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用书>贵州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最近浏览过

    华图2013年贵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用书《综合知识一本通(含职业能力测验)》专用教材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58.00 商品编号:20120830210153335529920
      • 折 扣 价:¥40.00已优惠¥18.00(7.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华图教育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2年08月
        版  次:2013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
      很抱歉,本商品已下架,请点击以下按钮查看本商品的最新信息!
      查看贵州事业单位考试用书最新信息
      • 商品详情

      • 商品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华图教育,创办于2001年9月16日,是集面授培训、图书发行、网络教学于一体,拥有专兼职教师及专业研究员三千多人的综合性教育集团,是国内公认的公职培训行业标准制定者和教育培训标杆企业,是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后勤干部培训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等部门的合作单位。
       

      目录
          第一部分  公共基础知识
              思维导图1
              第一篇  政治常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2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5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8
                      第四节  唯物主义认识论14
                      第五节  唯物主义历史观19
                  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概论25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25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8
                      第三节  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35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2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42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52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55
              第二篇  经济常识
                  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64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6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68
                  第二章  微观经济71
                      第一节  市场主体71
                      第二节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72
                      第三节  市场竞争75
                  第三章  宏观经济79
                      第一节  宏观经济调控79
                      第二节  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84
                      第三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86
                  第四章  国际经济91
                      第一节  开放经济91
                      第二节  国际贸易94
                      第三节  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市场95
              第三篇  法律常识
                  第一章  法学基础理论98
                      第一节  法的概述98
                      第二节  法的制定与实施101
                      第三节  法的要素104
                      第四节  法律关系、法律事实与法律责任105
                  第二章  宪法109
                      第一节  宪法基本理论109
                      第二节  宪法的制定与修改111
                      第三节  国家形式与国家机构113
                      第四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120
                      第五节  国家基本制度122
                  第三章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128
                      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128
                      第二节  行政行为130
                      第三节  行政法制监督与救济法律制度152
                  第四章  刑法173
                      第一节  刑法概述173
                      第二节  犯罪与刑罚174
                      第三节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181
                      第四节  故意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183
                      第五节  共同犯罪186
                      第六节  犯罪的种类188
                      第七节  《刑法修正案(八)》解读192
                  第五章  民法195
                      第一节  民法概述195
                      第二节  民事主体197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201
                      第四节  民事权利203
                      第五节  民事责任和诉讼时效209
                      第六节  物权法概要212
                  第六章  经济法218
                      第一节  经济法总论218
                      第二节  经济法分论220
                  第七章  商法229
                      第一节  公司法229
                      第二节  其他企业法律制度235
              第四篇  人文科技与国情省情
                  第一章  历史文化239
                      第一节  古代史239
                      第二节  近现代史244
                      第三节  文化248
                  第二章  科技257
                      第一节  科学理论257
                      第二节  中国科技260
                      第三节  科技与生活262
                  第三章  国情省情270
                      第一节  我国国情270
                      第二节  贵州省情275
              第五篇  公文写作与处理
                  第一章  公文280
                      第一节  公文概述280
                      第二节  公文的体式283
                      第三节  公文的行文规则与稿本284
                  第二章  公文写作289
                      第一节  公文写作的特点289
                      第二节  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290
                      第三节  公文写作人员的素质修养291
                      第四节  常用法定公文292
                  第三章  公文处理297
                      第一节  公文处理概述297
                      第二节  公文的收文办理程序298
                      第三节  公文的发文办理程序299
                      第四节  处置办毕公文300
                      第五节  2012年4月新颁布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及其解读301
              第六篇  职业道德
                  第一章  道德与职业道德309
                      第一节  道德概要309
                      第二节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312
                      第三节  职业道德基本知识319
                  第二章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321
                      第一节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及其体系321
                      第二节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特点和作用322
                      第三节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323
                  第三章  职业道德修养328
                      第一节  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和意义328
                      第二节  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和提高途径328
          第二部分  职业能力测验
              思维导图330
              第一章  数量关系330
                  第一节  数字推理330
                  第二节  数学运算336
              第二章  判断推理349
                  第一节  图形推理349
                  第二节  演绎推理362
                  第三节  定义判断378
                  第四节  类比推理380
              第三章  言语理解与表达387
                  第一节  长句理解387
                  第二节  片段阅读389
                  第三节  篇章阅读400
              第四章  资料分析406
                  第一节  文字资料406
                  第二节  表格资料413
                  第三节  图形资料416
                  第四节  混合资料423
          第三部分  写作
              思维导图429
              第一章  事业单位写作能力测验简介429
                  第一节  事业单位写作能力测验概述429
                  第二节  事业单位写作能力测验的要素与内容430
              第二章  掌握提高写作能力的技巧434
                  第一节  写作基础能力的培养434
                  第二节  写作技巧提升444
              第三章  写作分类指导447
       

      文摘
       

      第一篇  政治常识
      考情分析


          本篇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历来是国家各种考试的必考内容,事业单位考试也不例外。其中,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是各类考试考查重点。考查方式既有简单的识记又有对社会现实的哲学思考,且有向后者转变的趋势。
          毛泽东思想概论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毛泽东在各个时期的重要著作;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重要会议;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改造、建设的重要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体系庞大,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开放、一国两制等。每一部分都可能设置考题,需要考生全面掌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考点集中,考生要重点掌握“三个代表”的内容、贯彻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现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事业单位考试,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成为考核的重点内容,考生需全面掌握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关知识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含义
          考点1: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当人们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后,就会按照这些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处理各种问题,这时,世界观作为指导人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就表现为方法论。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世界观是方法论的根据,二者是相互统一的。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是自发的、零乱的世界观,还不能称之为哲学。只有经过思想家自觉研究、系统阐发和逻辑论证的世界观,才能称之为哲学。
          所以哲学不等于一般的世界观,它是系统化和理论化了的世界观。所谓理论化、系统化,就是用一系列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世界观理论体系。
          【内蒙古—事业单位—判断】 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解析】 题干观点错误,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为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科学之科学”是把哲学当做包括一切科学在内、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古代哲学家把哲学看成是“知识的总汇”,近代一些哲学家把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这些表述都是错误的。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考点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形态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又可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属于本体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都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坚持意识是第一性的,都是唯心主义。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这两大派别,独立于两派之外的第三种哲学是不存在的。
          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式,即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论与客观唯心论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客观唯心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是认识论问题。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哲学上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就是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者和一些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但也有少数的哲学家,如休谟和康德,否认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是不可知论。
          【上海—事业单位—多选】 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应包括物质与意识()。
          A. 谁具永恒性,谁具可变性B. 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
          C. 是否具有同一性D. 是否具有相似性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BC。本题考生容易漏选C,考生切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不仅包括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还包括物质与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考点3:世界的存在状态
          在本原问题上解决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那么世界是“怎么样”的呢?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世界万物为什么会发展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这属于方法论问题。辩证法是指联系、发展和全面地考察事物的观点和方法。它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辩证发展的,而联系和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根本对立的一种发展观,是指孤立、静止和片面地考察事物的观点和方法。它认为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静止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其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外力的推动。
          辩证法在历史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古代的自发辩证法。如古希腊辩证法思想的杰出代表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近代的唯心辩证法。黑格尔认为“事物因矛盾而存在,因矛盾而发展”“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是马克思在继承了黑格尔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思想的基本内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浙江—事业单位—单选】 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观念外化或异化的结果。黑格尔的观点属于()。
          A. 客观唯心主义B. 主观唯心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D.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A。题干中关键词汇为“绝对观念”,必为客观唯心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本质特征
          考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具有历史必然性。它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自然科学根源和理论根源。
          1.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19世纪初,欧洲许多国家的大机器工业和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起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
          2.科学前提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相互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19世纪,人类在社会科学方面也获得了重要的进展。主要表现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创立了劳动价值论;法国复辟时期(1815—1830)历史学家梯叶里、基佐、米涅的历史理论,对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了考察;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并对未来社会作了天才猜测。
          3.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哲学发展的最高形式,黑格尔是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但是,他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隐藏在神秘的唯心主义体系之中。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他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和宗教神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观点。但他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却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抛弃了。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同时,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贵州—事业单位—单选】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B. 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 德国古典哲学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D。注意本题题干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考点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核心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第一,从世界观来说,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的,人的世界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第二,从认识论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基础,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三,从历史观来说,实践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作为它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从而把它与其他的哲学区别开来,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了划时代的革命,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强调哲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同时,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一显著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宣布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服务的,从而把哲学与推翻旧世界、创建新社会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正是哲学功能的这一彻底变革,使“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的、科学的、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源自于它的实践性,同时它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是真正科学的理论;只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才能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了它的革命性。实践活动作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革命性和批判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为根本任务,以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最终目标,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密切联系,它是与时俱进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它渗透在每个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生命之泉,随着时代发展而丰富,科学地回答了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指引无产阶级不断前进,推动文明进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是在中华民族面临民族独立和繁荣富强的背景下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与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