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公务员考试用书
- 通用版公务员考试用书
- 公务员考试试题
- 政法干警招录考试用书
- 北京公务员考试用书
- 广东公务员考试用书
- 山东公务员考试用书
- 浙江公务员考试用书
- 江苏公务员考试用书
- 福建公务员考试用书
- 上海公务员考试用书
- 天津公务员考试用书
- 河北公务员考试用书
- 山西公务员考试用书
- 辽宁公务员考试用书
- 吉林公务员考试用书
- 安徽公务员考试用书
- 江西公务员考试用书
- 河南公务员考试用书
- 湖北公务员考试用书
- 湖南公务员考试用书
- 广西公务员考试用书
- 海南公务员考试用书
- 重庆公务员考试用书
- 四川公务员考试用书
- 贵州公务员考试用书
- 云南公务员考试用书
- 西藏公务员考试用书
- 陕西公务员考试用书
- 甘肃公务员考试用书
- 青海公务员考试用书
- 宁夏公务员考试用书
- 新疆公务员考试用书
- 黑龙江公务员考试用书
- 内蒙古公务员考试用书
- 乡镇公务员考试用书
- 法院、检察院考试用书
- 招警考试用书
- 公开遴选公务员考试用书
热销商品
-
商城价:¥15
-
商城价:¥15
-
商城价:¥18
-
商城价:¥18
-
商城价:¥20
-
商城价:¥20
最近浏览过
华图2013年甘肃公务员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专用教材(全新升级版)
- 市 场 价:46.00 商品编号:201209262213121292390897
- 折 扣 价:¥32.00已优惠¥14.00(7.0折)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华图教育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2年09月版 次:2013版
- 开 本:16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甘肃省考试录用公务员
- 很抱歉,本商品已下架,请点击以下按钮查看本商品的最新信息!
- 查看甘肃公务员考试用书最新信息
商品详情
商品参数
相关商品
用户评价
销售记录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华图教育,创办于2001年9月16日,是集面授培训、图书发行、网络教学于一体,拥有专兼职教师及专业研究员三千多人的综合性教育集团,是国内公认的公职培训行业标准制定者和教育培训标杆企业,是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后勤干部培训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等部门的合作单位。
目录
第一篇 国情省况
第一章 我国国情1
第一节 国土与资源1
第二节 人口6
第二章 甘肃省况8
第一节 基本情况8
第二节 甘肃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10
第三节 2012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摘要)15
第三章 时政热点22
第一节 2012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摘要)22
第二节 “十二五”规划纲要(摘要)26
第三节 时政要闻34
过关密押46
第二篇 政治常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49
第一节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9
第二节 物质和意识52
第三节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54
第四节 认识和实践59
第五节 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63
第六节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64
第七节 阶级和国家66
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68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68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70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72
第四节 统一战线73
第五节 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75
第六节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76
第七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77
第八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及意义78
第三章 邓小平理论79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79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79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80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82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改革83
第六节 对外开放84
第七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85
第八节 “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86
第九节 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87
第四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88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88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88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89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概述89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90
第六节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91
第七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92
第五章 中共党史及党建常识94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94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95
第三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98
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99
第五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01
第六节 党的性质104
第七节 党的纲领和路线106
第八节 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107
第六章 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109
过关密押113
第三篇 法律常识
第一章 新法专讲117
第一节 新法解读117
第二节 旧法修订121
命题热点预测题库127
第二章 法理学131
第一节 法理学概述131
第二节 法的制定和实施132
第三节 法律关系与法律监督133
第三章 宪法135
第一节 宪法的基本理论135
第二节 国家的基本制度137
第三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40
第四节 国家机构141
第五节 2004年宪法修正案解读147
第四章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150
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150
第二节 行政行为151
第三节 行政诉讼法163
第四节 行政赔偿167
第五节 依法行政169
第五章 刑法171
第一节 刑法概述171
第二节 犯罪173
第三节 刑罚175
第四节 常见的犯罪182
第五节 国家公务员职务犯罪184
第六节 刑法第八次修正案重要条款解读185
第六章 民法188
第一节 民法概述188
第二节 民事主体与客体189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与代理193
第四节 民事权利与民事责任197
第五节 物权200
第六节 债权201
第七节 知识产权203
第八节 诉讼时效205
第九节 《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释(摘录)206
第七章 经济法208
第一节 经济法总论208
第二节 经济法分论209
第八章 公务员法212
第一节 公务员法概述212
第二节 公务员的条件、义务及权利212
第三节 公务员的录用、职务与级别213
第四节 公务员的考核、职务任免与升降214
第九章 其他公务员常用法律常识215
第一节 国家赔偿法215
第二节 选举法216
第三节 侵权责任法217
过关密押219
第四篇 经济常识
第一章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常识222
第一节 经济基本常识222
第二节 经济体制225
第三节 市场经济227
第二章 宏观经济常识230
第一节 宏观经济调控230
第二节 财政与税收231
第三节 货币与银行235
第三章 微观经济常识239
第一节 市场主体239
第二节 市场机制240
第三节 市场竞争243
第四节 收入分配244
第四章 国际经济常识246
第一节 开放经济246
第二节 国际贸易247
第三节 国际金融249
过关密押255
第五篇 历史、文化常识
第一章 历史常识257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257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史264
第三节 世界史267
第二章 文化常识269
过关密押277
第六篇 自然、科技常识
第一章 自然常识280
第二章 科技常识285
第一节 高新技术及其成果285
第二节 新中国科技成就288
第三节 生活百科290
过关密押293
第七篇 行政管理与公文写作常识
第一章 行政管理常识295
第一节 行政管理概述295
第二节 行政组织298
第三节 行政领导301
第四节 行政决策305
第五节 行政执行308
第六节 行政监督314
第二章 公文写作与处理常识316
第一节 公文概述316
第二节 公文写作322
第三节 事务性文书写作336
第四节 公文处理342
过关密押346
文摘
第一篇 国情省况
第二章 甘肃省况
第一节 基本情况
一、历史沿革
甘肃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省份。商周之际,周秦部族先后在今甘肃东部崛起并向东发展,对国家政治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汉武帝至昭帝间陆续设武威、张掖、敦煌、天水、安定、武都、金城诸郡。至元,全国创设省制,甘肃正式设省。至清朝乾隆年间,甘肃辖区除今省境外,尚辖西宁府、宁夏府及新疆东境一部。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民国十八年(1929年)分置宁夏、青海省,其行政区域大体与今相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始了我国行政制度的新阶段。在摧毁旧政权以后,党和人民政府总结了革命根据地行政建设的经验,结合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从甘肃省的实际出发,对行政区划进行了合理的调整。目前,甘肃省设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平凉市、庆阳市、定西市、陇南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
二、 自然地理
(一)地理概貌
甘肃位于祖国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复杂的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
陇南山地:这里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丰厚,到处清流不息。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部分。
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和东部,东起甘陕省界,西至乌鞘岭畔。这里曾经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建立过炎黄子孙的家园,亿万年地壳变迁和历代战乱,灾害侵蚀,使它支离破碎,尤以定西中部地区成了祖国最贫瘠的地方之一,但蕴含着无尽的宝藏,有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
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为典型的高原区。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是甘肃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斜卧于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迄甘新交界,是块自东向西、由南而北倾斜的狭长地带。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长约1000余千米,宽由几千米到百余千米不等。这里地势平坦,机耕条件好,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有着发展农业的广阔前景,是甘肃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祁连山地:在河西走廊以南,长达1000多千米,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终年积雪,冰川逶迤,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体水库,荒漠、草场、森林、冰雪等植被垂直分布明显。
河西走廊以北地带:这块东西长1000多千米,海拔在1000—3600米的地带,习惯称之为北山山地,这里靠近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风高沙大,山岩裸露,荒漠连片,具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
(二)气候
甘肃深居西北内陆,海洋温湿气流不易到达,成雨机会少,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春夏界线不分明,夏季短促,气温高,秋季降温快。省内年平均气温在0℃—16℃之间,各地海拔不同,气温差别较大,日照充足,日温差大。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乌鞘岭以西降水明显减少,陇南山区和祁连山东段降水偏多。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全省无霜期各地差异较大,陇南河谷地带一般在280天左右,甘南高原最短,只有140天。海拔多数地方在1500米到3000米之间,年降雨量约300毫米(40—800毫米之间)。各地气候差别大,生态环境复杂多样。
三、自然资源
(一)矿产资源
截至2010年底,甘肃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79种(含亚矿种,下同),其中,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111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62%,未查明资源储量的68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38%。列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95种、矿产地1184处(含共伴生矿产,下同),其中固体燃料矿产地234处,黑色金属矿产地119处,有色金属矿产地253处,贵重金属矿产地273处,稀有稀土分散元素矿产地34处,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地75处,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地42处,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地154处;勘查程度勘探阶段259个、详查阶段291个、普查阶段634个。据《2010年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通报》统计,在已查明的矿产中,甘肃省资源储量名列全国第1位的矿产有12种,居前5位的有29种,居前10位的有58种。
(二)能源资源
甘肃省能源种类较多,除煤炭、石油、天然气外,还有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其中,石油可采储量为6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31.57亿立方米,集中分布在河西玉门和陇东长庆两油区。全省煤炭预测储量为1428亿吨,已探明125亿吨,保有资源储量120亿吨,煤炭资源集中分布于庆阳、华亭、靖远和窑街等矿区。甘肃风能资源丰富,总储量为2.37亿千瓦,风力资源居全国第5位,可利用和季节可利用区的面积为17.66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和省内部分山口地区,河西的瓜州素有“世界风库”之称。甘肃是我国太阳能最为丰富的三个区域之一,各地年太阳总辐射值大约为4800—6400兆焦/平方米,其中河西西部、甘南西南部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按现有利用水平测算可开发资源量约为520万吨标准煤/年。
(三)水资源
甘肃省水资源主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黄河流域有洮河、湟河、黄河干流、渭河、泾河5个水系;长江流域有嘉陵江水系;内陆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3个水系。全省河流年总径流量415.8亿立方米,其中,1亿立方米以上的河流有78条。黄河流域除黄河干流纵贯省境中部外,支流就有36条;长江水系包括省境东南部嘉陵江上源支流的白龙江和西汉水,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内陆河流域包括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个水系,有15条,年总地表径流量174.5亿立方米,流域面积27万平方千米。
(四)动植物资源
主要畜种禽种:甘肃养殖的牲畜主要有马、驴、骡、牛、羊、骆驼等。甘肃养马历史悠久,远在公元前100多年的汉武帝时期,西北边境设有官马场36处。民间养马亦较繁盛。自汉至今,一直是我国养马业的重地。新中国成立后,还先后引进和改良了阿尔登、整顿河、卡拉巴依马等品种,养马、驴、牛等得到了发展。禽种,除对静宁鸡、太平鸡、临洮鸡等杂交改良外,现主要有来航鸡、澳洲黑、芦花洛克、洛岛红、科尼什、新汉、狼山鸡等优良品种。水禽有北京鸭、麻鸭、中国白鹅、灰鹅和狮头鹅等品种。
野生动物资源:甘肃境内共有野生动物650多种。其中:两栖动物24种,爬行动物57种,鸟类441种,哺乳动物137种。这些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文县、武都、康县、成县、天水、两当等地。文县让水河、丹堡一带,已列为全国第十三号自然保护区,出产大熊猫、金丝猴、麝、猞猁、扫雪等世界珍贵动物,并对梅花鹿、马鹿、麝进行人工饲养。野生动物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稀有珍贵动物有90多种,其中属一类保护的24种,二类保护的24种,三类保护的4011种。
甘肃是一个少林省区,据第六次全省森林资源清查,全省林业用地面积981.2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3.42%。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栎类、杨类以及华山松、桦类等。甘肃草场有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三种,天然草场主要分布在甘南草原、祁连山地、西秦岭、马衔山、哈思山、关山等地,海拔一般在2400—4200米之间,气候高寒阴湿。甘肃是全国药材主要产区之一,现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居全国第二位。目前经营的主要药材有450种,如当归、大黄、党参、甘草、红芪、黄芪、冬虫草等,特别是“岷当”、“纹党”产量大、质量好,是闻名中外的出口药材。
四、 民族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少数民族中,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等16个民族,此外还有38个少数民族成分。东乡、裕固、保安为3个特有少数民族。
全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3164756人,占90.5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410498人,占9.43%。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各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4个百分点。
第二节 甘肃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省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8.2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524.3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1817.5亿元,增长11.5%,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增加值325.6亿元,增长13.3%,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14.8亿元,增长8.2%,房地产业增加值124.2亿元,增长5.3%。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54∶48.17∶37.29调整为13.51∶50.28∶36.21,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2.11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下降1.03和1.08个百分点。
就业:年末城乡就业人员1500.2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7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9%,比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为11.5万人,比上年增长5.50%。
物价: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9%,其中城市上涨6.0%,农村上涨5.7%。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
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1.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总水平上涨15.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水平上涨4.7%,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水平上涨12.9%。
二、农业
全年粮食总产量1014.6万吨,比上年增产5.87%。其中,夏粮产量319.5万吨,减产3.42%;秋粮产量695.1万吨,增产10.77%。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83.3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39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79万公顷,与上年持平;油料种植面积35.11万公顷,增加0.54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0.48万公顷,减少0.03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41.54万公顷,增加2.04万公顷。
年末大牲畜存栏657.64万头(只),比上年末增长1.95%;牛、羊存栏分别为498.38万头和1898.59万只,分别比上年末增长2.75%和4.41%。牛、羊出栏分别为169.49万头和1062.74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5.52%和1.00%。猪存、出栏分别为621.59万头和679.74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1.17%和1.32%。
全年肉类总产量88.46万吨,比上年增长1.94%,其中牛肉、羊肉分别增长5.54%和0.96%。牛奶产量47.16万吨,比上年增长6.67%;绵羊毛产量2.90万吨,增长5.45%。全年水产品产量1.31万吨,比上年增长6.50%。
主要经济作物中,棉花产量7.60万吨,比上年增产0.53%;烤烟产量0.99万吨,减产1.98%;油料产量63.44万吨,减产0.95%;水果产量330.84万吨,增产10.48%;蔬菜产量1320.60万吨,增产6.89%;药材产量61.94万吨,增产17.6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07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82.85亿元,比上年增长1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5.20%,比上年回落1.10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450.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集体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9.67亿元,增长10.6%;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13.76亿元,增长14.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0.60亿元,增长8.4%。
轻工业完成增加值224.10亿元,比上年增长21.9%;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558.74亿元,增长15.4%。
全年发电量1027.91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29.86%;原煤4700.65万吨,增长3.37%;原油502.66万吨,增长31.54%;原油加工量1613.53万吨,增长16.62%;粗钢产量819.80万吨,增长23.79%;钢材812.75万吨,增长16.24%;水泥2746.82万吨,增长13.78%;十种有色金属219.23万吨,增长14.4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4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79.34亿元,增长4.96%。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108.33亿元,增长2.25倍,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101.23亿元,增长2.46倍。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69.35,比上年提高53.40点。
石化、有色、电力、冶金、食品、煤炭和装备制造业等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65.49亿元,比上年增长15.7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3.42%;实现利润211.90亿元,增长10.3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7.84%。其中,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6.98亿元,增长17.27%;实现利润18.84亿元,增长35.73%。
六大高耗能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4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实现利润36.44亿元,比上年下降53.94%。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0.50亿元,增长28.7%,实现利润15.06亿元,增长0.1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99.58亿元,增长20.6%,实现利润23.87亿元,增长39.7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14.69亿元,增长20.2%,实现利润0.85亿元,下降75.8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27.56亿元,增长18.5%,实现利润59.99亿元,增长53.1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51.89亿元,增长15.6%,亏损64.29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6.13亿元,下降2.9%,实现利润0.96亿元,下降84.88%。
建筑业:全省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52.9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全省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2.5亿元,增长19.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80.24亿元,比上年增长40.1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873.72亿元,增长40.25%;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306.52亿元,增长39.03%。
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35.39亿元,比上年增长75.64%;第二产业投资1915.25亿元,增长33.27%,其中工业投资1451.60亿元,增长24.88%;第三产业投资1823.08亿元,增长46.10%。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按行业分,制造业投资756.98亿元,比上年增长52.27%;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480.79亿元,下降9.06%;建筑业投资463.65亿元,增长68.73%;房地产业投资258.98亿元,增长74.3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262.50亿元,增长109.83%。
房地产开发投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362.88亿元,比上年增长36.21%,其中住宅投资258.06亿元,增长37.32%。房屋施工面积3810.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1.71%;房屋竣工面积655.99万平方米,增长9.58%。商品房销售面积815.89万平方米,增长7.85%;商品房销售额276.95亿元,增长21.57%。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59.3亿元,比上年增长11.9%。
交通运输: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791.2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45%;旅客周转量594.56亿人公里,增长16.67%。其中:铁路运输完成货运周转量1143.60亿吨公里,增长5.60%,旅客周转量314.57亿人公里,增长14.33%;公路运输完成货运周转量647.41亿吨公里,增长23.53%,旅客周转量265.07亿人公里,增长20.41%。
年末全省民用汽车保有量105.5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24.17%。其中,轿车46.29万辆,增长29.99%;本年新注册汽车20.52万辆,增长2.91%。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87.61万辆,比上年末增长26.37%;私人轿车保有量34.69万辆,增长37.22%。
邮电通讯:按2010年价格计算,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95.38亿元,比上年增长17.76%。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87.91亿元,增长17.86%;邮政业务总量7.47亿元,增长15.1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96.43万户,比上年末下降3.76%。其中:城市269.93万户,增长1.72%;农村126.51万户,下降13.67%。本年减少固定电话用户15.47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613.57万户,本年新增222.92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45.63万户,比上年末增长32.97%。
旅游:全年国内旅游人数5826.4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5.99%;国内旅游收入332.57亿元,增长40.80%。全年境外入境旅游人数9.1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77%。其中,外国人5.47万人次,增长9.62%;港澳台同胞3.64万人次,增长80.20%。全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739.7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44%。
六、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8.31亿元,比上年增长18.2%。按销售单位所在地统计,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3.30亿元,增长17.8%,其中城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2.38亿元,增长18.9%;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5.01亿元,增长19.8%。
全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43.0亿元,比上年增长31.7%。其中,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240.04亿元,增长38.9%;汽车类零售额120.37亿元,增长27.7%;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48.92亿元,增长22.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15.23亿元,增长2.5%;中西药类零售额11.66亿元,增长21.6%;金银珠宝类零售额11.71亿元,增长38.3%;日用品类零售额10.44亿元,增长26.7%。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 不促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