝的佛教美术(218)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219)
五、隋唐五代美术(219)
(一)隋唐五代绘画代表人物及流派(219)
(二)唐代书法(222)
(三)隋唐五代雕塑(222)
(四)隋唐五代工艺美术(222)
六、宋元美术(223)
(一)宋代绘画(223)
(二)元代绘画(225)
(三)宋元书法(226)
(四)宋元建筑(227)
(五)宋元工艺美术(227)
七、明清美术(228)
(一)明清山水画(228)
(二)明清花鸟画(230)
(三)明清人物画(230)
(四)明清书法(231)
(五)明清时期壁画、版画和年画(231)
(六)明清建筑与雕塑(232)
八、近现代美术(232)
(一)海上画派(232)
(二)维新派(232)
(三)民国时期的美术(233)
(四)新中国初期的美术(235)
第三章 外国美术史
考点分析(237)
知识架构(237)
第一节 史前美术(238)
一、旧石器美术(238)
二、新石器美术(239)
第二节 古代美术(239)
一、古代埃及美术(239)
二、古代希腊美术(240)
三、古代罗马美术(241)
第三节 欧洲中世纪美术(243)
一、基督教美术(243)
(一)罗马式美术(243)
(二)拜占庭式美术(243)
(三)哥特式美术(244)
二、基督教、佛教建筑作品(244)
第四节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245)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245)
二、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247)
三、德国文艺复兴美术(248)
第五节 巴洛克和洛可可美术(249)
一、巴洛克美术(249)
二、洛可可美术(251)
第六节 19世纪美术(251)
一、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美术(251)
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美术(253)
(一)浪漫主义美术(253)
(二)现实主义美术(253)
三、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美术(255)
第七节 20世纪美术(256)
一、20世纪上半叶西方现代美术(256)
二、20世纪下半叶西方现代美术(258)
第八节 西方现代美术(259)
一、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259)
二、现代设计和后现代主义设计(261)
第四章 美术课程
考点分析(264)
知识架构(264)
第一节 美术课程基本概念(265)
一、美术与美术教育(265)
二、美术课程知识(265)
三、美术新课程(265)
第二节 美术课程教学论(268)
一、美术教学从兴趣入手(268)
二、美术教学(268)
(一)美术教学法(268)
(二)美术教学原则(269)
(三)美术教学目标(269)
(四)美术教学的种类(269)
(五)美术教学过程(270)
(六)美术课堂教学评价(270)
(七)美术教案(270)
第三节 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271)
一、美术教师(271)
二、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271)
甘肃省万名毕业生下基层考试笔试面授课程(273)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275)
文摘
第一篇 音乐
本篇导读
本篇属于音体美中的音乐知识部分,共四章,分别从乐理知识、中外音乐史和音乐教育三方面来分析考试内容。第一章,乐理基础知识,梳理了音阶、音程、节奏、和弦、调式等基本考点;第二章和第三章,中国音乐史和西方音乐史,按发展脉络介绍了中外各个时期的音乐形式及流派、代表作家及代表作等具体情况;第四章,音乐教育学,介绍了音乐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新课标下的音乐教育、常见的音乐教学法以及音乐与美学心理学的关系。
历年考试中,本部分知识会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的形式出现。其中,基础乐理知识大多出现在单选题中,需理解掌握;中外音乐史的考查力度较大,基本所有的题型都会有所涉及,需要重点识记;音乐教育学考查比较零散,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针对以上考情,考生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考点采取合理的复习策略,或理解或识记,或系统梳理或分散理解,注重积累,灵活掌握。
第二章 中国音乐史
■考点分析
1.本章知识在历年考试中各种题型都会涉及,需重点识记掌握。
2.掌握中国古代、近现代、当代三个阶段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
■知识架构
一、古代音乐
(一)远古、夏商时期
1.中国远古时期的音乐文化,以20世纪80年代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为证,约有9 000年可考的历史。
2.古歌和古乐舞是远古时期的两种音乐体裁。歌、舞、乐综合的原始乐舞是远古时期的主要音乐形式,节奏是原始音乐的基本因素。由于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因此原始音乐往往与现实生活、巫术、宗教相结合。原始时期的古歌与古乐舞有:《弹歌》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八阕》反映了原始农牧生活。《云门》是反映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咸池》是尧时期崇天的乐舞。咸池是天上西宫星名,《咸池》乃是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古人认为它主管五谷,人们祭祀它,也是为了祈求五谷丰收。《咸池》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是一部远古时期优秀的乐舞作品。舜时的《箫韶》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乐舞以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为《箫韶》,乐舞有九个段落,所以又叫《九韶》。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看《韶》乐表演后,赞扬它是空前绝后的作品。孔子在齐国看到《韶》乐也是陶醉得“三月不知肉滋味”。这是一部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并且有着极为深远影响的作品。
3.远古时期的乐器主要是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
(1)石磬,曾称作“鸣球”。单个的磬称作“特磬”。离磬,是将几个能发出不同音高的磬编成一组的编磬。
(2)陶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新石器时代的陶埙,分无音孔、一音孔、二音孔三类,可以吹奏出合乎乐律的不同音高。
4.夏商时期统治阶级利用音乐加强其神权统治,主要体现在乐舞方面。夏朝的乐舞《大夏》,歌颂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首领禹治水的功绩。商朝的乐舞《大濩》,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1.礼乐制度和礼乐机构
(1)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一种等级制度。周朝建立初期,由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这是一种十分严格的等级制度。礼乐制将上层社会分成许多等级,根据等级的不同规定其生活各个方面的区别和限制,其中也包括使用音乐的制度。礼乐制度的实施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如关于乐队、舞队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乐队的排列和规模是:天子四面排列(“宫县”),诸侯三面排列(“轩县”),卿大夫两面排列(“判县”),士一面排列(“特县”);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八行八列,,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依次向下递减。在各种典礼仪式上,典礼的每一步骤的进行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逾越。在“郊社”(祭天地明神)、“尝祭”(贵族祭祖)、“食祭”(宴会)、“乡射”(贵族们联欢仪式)、“王师大献”(凯旋庆典)、“行军田役”(军事演习性质的狩猎)等仪式上,使用的乐曲、歌曲等都有详细的规定。
(2)春官:是为了推行礼乐制度而设置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
2.乐舞与歌唱
(1)周代的乐舞分为五类:六代乐舞、小舞、散舞、四夷之乐和宗教性乐舞。
六代乐舞又称“六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它包括:黄帝——《云门》(或称《云门大卷》);尧——《大咸》(或称《咸池》);舜——《箫韶》(或称《九韶》);夏代——《大夏》(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商代——《大濩》(歌颂商汤伐桀的功绩);西周——《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小舞是指规模较小的乐舞。它包括:帗舞——彩绸舞;羽舞——羽毛舞;皇舞——五彩羽毛舞;旄舞——牛尾舞;干舞——盾牌舞;人舞——长袖舞。散舞是指民间乐舞。四夷之乐是指周边部族的乐舞、歌曲。宗教性乐舞,例如秋季驱除瘟疫时所用的《傩舞》等。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民歌为基础而形成的作品集。其中《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存305首,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十五国风,共有160篇。为周南、召南、卫、王、郑、齐、魏、唐、秦等地的民间歌谣。其中除二南是当时江汉流域一带民歌外,其余都是黄河流域地区的民歌,包括今天陕西、甘肃、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这样广阔的地域。国风就是各国的乐曲。“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主要是贵族创作的乐章。一般认为,大雅多为朝会宴饮之作,小雅乃个人抒情之作。“颂”为祭祀宗庙祖先的乐舞,共40篇。颂,就是歌颂之颂,赞美之意,作品内容都是颂扬统治者的“文德”、“武功”,形式千篇一律,词语晦涩难明。现存的《诗经》曲谱,均出自宋、元、明、清四代。其中以南宋乾道年间进士赵彦肃传谱的《风雅十二诗谱》和清代乾隆帝主持编辑的《诗经乐谱全书》影响最大。
3.乐器与器乐发展
(1)周代按照制造材料的性质,将乐器分为“八音”,分别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这种乐器分类法名称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金类:钟、铙。石类:石磬、玉磬。土类:埙、缶。革类:土鼓、足鼓。丝类:琴、瑟。木类:柷、圄。匏类:簧、笙。竹类:箫、管。
(2)战国时期的编钟,达到了历史性的高峰,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全套编钟65件(甬钟45件,钮钟19件,镈钟1件),分列八组,分三层悬挂在高大的钟架上。每个甬钟都能敲击出两个乐音,钮钟有可能用于定调。这套曾侯钟的总音域跨五个八度,基调和现代的C大调相同,中心音域十二律齐备,可以在三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也可以在旋宫转调的情况下演奏七声音阶的乐曲。曾侯乙钟上一共有2 028个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当时楚、齐、晋、周等国与曾国的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照情况,是古代音乐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4.乐律学成就
春秋时期产生了以弦长为计算基础的乐律学理论——三分损益法。“三分损益法”是我国古代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最初见于距今两千六百余年的春秋时期。它的方法是,先以一条空弦为基础,将其长度三等分,“三分益一”,即增加其长度的三分之一,求得其下方的纯四度音。再“三分损一”,即减去次弦长度的三分之一,可生得次一律上方的纯五度音。再“三分益一”……如此生律四次,得出五音。从《管子?地员篇》记载的“三分损益法”所产生的徵、羽、宫、商、角这一音列可以看出,古代重视宫音特点,它包含了雅乐音阶、清乐音阶的内涵。优点在于适合表现旋律的美感,不足之处在于八度不协和,黄钟不能还原。
(三)秦、汉时期
1.乐府
乐府是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在汉武帝时期最为兴盛,其规模最大时乐工人数曾达1 000余人。乐府的任务是大规模、大范围地采集民间歌谣。乐府中的乐工除对民歌进行加工、改编、创作和填写歌词外,还研究理论、演唱、演奏。乐府中还拥有优秀的音乐家,如汉代协律都尉李延年,他善于歌唱和创作,很受汉武帝的赏识,他根据西域音乐创作出“新声二十八解”,这是汲取西域音乐的精华进行创作的最早记录。公元前7年,汉哀帝罢乐府,使乐府由盛变衰。乐府的产生起到了保存民间音乐的作用,促成了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对其后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相和歌与相和大曲
相和歌是汉代北方兴起的一种歌曲形式,包含汉代北方流行的各种歌曲,其中有原始的民歌,也有根据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其特点为一唱众和,并加入器乐伴奏。相和歌发展的最高形式为汉魏时期的“相和大曲”,这种大型的歌舞套曲,具备三段式歌舞曲的基本结构。其结构包括“艳”、“曲”、“解”、“趋”等部分。“艳”是华丽、婉转的抒情段落,一般在曲前,相当于“前奏”;“曲”是歌唱部分;“解”是在器乐伴奏下的舞蹈部分,它的速度是快速、急剧的,情绪是热烈、奔放的;“趋”的速度比较急促,常用在一曲末尾,相当于“尾声”;“乱”属于全曲的高潮,常处于带有结束性的段落。
3.乐器与器乐的发展
秦汉时期吹管乐器和弹弦乐器的发展引人注目。笛、羌笛、笳、角等在鼓吹和相和歌中应用广泛;箜篌(卧箜篌、竖箜篌)、琵琶(圆形直项和梨形曲项两类)在此时期广为流传。琴的形制也在两汉时期趋于成熟,一些琴曲已经带有情节性(如《广陵散》),而且出现了琴与歌唱相结合的演奏形式。
4.音乐思想
《乐记》原本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理论著作,内容包括音乐思想、音乐创作、器乐演奏、乐器制作、乐律研究、音乐人物、音乐言论等音乐领域极其广泛的问题。旧传有二十三篇,现存十一篇,其中八篇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因此,目前将《乐记》界定为“我国最早的一部音乐美学的专门性著作”。《乐记》所论述的音乐美学思想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音乐的本质和特征,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甚至对音乐的创作过程,也做了简短而生动的描述。《乐记》对于音乐本质的解释,具有相当的深度,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在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上,《乐记》强调音乐反映了国家的政治状况与社会风气,因而人们通过音乐又能认识国家的政治好坏,“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乘;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记》认为音乐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手段,所谓“先王立乐之方”。利用音乐的美感作用,端正社会风气,使整个社会达到和谐一致,这就是先王制定音乐的目的。《乐记》还非常强调音乐的伦理教育作用,指出音乐必须接受政治、伦理道德的制约。《乐记》对音乐美感的认识也有一定的深度。“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认为音乐应该使人产生愉悦的感受,是人类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各族音乐文化的交流
由于政权的割据、更迭,外国及外族的乐伎乐舞传入中原,龟兹乐、安国乐、西凉乐、高丽乐、高昌乐、康国乐、疏勒乐、天竺乐等,以各自的独特贡献互相影响、互相充实。
2.清商乐
战乱使得北方居民大量南迁,将原本以北方音乐为主的“相和歌”带到南方,与南方兴盛起来的吴歌、西曲发展融合,清商乐逐渐成为全国性民间音乐的总称。由于魏氏三祖尤爱清商三调,亲自制作了不少歌词,于是设立清商署,把相和歌包括清商三调从鼓吹署里独立出来。东晋南渡以后,北方的相和歌随着汉族政权南迁,此时南方音乐和北方音乐逐渐融合成一种新颖的音乐,即“清商乐”。所以清商乐是北方和南方汉族民间音乐的总称。清商乐包括了“中原旧曲”、“江南吴歌”、“荆楚西声”三种成分。“吴歌”是江苏一带的民歌,代表作有《子夜歌》等,风格抒情、细腻,以表现男女间爱情为主。“西曲”是湖北一带的民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曲调较多,有三十多种,名篇有《乌夜啼》等,内容多为抒发游子思归的别离之情,乃是长江流域商业繁盛的产物。
3.乐器与器乐的发展
乐器中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筚篥、方响、锣、钹、羯鼓及其他鼓类此时都已出现并发展。古琴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广陵散》、《酒狂》、《碣石调?幽兰》等一批著名的琴曲。其中传自南朝梁代丘明的《碣石调?幽兰》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琴谱。
4.音乐思想及乐律学成就
(1)在音乐思想方面,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主张音乐脱离政治功利的主张,成为封建社会音乐思想的又一潮流。嵇康是三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创作《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他弹奏的《广陵散》最负盛名。嵇康还有两篇著名的音乐论著:《琴赋》和《声无哀乐论》。《琴赋》是艺术化了的音乐评论。《声无哀乐论》一文则集中体现了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文章通过“琴客”和“东野主人”一问一答的八次辩论,将讨论的问题步步引向深入。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声无哀乐”,他明确提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即音乐是客观的存在,感情是主观的存在,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他认为,“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感情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所以二者互不相干,音乐中并不包含哀乐,也不能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变化。但是嵇康认为音乐能引起人的躁静反应,而这种躁静反应作为一个中介与人情感记忆相联系,从而实现了音乐对情感的表达。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涉及音乐美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感受等,它与西方19世纪著名音乐家爱德华?汉斯立克的音乐美学代表性论著《论音乐的美》有不少论点十分相似,这是我国在一千七百年前提出的带有自律论色彩的音乐美学论著。所以《声无哀乐论》至今仍不失为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音乐论著,它在世界音乐美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2)律学方面,何承天的“新律”、苟勖的“管口校正法”都是律学史上的重要成就。何承天是我国杰出的乐律学家。何承天的“新律”,是根据假设黄钟的振动体长度为9寸,用“三分损益法”推算,仲吕还生“变黄钟”为8.878 8寸,与正黄钟相比较,相差0.121寸,于是将它分为十二个差值各0.010 1寸,按三分损益顺序,每生一律,叠加0.010 1寸,这样,至第十三律时,加0.121 2寸,恰成9寸而还生黄钟。何承天的新律,就其实际效果而言,已经相当接近十二平均律了。
(五)隋、唐、五代时期
1.宫廷音乐
(1)隋唐宫廷燕乐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突出成就。燕乐专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包括隋代的“七部乐”、“九部乐”;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及“坐部伎”、“立部伎”。《新唐书?音乐志》云:“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武后时期乃是奠定坐、立部伎的重要年代,它们的最后确立,是在玄宗时期。二部伎的演出,规模极其盛大。二部伎的演出与多部伎从头到尾的遍奏不同,每次仅选奏若干曲,但它是宴享中歌舞表演的主体部分。“立部伎”规模大、人数多,最少64人,多至180人,“坐部伎”则相反,最多12人,少至3人。“立部伎”场面宏伟,伴以擂鼓,气势磅礴,而“坐部伎”则优雅抒情,表现细腻,注重个人技巧。但是,“立部伎”和“坐部伎”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大型歌舞,后者是小型歌舞。“立部伎”表演时乐队在“堂上立奏”,处于伴奏的地位;“坐部伎”的乐队则和歌唱、舞蹈同时在“堂上”表演,是一种演奏的性质。因此,“立部伎”在唐代宫廷音乐中的地位远不如“坐部伎”。
(2)唐大曲是在隋唐宫廷燕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了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唐代大曲的结构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散序——节奏自由;器乐独奏、轮奏或合奏;散板散序若干遍,每遍是一个曲调。中序、拍序或歌头——节奏固定,慢板;歌唱为主,器乐伴奏;舞或不舞不一定,排遍若干遍。破或舞遍——节奏几次改变,由散板入节奏,逐渐加快,以至极快;舞蹈为主,器乐伴奏,歌或不歌不一定。相传由唐玄宗李隆基改编的《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最著名的歌舞大曲。
2.民间俗乐
曲子:隋、唐时期民间俗乐在社会底层广为流行。曲子来源于民歌,但经过选择和加工,比一般民歌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更像是艺术歌曲。变文: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变文,是将佛经写成通俗的文辞,变成有说有唱的话本。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说唱本子,就是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变文。
3.音乐机构
隋、唐的音乐机构分属太常寺和宫廷管辖。太常寺下设大乐署和鼓吹署,大乐署主管艺人的训练和考核,鼓吹署则专门管理仪仗中的鼓吹音乐。唐代的教坊和梨园直接由宫廷管辖。太常寺是历代掌管礼乐、兼掌选试博士的最高行政机关,由太常卿主管。“大乐署”和“鼓吹署”就是隶属其中的两个音乐方面的机构。大乐署兼管雅乐和燕乐以及对于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鼓吹署则是从属于太常寺的另一音乐机构,专门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唐朝由宫廷直接管辖的音乐机构有“教坊”和“梨园”,乃是适应唐代宫廷燕乐高度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建立的。所谓教坊,也就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的场所。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机构,以教习法曲为主。梨园与专习歌舞的教坊不同,是专习法曲、专搞器乐的组织,反映了盛唐时期在促使音乐形式专门化、尖端化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4.乐器
唐代新出现了两种最早的拉弦乐器:轧筝和奚琴。
(六)宋、元时期
1.曲子及姜夔
曲子是宋代在民间歌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歌曲,曾盛极一时。姜夔,字尧章,鄱阳人。他多才多艺,工于诗词,精通音乐,擅长书法,却得不到南宋统治者的任用,一生未曾做官。姜夔在四处漂泊中写下了大量诗词作品,抒发了对国家危难的关切和人生悲苦的感慨。他的著述今存有《白石道人诗集》和《白石道人歌曲》等,就音乐方面的研究价值而言,最为珍贵的是《白石道人歌曲》四卷、别集一卷。其中收有姜夔谱写的祀神曲《越九歌》十首,旁注律吕谱;琴歌《古怨》一首,旁缀减字谱;词调歌曲十七首,旁注宋代俗字谱。《白石道人歌曲》中其余十四首词调歌曲,均为姜夔所作的自度曲。所谓“自度曲”,即自制新曲之意。姜夔的自度曲突破了传统的“倚声填词”方法,是先成文辞,后制曲谱。《扬州慢》是姜夔自度曲中的名作。这首词上阙写景,下阙着重抒情。上下阙旋律不尽相同,根据文辞内容做了变化,音乐上有较大幅度展开,却贯穿着同一主题音调,结构上既有对比,又很统一。
2.市民音乐
宋、元时期市民音乐活动的中心是瓦子、勾栏。瓦舍,又称瓦市、瓦肆、瓦子,是宋代大型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瓦舍设有表演杂剧、说唱、杂技的勾栏。勾栏,又作勾阑、勾栏,是百戏杂剧的演出场所。一般勾栏建筑都有戏台、戏房、神楼、腰棚等部分,所以它们多数以“棚”为名。勾栏中表演的技艺项目花样繁多,其中嘌唱、唱赚、鼓子词、诸宫调、傀儡影戏、杂剧等都与一定的音乐形式有关。出现了民间艺人的行会组织——书会和社会。当时的民间音乐丰富多彩,仅歌唱方面就有叫声、嘌唱、小唱、唱赚等演唱形式。
3.说唱音乐
鼓子词:分为说唱相间和只唱不说两种形式,但歌唱部分都只使用一个曲牌。它的音乐特点是通篇只用一个词调反复演唱,每段兼以说白,构成抒情性和叙事性兼而有之的说唱艺术特色。其原始形式,以鼓为节拍,故名鼓子词。作品有北宋赵德麟的《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及欧阳修的《十二月鼓子词?渔家傲》。北宋赵德麟的《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是最早以说唱音乐形式叙述张生与崔莺莺恋爱故事的作品,也是宋代鼓子词的代表作。
诸宫调:由属于不同宫调的许多乐曲构成,说唱相间,常用来表现篇幅较长、情节较复杂的故事。现存作品有《刘知远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天宝遗事诸宫调》。
4.戏曲艺术
我国的戏曲艺术到宋代得到确立,并在宋、元时期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分为杂剧和南戏两大体系。杂剧:兴起于北方,北宋时期很流行,到元代达到空前繁荣的成熟阶段。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白朴的《墙头马上》等。南戏:以当时南方流行的小曲、歌谣为基础,吸收了说唱音乐、词调和大曲的因素发展而成的一种戏曲形式。《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并称为南戏五大传奇。
5.乐器与器乐
琵琶在此时期音域变得更宽,出现了更多的“品”。唐时的轧筝和嵇琴(也称奚琴)宋代起已广泛流行于民间。“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轧筝可能是由弹拨乐器筝演变而成的一种弓弦乐器。我国弓弦乐器胡琴的前身是名叫奚琴的古老乐器。陈旸《乐书》中记述了奚琴的形制:“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奚琴的形制特征是圆形琴筒,有两根弦,以竹片为弓夹于两弦间,奚琴后来也叫嵇琴,与后世胡琴的形制特征基本相仿。这类弓弦乐器最迟在宋代已经流行。笙的发展在宋代出现了36簧的风笙。宋元时期新出现的乐器有三弦、云璈(即今之云锣)、火不思(西域传入的弹拨乐器)、兴隆笙(即西洋管风琴)。器乐演奏形式有细乐、清乐、小乐器、鼓、教坊大乐等。
6.乐律学的研究成果
乐律学方面,南宋蔡元定创立的十八律,解决了三分损益律转调后音程关系不统一的问题,是宋代律学的重要成就。蔡元定是南宋著名律学家。所谓十八律,就是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正律之后,继续往下生六律而构成的一种律制。这六律蔡元定称之为变律,即“变黄钟”、“变林钟”、“变太簇”、“变南吕”、“变姑冼”、“变应钟”,加上原有的十二律,共十八律。十八律的理论特征是,在以十二正律为宫时,可以在所有十二均中保持三分损益律七声音阶中特有的音程。蔡元定的十八律,在理论上合理地解决了三分损益律的转调问题。
(七)明、清时期
1.民歌小曲
明、清民歌的收集工作从官府转到文人手中,内容呈现出多样性,歌词突破了词牌的框架,音乐随之更为自由、丰富,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和唱等。
2.说唱音乐
鼓词:明清时期广泛流传于我国北方,一般称为“大鼓”,根据流行地区的不同,分为西河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等。鼓是重要的伴奏乐器,演员边演唱边击鼓,掌握节奏,因此得名。鼓词的前身可能是宋代的“鼓子词”,明代称作“词话”。鼓词在清初有较大发展,盛行于北方城市,尤其流行于山东、河北一带。鼓词进一步发展,便出现了“大鼓”的形式,它是在鼓词与各地方言、民歌、小调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弹词: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清代中期,弹词艺术家辈出,其中陈遇乾、俞秀山、马如飞对弹词艺术贡献巨大,他们所开创的弹词流派被称为陈调、俞调、马调。陈调苍凉粗犷,俞调婉转优美,马调质朴雄健,它们对于后世弹词唱腔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一般认为,弹词是由宋代的“陶真”发展而来。弹词流传地区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地方色彩,如苏州弹词等。它的伴奏多用琵琶、三弦等弹弦乐器,其名称的由来,当与此有关。演唱形式有一人的“单档”、二人的“双档”和三人的“三档”等区分,演员均自弹自唱,并保持着坐唱的形式。
3.戏曲
(1)四大声腔:指明代具有代表性的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其中昆山腔流传最为广泛,对我国戏曲音乐的影响最为久远。魏良辅革新昆山腔后上演的第一部剧是梁辰鱼的《浣纱记》,这部剧作的巨大成功奠定了昆山腔的地位。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
(2)京剧的形成:1790年,乾隆皇帝诏四大徽班进京,徽班艺人与其他剧种交流,吸取养分,逐渐演变为京剧。京剧唱腔以“西皮腔”和“二黄腔”为主。皮黄腔,是西皮与二黄两种声腔相结合的产物。西皮起源于秦腔,清初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汉一带,并与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二黄产生于江西、安徽一带,是在弋阳腔的传统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这两种声腔,一个来自北方,一个出自江南。在长期的流传演变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声腔系统,也就是皮黄腔。皮黄腔的音乐,西皮与二黄各有其板式类别,并以不同的板式变化表达各种感情。就音乐风格而言,西皮高亢跳跃、轻快活泼,二黄低回缓慢、端庄凝重,二者构成情调、色彩的对比。著名演员有程长庚、谭鑫培等。
4.器乐
(1)古琴,形成了各自流派,并有各自代表曲目、刊本等。这一时期出现了古琴曲《平沙落雁》、《渔樵问答》。
(2)琵琶,有琵琶谱集问世,其中《华秋苹琵琶谱》收录的《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是琵琶武曲的代表。《十面埋伏》是琵琶大套武曲的代表作品,具有我国的传统戏曲及章回小说的叙事特色,曲式结构采用多段体和变奏的原则。尽管不同的版本有着一定的差异,但其结构层次、音乐情绪均与汤应曾演奏的《楚汉》一曲相仿,它们之间的直接继承关系是十分明显的。
(3)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十番锣鼓、十番鼓、潮州音乐、西安鼓乐、山西八大套、福建南音、北京寺院管乐等形式都在各自的地域流行并发展。
西安鼓乐,是长期流行于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一种大型器乐演奏形式。西安鼓乐主要流行于西安市区及沿终南山一带的市属各县。它是一种以吹奏乐与锣鼓乐相结合的大型合奏形式,民间多称为“细乐”。西安鼓乐各流派的演奏形式分为坐乐与行乐两种。坐乐是大型的器乐演奏,所用的乐器,以笛为主,笙管为衬。节奏乐器在演奏中起着突出的作用,特别是四种鼓的表现力极为丰富。行乐是街道行进和庙会场合站立演奏的,形式较为简单,曲调为单牌子的散曲,节奏乐器起着伴奏击拍的作用。西安鼓乐的乐谱属于宋代俗字谱的体系,其所用谱字与宋俗字谱基本相同。
福建南音,又叫南管、南曲、南乐。南音的三大组成部分是“曲”(散曲)、“指”(套曲)、“谱”(器乐曲),包括清唱和器乐演奏两种艺术形式。“指”,即“指套”,亦称“套曲”,是一种有词、有谱、有指法(即琵琶弹奏指法)、比较完整的套曲。每套套曲由两首至七首散曲组成,以音乐的“管门”和“滚门”归类编成套,共50大套,主要有《自来》、《一纸相思》、《趁赏花灯》、《心肝拨碎》、《为君出》5套。“谱”是有标题的器乐套曲,附有琵琶弹法,是有标题的器乐套曲,没有曲词,以琵琶、洞箫及二弦、三弦为主奏乐器。每套包括三支至十多支曲牌,共16大套。内容多为描述四季景色、花鸟昆虫或骏马奔驰等情景,其中著名的有“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4套。曲即散曲,又称草曲,只唱不说。有谱、有词,一般由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四件主要乐器伴奏。内容大致可分为抒情、写景、叙事三类。曲词的内容,主要取材于唐传奇、话本和宋元及明代戏剧人物故事,其中《山险峻》、《出汉关》、《共君断约》、《因送哥嫂》等曲目广为流传。
5.少数民族的歌舞音乐
此时期,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藏族的囊玛、纳西族的白沙细乐等均有一定影响。
6.乐律学成果及记谱法
(1)朱载堉是朱元璋的九世孙。朱载堉字伯勤,号句曲山人。朱载堉一生共写了《乐律全书》、《嘉量算经》、《吕律正论》、《瑟谱》等二十多部著作。他的《乐律全书》是一部综合性巨著,涉及律学、乐学、舞学、历学、算学等多种相关学科,由十四种著作汇集而成。新法密律:明代朱载堉的这一律学理论科学地解决了三分损益法黄钟不能还原的难题,是音乐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律学理论。朱载堉用八十一档的打算盘,开平方,开立方,在2和1之间,求出十一个数,形成了十三个数的等比数列。求得了相邻两律间相等的长度比值,形成了十二平均律理论。朱载堉提出的“新法密率理论”,不仅在我国乐律学研究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国际上同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也反映了我国明代在世界律学领域中所占有的领先地位。
(2)明、清时期的工尺谱与宋代俗字谱已有相当大的差异,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流行的昆腔基础上形成的,至明末清初逐渐定型,广泛应用到戏曲、声乐、器乐等各个领域。工尺谱是我国独有的传统唱名谱,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最后形成以“上”为宫的七声首调唱名法。规范化后的工尺谱的音高符号是用“上”、“尺”、“工”、“凡”、“六”、“五”、“乙”七个汉字及其变体来标记的。工尺谱的调号称工尺七调,以小工调、正宫调、尺子调、乙字调最为常用。工尺谱始终未形成独立的节奏系统,它的音符长短用板眼记号标记在谱字的右侧。工尺谱对于保存传统音乐已经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近现代音乐(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一)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1.民歌
大部分民歌都是根据各地群众熟悉的曲调改编的,从题材内容上反映出新民歌的特性,如《洪秀全起义》、《矿工苦》等。
2.说唱音乐
北方鼓词类和南方的弹词类发展迅速,说唱音乐比以前有更大的社会影响,产生了北京琴书、西河大鼓、河南坠子、四川清音等不少新曲种。
3.戏曲音乐
戏曲音乐的发展以京剧为主。涌现出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苟慧生;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各地方戏——评剧、越剧、楚剧等的勃兴亦是这一时期戏曲艺术的重要现象。
4.民族器乐
出现了广东音乐、江南丝竹、河北吹歌等不同的器乐合奏乐种。涌现了众多的演奏曲目,如《步步高》、《旱天雷》、《行街》、《放驴》等。民族乐器的演奏在民间有深厚的基础,无锡的华彦钧(阿炳)、河北的杨元亨、陕西的安来绪、蒙古族的舍拉西等都是有名的民间艺人。
(二)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指20世纪初随着我国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一种歌唱文化,一般是指学堂开设的乐歌课和课上所唱的歌曲。
1.内容与曲调特点
学堂乐歌的内容主要反映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爱国主义思想;宣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反映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等。曲调特点是旧曲填词,主要选取欧美的流行歌曲、军歌和学校歌曲,其次是选用中国传统乐曲或民歌小调,有少部分是当时的创作。
2.社会意义
通过乐歌课,把西欧的音乐理论、记谱法和演奏法等传播到我国;集体歌唱这种形式为群众歌咏积累了经验;展示了音乐的社会功能,肯定了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出现了我国第一批音乐教育家。
3.代表人物及作品
(1)沈心工(1870—1947年)是我国第一批音乐教育家,也是最早编写乐歌教材的人之一。他针对各年龄段孩子的特点编写乐歌,歌词简明易解,浅而不俗,意味深长。代表作品:填词歌曲《竹马》、《体操—兵操》等;创作歌曲《革命必先革人心》、《黄河》等。
(2)李叔同(1880—1942年),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在日本独立编印出版的《音乐小杂志》是中国最早的音乐期刊。李叔同编创乐歌的主要手法是借景抒情,选编的曲调得体,歌词秀美,富于韵味。代表作品:填词歌曲《送别》等;创作歌曲《春游》、《留别》、《早秋》等。
(3)曾志忞(1878—1929年),号泽民,又名泽霖,生于上海。他的音乐活动可归为三个方面:①致力于开发普及音乐的社会活动;②致力于学堂乐歌的编写,有《练兵》、《游春》、《扬子江》、《海战》、《新》、《秋虫》等作品,编印了《教育唱歌集》;③致力于音乐方面的著述。这是他最重要的贡献,出版了《乐理大意》、《唱歌及教授初学者》、《乐典教科书》(此书是我国最早出版的一本较完备的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音乐全书》、《和声略意》并发表论文《音乐教育论》。他在我国早期音乐教育中起到较大的积极作用。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 不促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