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公务员考试用书>招警考试用书>上海招警考试用书

最近浏览过

    中公2016年上海招警考试用书《一本通(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法律基础+英语)》专用教材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58.00 商品编号:10307
      • 折 扣 价:¥29.00已优惠¥29.00(5.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李永新
        出 版 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5年08月
        版  次:2016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上海市公安系统、法院系统警察学员招录考试
      请选择您要的商品信息
        购买数量: - +(库存情况:有货

        宝贝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

        购物车共种宝贝合计: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闭本页面

        • 商品详情

        • 规格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李永新,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公务员招录考试有着博大精深的研究,极具丰富的公务员考试实战经验。主持并研发了引领公考领域行业标准的深度辅导教材系列和辅导课程、专项突破辅导教材和辅导课程,帮助无数考生成就了梦想,备受考生推崇,是公考辅导领域行业标准的开创者和引领者。
         

        目录
            第一部分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第一章  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3)
                    第一节  选词填空(3)
                        考点一  词义辨析(3)
                        考点二  词语搭配(5)
                        考点三  成语(5)
                        考点四  虚词(6)
                    第二节  语句表达(8)
                        考点一  病句辨析(8)
                        考点二  语句连贯(13)
                        考点三  修辞运用(16)
                    第三节  阅读理解(21)
                        考点一  主旨观点型题目(21)
                        考点二  细节理解型题目(23)
                        考点三  词句理解型题目(25)
                        考点四  推断下文型题目(27)
                        考点五  寓意理解型题目(29)
                        考点六  标题提炼型题目(31)
                        考点七  文章阅读(31)
                第二章  判断推理能力——定义判断(36)
                    第一节  单定义(36)
                    第二节  多定义(39)
                第三章  判断推理能力——图形推理(42)
                    第一节  图形构成(42)
                        考点一  点、线、角、面(42)
                        考点二  封闭开放图形(45)
                        考点三  图形部分数(46)
                        考点四  图形种类(46)
                        考点五  元素位置(47)
                    第二节  几何性质(48)
                        考点一  对称性(48)
                        考点二  重心(49)
                        考点三  面积和体积(50)
                    第三节  图形转化(50)
                        考点一  移动、旋转、翻转(50)
                        考点二  图形叠加(51)
                第四章  判断推理能力——分析推理(53)
                    第一节  必然性推理(53)
                        考点一  直言命题(53)
                        考点二  复言命题(55)
                    第二节  可能性推理(59)
                        考点一  削弱型题目(59)
                        考点二  加强型题目(62)
                        考点三  前提型题目(64)
                        考点四  解释型题目(65)
                        考点五  评价型题目(66)
                        考点六  结论型题目(68)
                第五章  数理能力——数字推理(70)
                    第一节  数列形式数字推理(70)
                        考点一  等差数列及其变式(70)
                        考点二  等比数列及其变式(71)
                        考点三  和数列及其变式(71)
                        考点四  积数列及其变式(72)
                        考点五  多次方数列及其变式(73)
                        考点六  分式数列(73)
                        考点七  组合数列(74)
                    第二节  图形形式数字推理(74)
                        考点一  圆圈形式数字推理(75)
                        考点二  表格形式数字推理(75)
                        考点三  三角形数字推理(76)
                第六章  数理能力——数学应用(77)
                    第一节  数学应用常考题型(77)
                        考点一  计算问题(77)
                        考点二  和差倍比问题(78)
                        考点三  行程问题(78)
                        考点四  工程问题(79)
                        考点五  排列组合与概率问题(80)
                        考点六  利润问题(81)
                        考点七  浓度问题(81)
                        考点八  日期问题(82)
                        考点九  年龄问题(82)
                        考点十  分段计价问题(83)
                    第二节  数学应用扩展题型(83)
                        考点一  时钟问题(83)
                        考点二  容斥问题(84)
                        考点三  牛吃草问题(84)
                        考点四  鸡兔同笼问题(85)
                        考点五  方阵问题(85)
                        考点六  植树问题(86)
                        考点七  盈亏问题(86)
                        考点八  抽屉问题(86)
                第七章  数理能力——资料分析(88)
                    第一节  资料分析概念(88)
                        考点一  计算型概念(88)
                        考点二  理解型概念(94)
                    第二节  计算技巧(97)
                    第三节  资料分析题型精讲(101)
                第八章  常识应用能力(106)
                    第一节  政治(106)
                        考点一  重要会议及文件(106)
                        考点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08)
                        考点三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110)
                    第二节  经济(111)
                        考点一  微观经济(111)
                        考点二  宏观经济(113)
                        考点三  经济建设(115)
                    第三节  科技生活(116)
                        考点一  科技常识(116)
                        考点二  生活常识(119)
                    第四节  人文历史(127)
                        考点一  文学常识(127)
                        考点二  文化常识(129)
                        考点三  中国古代史(133)
                        考点四  中国近现代史(136)
                    第五节  管理(138)
                        考点一  管理基础理论(138)
                        考点二  行政组织(140)
                        考点三  行政管理(141)
                        考点四  公共政策(143)
                    第六节  公文(145)
                        考点一  公文的种类(145)
                        考点二  公文的行文规则(146)
                        考点三  公文的结构(147)
            第二部分  申论
                第一章  归纳概括题(153)
                    第一节  题型概述(153)
                        一、题型分类(153)
                        二、作答基本要求(154)
                    第二节  归纳概括主要内容(156)
                        一、作答方法(156)
                        二、经典真题(158)
                    第三节  归纳概括主要问题(161)
                        一、作答方法(161)
                        二、经典真题(162)
                    第四节  归纳概括部分内容(164)
                        一、作答方法(164)
                        二、经典真题(164)
                第二章  综合分析题(167)
                    第一节  题型概述(167)
                        一、题型分类(167)
                        二、作答基本要求(169)
                    第二节  词句阐释(171)
                        一、词语阐释(171)
                        二、句子理解(174)
                    第三节  判断正误(180)
                        一、作答方法(180)
                        二、经典真题(180)
                    第四节  公文型分析题(183)
                        一、作答方法(183)
                        二、经典真题(184)
                    第五节  关系分析(186)
                        一、作答方法(186)
                        二、经典真题(187)
                    第六节  启示分析(190)
                        一、作答方法(190)
                        二、经典真题(192)
                第三章  提出对策题(197)
                    第一节  题型概述(197)
                        一、题型分类(197)
                        二、作答基本要求(198)
                    第二节  常规型对策题(200)
                        一、作答方法(200)
                        二、经典真题(204)
                    第三节  有特殊限定的对策题(206)
                        一、作答方法(206)
                        二、经典真题(206)
                第四章  文章论述题(210)
                    第一节  题型概述(210)
                        一、题型分类(210)
                        二、作答基本要求(212)
                    第二节  文章立意(219)
                        一、核心要求(219)
                        二、立意方式(220)
                    第三节  文章论证(223)
                        一、核心要求(223)
                        二、论证方法(226)
                    第四节  标题的写法(233)
                        一、核心要求(233)
                        二、拟题技巧(234)
                    第五节  开头的写法(237)
                        一、核心要求(237)
                        二、开头方式(239)
                    第六节  文章结构(243)
                        一、分析问题型结构(243)
                        二、解决问题型结构(245)
                        三、驳论型结构(247)
                        四、论证A与B型结构(248)
                        五、评论型结构(250)
                    第七节  结尾的写法(252)
                        一、核心要求(252)
                        二、结尾方式(253)
            第三部分  法律基础
                第一章  法的概述(259)
                    第一节  基本概念(259)
                    第二节  法的制定与实施(263)
                第二章  宪法法律制度(265)
                    第一节  宪法基本理论(265)
                    第二节  国体、政体和其他基本制度(266)
                    第三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269)
                    第四节  我国的国家机构(272)
                第三章  行政法法律制度(277)
                    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277)
                    第二节  行政行为(277)
                    第三节  行政复议(282)
                    第四节  公务员法律制度(287)
                第四章  刑事法律制度(291)
                    第一节  刑法概述(291)
                    第二节  犯罪(292)
                    第三节  刑罚(300)
                    第四节  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相关的几种常见犯罪(305)
                第五章  民事法律制度(310)
                    第一节  民法概述(310)
                    第二节  民事主体和民事法律行为(311)
                    第三节  民事权利(313)
                    第四节  民事责任(317)
                第六章  诉讼法律制度(318)
                    第一节  刑事诉讼法律制度(318)
                    第二节  民事诉讼法律制度(324)
                    第三节  行政诉讼法律制度(333)
                第七章  人民警察法法律制度(340)
            第四部分  英语
                第一章  上海警察学员常考英语语法知识(347)
                    第一节  英语动词语法及其考点(347)
                    第二节  英语名词语法及其考点(358)
                    第三节  英语形容词和副词语法(365)
                    第四节  英语连词语法(369)
                    第五节  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373)
                    第六节  英语句子的四大功能(384)
                    第七节  英语三大特殊结构(387)
                第二章  完形填空(392)
                    第一节  完形填空应试技巧(392)
                    第二节  完形填空常考易错、易混短语(393)
                第三章  阅读理解(410)
                    第一节  阅读理解正确的训练方法(410)
                    第二节  阅读理解命题规律及解题技巧(411)
                第四章  上海警察学员英语常考词汇辨析(418)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427)
            中公教育?上海分校一览表(428)
         

        文摘
         

        第一部分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第一章   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
        第一节 选词填空

         

            ■考点一 词义辨析
            一、理性义
            理性义是词义的核心内容,是词义研究的主要对象。词典中解释的意义主要是词的理性义。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近义性词语就是指理性义相近的词,它们在所指范围、适用对象和轻重程度上存在差别。
            1.看词义所指的范围
            范围有大小不同,也有所指对象的不同。公安系统、法院系统警察学员招录考试中,对范围大小不同的近义词辨析考查较少,多是对词义所指对象的考查。
            ■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事业经营者均未能         
            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如梦方醒,结果往往是请来了名气很大的“空降兵”也          。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意识  于事无补           B.体会  无力回天 
            C.观察  无济于事       D.认识  一事无成
            解析:此题答案为A。首先看第一空,比较四个词语,都含有认识事物的意思,但“观察”仅仅是认识具体事物的表象,范围较窄;“意识”“体会”和“认识”都表示既了解事物的表象,又了解事物的本质、性质等内在特征。“观察”用在此处不恰当,排除C。再看第二空,“于事无补”意为对事情毫无补益;“无力回天”比喻局势或病情严重,已无法挽救;“一事无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句中说的是未能事前控制,等到造成重大损失后再花大力气去补救已经没有用了,“于事无补”符合句意。
            2.看词义的侧重点
            有些词语虽然表示的概念、含义大致相同,但在表现对象上却有着不同的侧重。做题时,考生需仔细体会选项中相近词语的不同侧重点,找出与题干内容最相契合的一项。
            ■ 当时间            流逝,手边的书也渐渐发黄时,才觉察到还没有细细            年轻的滋味,年轻已与我们无声告别。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悄悄  品评         B.匆匆  咀嚼         C.悄然  品尝         D.缓缓  品味
            解析:此题答案为C。“匆匆”“缓缓”分别侧重于形容快慢,根据句中“才觉察到”“无声告别”可知,句子强调的是时间流逝得悄无声息,而不是快慢,故排除B、D。“品尝”侧重在“尝”,指仔细尝味道,通常与“滋味”搭配。“品评”侧重在“评”,指辨别优劣,评议高下,通常与“文章”等搭配。
            3.看词义的轻重程度
            有的近义词虽然表示概念、含义大致相同,但在表现的程度上有着轻重、强弱的不同。
            ■ 我们应该以敏捷的手腕          乡村的封建社会余孽。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拔除            B.根除    C.去除            D.铲除
            解析:此题答案为D。“拔除”是指拔去、除掉,“去除”是指除去、除掉。这两个词语词义太轻,不合语境,排除A、C两项。“根除”强调从根本上铲除,“铲除”强调清理干净。“余孽”是指残留下来的坏分子或恶势力,应该是清理干净即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二、色彩义
            理性义使语言表达得准确,色彩义则使语言的表达更生动、更形象。所以,我们在做选词填空时,要仔细体会词语的理性义与色彩义,在无法从理性义判断答案时,能通过辨析色彩义找到另一解题方法。
            1.词语的感情色彩
            它指的是词语中附着的人们对所描述对象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根据感情色彩的不同,词语一般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 被告陈?菖?菖到京后,即窜入故宫珍宝馆          作案路线,选定盗窃目标。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探测    B.窥测    C.侦测    D.近视
            解析:此题答案为B。句子陈述对象为盗窃犯,描述其行为的动词应该含贬义色彩。四个选项中,只有“窥测”指窥探揣测之意,属贬义。
            2.词语的语体色彩
            它指的是不同的交际环境中所使用的词语的特点,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两大类。口头语比较通俗、自然,书面语相对文雅、庄重。
            从表达内容看,书面语又可分为公文语体、政论语体、新闻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和广告语体。
            ■ 这部作品          了热情,有着一种内在的力的搏动。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包括            B.蕴含            C.包容            D.包含
            解析:此题答案为B。“包括”“包容”与“热情”搭配不当,应排除A、C两项。“蕴含”和“包含”都有“含有”之意,但“包含”常用于口语,而“蕴含”常用于书面语。由后文的“内在的力的搏动”这种书面的表述可知,此处用“蕴含”更恰当。
            3.词语的形象色彩
            它指的是某些词语能让人产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上的联想的特点。
            ■ 中国的一年四季,季季都令人神往,春日          ,夏天绿荫满枝,秋时          ,冬季银装素裹。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姹紫嫣红  硕果累累      B.风光旖旎  充实丰盈
            C.生机勃勃  琳琅满目      D.婀娜多姿  五谷丰登
            解析:此题答案为A。题干中已有的“绿荫满枝”“银装素裹”都含有颜色,故第一空选“姹紫嫣红”最合适。秋日用“硕果累累”形容,也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秋天丰收的颜色——金色。
            ■考点2 词语搭配
            一、习惯搭配
            有些词语虽然基本意思相同,但是由于人们的使用习惯不同,有的经常与某些词语搭配使用,有的不能与某些词语搭配使用,从而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格式。
            二、常用专业术语
            1.法律专业术语
            法律专业术语是专门用来表示法律领域特有的事物、现象的专业用语,具有规范、严谨的特点。公安系统、法院系统警察学员招录考试中与法律相关的选词填空材料,常以法律专业术语的固定搭配为考查重点,考生在平时应注意此类词语的积累。
            2.经济专业术语
            经济专业术语是描述经济领域中特有的事物、现象的专业用语的总称。公安系统、法院系统警察学员招录考试选词填空中对经济专业术语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一些表示特定含义的专业概念上。
            ■ 2008年的这场冰雪,砥砺了民族的意志,凝聚了民族的精神。中国人再次用心血、汗水和血肉之躯,铸造了一座民族精神的崭新          。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桥梁                 B.辉煌   
            C.篇章                 D.丰碑
            解析:此题答案为D。“辉煌”“篇章”不能与“一座”搭配,故排除B、C两项。桥梁:桥,比喻能够起连接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丰碑:高大的石碑(多用于铭刻丰功伟绩),借指不朽的功绩或杰作。由词义可知,本题应选“丰碑”,即D项为正确答案。
            ■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大多由四字组成。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特点。
            下面介绍一下成语含义的常见误区:
            1.望文生义
            望文生义是指不了解某一成语的确切含义,只牵强附会地从字面上去理解,作出错误的或片面的解释的现象。
            2.断词取义
            断词取义是指在理解成语过程中,只断取成语中个别语素的意义,而抛开成语其他语素的意义,从而作出错误或片面的解释的现象。
            3.忽视多义
            多义成语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成语。对于这种成语,常出现的错误就是只关注了成语的常用义,而忽视了成语的其他含义。
            4.形近、音近混淆
            有的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在理解时极易混淆。对于这种题目,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从成语的相异语素入手进行辨析,同时还要注意对相关成语进行归纳总结。
            ■ 刘胡兰就义时从容自若的神态令刑场上的敌人          。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惊恐万状             B.提心吊胆
            C.心惊胆战             D.大惊失色
            解析:此题答案为D。观察句子可知,空格处应当填入与“从容自若”相对的词语,充分对比“刘胡兰”和“敌人”迥然不同的神态。从容自若:沉着镇静,神态如常。A、B、C三项都形容十分害怕,D项则表示十分惊慌。只有D项的“惊慌”与“沉着”对应。
            ■ 俄国的两位大作家,都情不自禁地对莎士比亚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屠格涅夫借批评哈姆雷特,对莎剧          ,他的态度倒还像个绅士,总的来说还算温和。托尔斯泰就比较厉害,他对莎士比亚进行了最猛烈的攻击,口诛笔伐,几乎把伟大的莎士比亚说得          。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屑一顾 一无是处     B.颇有微词 一无是处
            C.心怀不敬 体无完肤     D.嗤之以鼻 一塌糊涂
            解析:此题答案为B。从语境看俄国两位大作家都是对莎士比亚及其剧作持批评否定的态度,但是程度有轻有重。根据“他的态度倒还像个绅士,总的来说还算温和”,可知屠格涅夫批评莎士比亚态度温和,排除“不屑一顾”“心怀不敬”“嗤之以鼻”,因为这三个词的感情色彩要比“颇有微词”强烈,所以选择“颇有微词”。托尔斯泰则是“猛烈攻击”“口诛笔伐”,可知托尔斯泰是把莎士比亚说得“一无是处”。
            ■ 流行音乐的发展只是近百年来的事情,它不仅以其动听悦耳的魅力广泛传播于民众之中,日趋先进的音响设备和卡拉OK也为流行音乐的泛滥          。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推波助澜   B.呼风唤雨   C.如虎添翼   D.煽风点火
            解析:此题答案为A。“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适用于有外在作用力的情况。“呼风唤雨”旧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比喻人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也可形容反动势力猖獗。“煽风点火”比喻煽动别人闹事,含贬义。“如虎添翼”比喻强有力的人得到帮助变得更加强有力。这里“先进的音响设备和卡拉OK”是促进流行音乐的泛滥的外在因素,“推波助澜”符合这一语境,所以选A。
            ■
            虚词包括连词(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无论等)、起连接作用的副词(如:又、也、才、就、都、还等)和关联短语(如:一方面……另一方面、因为……所以等)。正确使用虚词,取决于对内容关系的正确把握,也涉及到对虚词用法的了解。
            一、常见易混虚词辨析
            1.从而  进而  因而
            从而:重在表目的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而:重在表递进关系。因而:重在表因果关系。
            2.对  对于  关于
            对:很多场合与“对于”用法相同,比“对于”动作性强,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对于:用法同“对”,表示对象,凡用“对于”的地方均可用“对”。关于:主要表关涉的范围。“关于……”作状语,主语前后均可。
            3.以至  乃至  以致
            以至:①连接两个或几个在意义上有时间先后、数量多少、程度高低、范围大小等关系的词语,其关系是递进的,一般用在最后一项前,有“直到”“一直到”之意;②用于表示后一分句的情况是由前一分句的情况程度加深而形成的。乃至:文言虚词,用法同“以至”①。以致:表示由于前述原因造成的结果,大多是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发生的结果。
            4.虽然  尽管  即使
            虽然(尽管):只表示让步,不表示假设,引出的情况是事实,后与“可是、但是”等词呼应;“虽然”让步的程度比“尽管”轻,一般情况下两者可通用。即使:既表示让步,也表示假设。
            5.忽然  突然  猛然
            忽然:副词,程度较轻,作状语,常用在谓语之前。突然:①副词,程度较重,强调“突如其来”,作状语,常用在主语或谓语前;②形容词,作谓语、定语、补语。猛然:副词,程度更重,强调“气势猛、强有力”。
            6.互相  相互
            互相:副词,一般只作状语。相互:①副词,作状语,可与“互相”互换;②形容词,表示两相对待的、彼此的,作个别名词的定语。
            7.几乎  简直
            几乎:表示相差很微小,将近于。简直:语气比“几乎”强,带有夸张,强调相差极微小或几乎相同,非常接近。
            8.屡次  一再
            屡次:一次又一次,强调动作或活动次数多。一再:一次又一次,语气比“屡次”重,强调动作或活动的重复、反复,不一定有明确的次数。
            二、分辨语句间的关系及常用关联词语
            ■
            ■ 我们到了脑筋疲倦的时候,往往随意地将课本以外的书籍取来阅读,          这书籍就成了常和我们亲近的一种消遣品。          我们          以它当作消遣品,没有什么大关系,也就没有严格的选择。          ,这书籍“刺激神经”、“扰乱思想”的进度比“剧场”、“游艺园”更要高些,力量也就大些。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么   因而   虽然   然而            B.那么   因而   虽然   否则
            C.因此   虽然   因为   然则            D.因此   因为   既然   然而
            解析:此题答案为D。第一句中,横线处前后两个分句之间是因果关系,“随意地将课本以外的书籍取来阅读”是“这书籍就成了常和我们亲近的一种消遣品”的原因,故第一空应选“因此”,可排除A、B。第三空中应填与“也就”相对应的“既然”,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 长城是我们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          把它看成了古董,          一味地陶醉于先人创造的业绩,          长城也可能成为锁链,我们将          停滞不前。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要  而且  从而  因而     B.假如  或者  从而  因此
            C.只要  或者  那么  因此     D.假如  而且  那么  因此
            解析:此题答案为D。通读全句,先是肯定了“长城是我们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而后用假设关系复句强调对长城应该有一种正确态度。第一空与第三空分别用“假如”和“那么”正好符合这种逻辑关系。所以正确答案是D。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