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遥远的大英帝国,有一位爵士,91岁。对大多数英语国家观众来说,但凡老爵士声音一起,伴随的必然是非洲大草原上男女狮子又开始搞对象,或是哪个海里的大乌龟又上岸下孩子的场面。这一点,对标我们国宝级的赵忠祥老师,就全懂了。这位近一个世纪来最杰出的自然历史类制片人之一,将自己的事业连同声音,与无垠的大自然紧紧捆绑:《生命的进化》《蓝色星球》《地球脉动》系列,以上足以被称颂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自然纪录片,制作人清单上都少不得大卫·爱登堡爵士的名字。 ![]() ![]() 《蓝色星球2》 16年后再续海洋传奇。启用超高清低光摄像机、水下探测摄像机、 超高清无人机、百万像素半球形摄像机、水下运动控制延时拍摄设备、拖曳摄像机等全新技术,相当震撼。 依旧奋战在工作岗位第一线的“腐国赵忠祥”,仍在为自己的经典系列开发续集。去年,他给世界带去的震撼,是《地球脉动2》里红外触发远程控制拍摄镜头下如在眼前的雪豹;而今年,距离2001年《蓝色星球》面世16载后,爵爷又从海里翻滚出来一部波澜壮阔的续集——海洋虽仍是那个海洋,但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却让记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 ![]() 技术的革新,不是第一次惠及纪录片。去年那部豆瓣被投出11分(满分10分)的《地球脉动》第二季,它的成功很大程度应归于技术的提升。老爵爷在第一集就开宗明义说:“和十年前相比,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现在我们能用全新的手段来展现这个星球上的生活状况,让您前所未有地近距离接触动物。”超高清4K摄影、无人机、远程控制拍摄(包括红外触发),这三种技术的应用,是爵爷口中“发生了变化”的事情中最重要的部分。有没有远程控制拍摄技术,并不是+1或-1的问题,而是1和0的区别——没有这种技术,你蹲点再久,也不一定能看见、拍摄到。这也是雪豹突然从高岭之花变成哪哪儿都有的流行动物的原因,从《我们诞生在中国》到《地球脉动2》,红外触发的普遍运用,让雪豹自己跑来镜头前跟大家伙儿say HI。 ![]() ![]() 比陆地拍摄难度更高5倍的海洋题材纪录片,对技术更到了顶尖的程度。“BBC能做到为拍《蓝色星球》监督制作一个完全新的设备,”陈晓卿无不羡慕地说,“这和我去设备科租赁另一个器材还被嘱咐‘你要敢给我动一点,你个人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为了拍摄到座头鲸抢劫虎鲸嘴下的鲱鱼场面,Blue Planet制作组甚至搞来一部全世界拢共只有5~10台左右的航拍摄像机,“弄来难度很大,因为它们最初是为美国军方设计的,没有得到特别安全许可的话,是不能从一个国家带往另一个国家的。”摄像师特德·吉福德说。好在“主角们”都很给面儿,画面最终被收录到第一集《一个海洋》中,诚意安利。 ![]() 《荒野间谍》 温馨搞怪甚至有些Geek的路子,脑洞惊人。由衷感谢BBC这群热爱自然的人以及“间谍们”! 在纯设备技术层面的进步之外,人类为拍好一部自然纪录片,没少开脑洞。同样出自BBC门下,《荒野间谍》不同于《蓝色星球》的壮阔唯美,搞怪温馨是这部纪录片的主旋律——谁要人类这么不着调,派了一大帮“间谍卧底”前去偷窥小动物们的隐私生活呢!用间谍企鹅,窥探企鹅家族的鄙视链;用能潜水的间谍河马,发现河马治疗皮肤病的秘方;在间谍狐獴身上涂粪便混淆视听,正是汇集了这支这个星球上最有趣模型制作专家、手工艺师、机械专家、电子技术专家、摄影师的队伍,我们才有幸坐在家中看万里之外水獭表演“胸口碎大石”、土拨鼠接吻,以及一只印度猕猴将另一只印度猕猴从十多米高台上一脚踹下…… ![]() ![]() 在自然纪录片绝美的成品之下,观众很少主动去感受背后拍摄难度之巨。《蓝色星球2》制片人之一奥拉·多尔蒂被问起拍摄过程中最惊险/难忘/困难的细节,有些哑口。在她看来,这简直是一则可以写出整篇论文的提问。行走在人类已知的边缘探索,本就处处是意料之外。“你到现场拍摄前制定好了计划,但最终必须听从自然的安排。”多尔蒂说。 ![]() 在相当于比利时国土面积的范围内,寻找最多只有足球场大小的伪虎鲸群;花100个小时在水里拍摄猪齿鱼,终于掌握了它使用石头做砧板撬开蛤蜊的惊人能力;18个月猫在澳大利亚珊瑚海拍摄灯笼鱼未果,听闻太平洋边的哥斯达黎加外海发现沸腾海洋景象,迅速放弃寻找灯笼鱼,转而从它的捕猎者入手,最终在水下拍摄到长吻原海豚和金枪鱼在深蓝海洋中捕食灯笼鱼的戏剧性场面……类似的叙述,在长达4年的拍摄周期里相当常见。 ![]() ![]() 《地球脉动2》 汉斯·季默神配乐,观看过程里会让人无端傻笑。尤其是火烈鸟求偶场面,莫名戳中笑点。 《地球脉动》制片人迈克尔·刚顿回忆道:“30年前就在谈论大卫·爱登堡爵士把能拍的都拍完了,我们还能拍什么?还能给观众什么新东西?”在亲身制作了《Planet Earth 2》和看完《Blue Planet 2》后,他意识到:“总归会有新的东西等待我们发掘去拍摄,虽然拍摄的是同样的动物,但是新技术能呈现这个动物不为人知的一面,给观众带来新的洞见和惊喜。希望等到你60岁的时候,看我们的纪录片作品依然会说‘还是很神奇的’。” ![]() 在中国,纪录片始终被认为是小众的狂欢。这一认知,或许从爆款《舌尖上的中国》开始有了些许改观。《舌尖》系列,带给中国观众的不仅是全民味觉大联欢,更是对纪录片叙事形式固有成见的改变。它突然不再深沉枯燥了,有了些故事温度。“纪录片不是一种类型,”《舌尖上的中国》制片人陈晓卿说,“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了商业纪录片,用纪录片,用人类对故事的这种天然的渴求,在真实的世界里选择故事,来感动人。它能让生活像生活本身一样真实,同时又能让生活像诗一样浪漫。”《我在故宫修文物》《冈仁波齐》《二十二》《天梯》,从2015年开始,每年都有一定份额的纪录片登陆院线,当中不乏口碑与票房都上佳的作品。“去讨论纪录片的边界在哪里,这特别像中国学者干的事儿。在真正做纪录片的我们看来,先做了再说。” ![]() LINK 今年最好别错过的纪录片 私以为,看纪录片是比看剧或电影更私密的事。挑选纪录片的口味,几乎不加掩饰地暴露出个人喜好、关注面以及面对无严密逻辑叙事时静下来的能力。今年,中外大小荧幕里都奉上不少优秀的纪录片,围绕人、自然、宇宙、信仰展开的记录。形形色色的话题中,总有戳中你隐秘兴趣的款。 ![]() 《Lady Gaga:五尺二寸》 Netflix出品人物纪录片,记录了Lady Gaga新专辑筹备录制的前后过程、超级碗演奏,以及工作之外,这位“过气”天后在家庭、爱情、友情中不经意流露的情绪与细节。豆瓣评分9.0,高于83%的纪录片。片中不乏大尺度无上衣出镜的画面,或是Gaga被病痛折磨到情绪崩溃的模样,以及面对亲人时女孩细腻敏感的一面——你以为你会看到那个星光熠熠、夸张至极的天后,殊不知,她一件家居黑吊带背心打扮就出场了——Lady Gaga粉/明星八卦窥私粉一定不能错过。 ![]() 《斯皮尔伯格》 HBO出品人物纪录片。流媒体做纪录片是趋势,也是他们一直在攻克的山头,从人物角度出发,有看点,会猎奇,成本和技术要求相对不高——只要能搞定纪录片主角,其他那都不是事儿。斯皮尔伯格,当代影史上绕不开的名字,相信许多观众的童年都有大白鲨的深海阴影。纪录片导演对他进行了30多个小时的独家采访,斯皮尔伯格本人进行旁白,以编年史的形式展现他近50年的职业生涯。除此之外,还有一大串名人明星的名字、面孔也出现在片中,包括但不止于:J·J·艾布拉姆斯、克里斯蒂安·贝尔、凯特·布兰切特、丹尼尔·戴-刘易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哈里森·福特、汤姆·汉克斯、达斯汀·霍夫曼、凯瑟琳·肯尼迪、乔治·卢卡斯、连姆·尼森、马丁·斯科塞斯、斯……(这段贯口好累) ![]() 《最远的地方》 爱尔兰纪录片,关于旅行者号的前世今生,绝对能把人看哭!很难想象科学家在70年代就有如此恢弘的构想并付诸实践。你能真正体会到那句“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所指代的悠远无垠的况味。导演用很多唯美的拟物手法来解释和加强情景,将旅行者号这一集人类成就、个人戏剧和近乎史诗奇迹的探索,呈现在荧幕中。这艘小飞船承载着地球生命记录和金色影像,也许会被外星人找到并感到惊奇,也许会在某一次宇宙磁暴中停止生命,谁也不知道,但人类对未知的求索永不会停止,不是吗? ■ 编辑 & 撰文 / 胡文颖 设计 / 徐红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