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分享冰箱,将剩下的食物分给有需要的人。 分享冰箱,一个年轻、简单并仍在不断迭代的概念——把剩下的食物分给有需要的人。剩下的食物,它不是垃圾,只是放错了位置、给错了对象的食物,要把它们传递到对的位置、给予正确的对象,那便是食物的第二次生命;有需要的人,他们目前是拾荒者、流浪汉、附近建筑工地的低薪工人,未来将有可能面对更加庞大、固定的低收入家庭。 这便是分享冰箱倡导的本质,以食物的名义连接起超脱市场经济的供需关系,供需双方通过一间不起眼的冰箱存储对生活不断点的信心,每个参与者都在变好。 9月28日,上海第一台“分享冰箱”出现在西康路长寿路附近的一家饭店门口,随后在上海普陀区长寿街道某小区的老年活动室内开辟了第二试点。这好似一场街头行为艺术,足够新鲜又足够有噱头,“分享冰箱”真实地经历骤然乍热又饱受争议再降温入轨的戏剧情节。 很多人很开心地打开冰箱,取出需要的食物。 最初的200小时 在第一台分享冰箱出现的48小时里,它经历了被围观、不被信任、被哄抢甚至被群嘲。每一种新概念的推行一定伴随过阵痛,它可能来自于运营上的不成熟,也可能是旧秩序被挑战时人们本能的抵触。 西康路上的试点饭店,每天中午、晚上会各对“分享冰箱”进行一次补给,内容多是做过量的员工餐和一些品相不达标的食物,每天投放量在30盒左右。同时饭店老板还联系到一些爱心企业,免费将一些即将临近保质期的食物如月饼、糕点也放入冰箱。“我自己每天就和食材打交道,没人比我更直观地了解每天我们造成的食物浪费有多严重,不光饭店,每个家庭实则也在丢弃着过量食物。” 冰箱开设的头半小时,人们仍处于围观状态——好奇但不行动,真正去领取食物的人并不多。“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在多数人眼中等同于过期食品,是需要被扔掉的,”饭店老板杨先生不断强调这一概念,“但就如日本食品包装上标注的‘赏味期’,指的是在此日期前食用最佳”。杨老板会仔细地在食品打包盒上清晰标注投放的时间和食用有效期,也在冰箱上写明“建议立即食用”的提示。 最初的观望期过去,而媒体也纷纷就此事进行报道,舆论开始发酵,冰箱前的“画风”为之一变。鉴于冰箱对全社会开放,此时真正来冰箱领取食物的,恰恰是不那么需要“被慈善”的人群。随之而来的哄抢,有着一股虚假的热闹感,不少以家庭为单位前来薅羊毛的市民在短短十分钟内就将冰箱扫荡一空。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第二个试点老年活动室里,冰箱开放时间为早上8点到下午5点,但8点前门口就排起长队,除开本社区居民,周边邻居也闻风而来,“有什么就拿什么,几乎就是一抢而空。” 一周时间过去,冰箱迎来了“降温”,自愿者的进驻有效地明确了领取方式和“分享冰箱”的创建目的,此时才真正迎来了有需要的人。一些附近工地的工人、收废品的拾荒者在观望过后前来咨询志愿者他们是否可以领取食物,在得到肯定答案后,“十分开心地当场拿出来就吃”。另外还有一名社区老奶奶,家中老儿智力缺陷无法外出工作,生活亦不能自理,她每天从隔壁区坐公交过来领取一份平日里不舍得买的点心带回家给儿子。 分享冰箱是社区里的一道风景。 分享,体会生活里更柔软的角落 然而在这场跌宕起伏的新闻事件与甚嚣尘上的争议漩涡中心,冰箱与冰箱中填满又走空的剩食最是岿然不动。食物并不需要任何噱头来博取关注,这本来就是写在动物性基因中的原始欲望,它所能传达的感情温度,非金钱货币赠予可取代。“食物共享”,在解决实际需求之外,还强化了人们对资源解约的意识,也考验着每个人换位思考的包容心。 志愿者们守着冰箱,最大的感触便是孤独,这其中有人的孤独,更有对冰箱无声矗立时孤独感的同情——它们孤零零地在那里,顽固地等待食物被投放,并更顽固地等待真正需要食物的人来领取。一位妈妈在得知“分享冰箱”的意义后,特意带着孩子放学绕道从此经过,为她们从最浅显的角度讲解对食物的不浪费,对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以及得助与助人时最纯粹的快乐。“我让孩子每人领取了一个月饼,她们过后还特意跟我说以后家里过剩的食品要记得拿过来。” “分享冰箱”在影响着个体,也同时触发了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感认知。有记者在采访当天看到某生鲜电商到现场主动捐赠包含西红柿、青椒等在内的近10份小包装新鲜蔬菜,“我们公司每天都会有结余,以往也会将多余食物送到养老院,现在在新闻上看到‘分享冰箱’,就想每天定向向饭店捐赠食物。” 住在附近的人已经养成了将剩余食物放入冰箱的习惯。 仍有一些是冰箱爱莫能助的 目前“分享冰箱”朝着更优的道理循环着:有主动前来提供食物的爱心企业,市民也陆续有意识地接纳着这一新事物,但想要扩充冰箱内食物种类,并不是联系更多企业与个人参与捐赠就能解决,其中涉及到的最大麻烦便是固定配送问题。初生的“分享冰箱”,没有冷库、冷链物流,天然地就为生鲜、冷冻剩余食物竖起了屏障,“即使有类似企业希望参与捐赠,但我们在制式不完备的情况下仍无法消化。” “分享冰箱”下一步的小野心是完成“周边1.5公里”,“我们希望周边1.5公里之内的餐饮从业企业能够将它们的余量食物提供给我们来替代倒掉,而1.5公里以内有需要的人都可以来这里领取食物”。 小知识 上海绿洲发展中心 上海绿洲发展中心是一家经营食物银行的NGO组织。2013年,绿洲公益在上海设立了第一家线下“食物银行”,而“分享冰箱”正是绿洲公益食物银行的一个衍生项目。 除了募集余量食物外,绿洲公益还在筹款,以弥补捐赠食品途径在食品品类上不足的问题。以现金购买的大米和食用油等生活用品,为极其贫困的家庭提供每月一次的食物包。如今有多种途径可以为绿色公益捐款资助“食物银行”项目。 基础食物包内容: 大米 一袋 65元 食用油 一桶 35元 水果或蔬菜或面包 20元 再配以安全可食用的余量食物 五谷杂粮营养包内容: 大枣 一袋 35元 小米 一袋 15元 黑木耳 一袋 30元 红豆 一袋 20元 水果或蔬菜或面包 20元 再配以安全可食用的余量食物 国外值得借鉴的分享冰箱 1. 德国:食物分享网站,分布获取信息 2013年,德国首都柏林的部分街区开始出现“共享冰箱”,人们将手中富余的食物放入其中,供其他有需要的人取拿。与之相伴而生的是“食物分享”作为交流平台上线网站,用户在登录网站后,能查看全德境内所有“共享冰箱”的分布地点,如果注册,还能在上面发布和交流关于食物放置、取拿和质量的即时信息。 2. 西班牙:添加标签,注明成分 西班牙加尔达考推出了一种“社区冰箱”,这个普通的白色冰箱被安置在镇中心,任何人都可以把食物或吃剩的饭菜放在这儿,或来这儿取食物。这个冰箱在仅仅两个月内已经节省了300千克食物。这个冰箱的发起者坚称这项服务不是施舍,每个人都可以来,想拿走什么就拿走什么。为了健康起见,规定不能捐赠生鱼、肉和鸡蛋。而且,所有的食物必须在保质期内,自制食品必须添加标签说明它的成分。 3. 印度:24H开放 印度有家餐馆在路边放了台冰箱,鼓励客人还有社区居民把剩菜放入冰箱里供饿肚皮的人们取用。冰箱24小时开放,一周七天天天供应,不上锁。店老板要求人们写上留下食物时的日期,多数食物在冰箱里不会存太久,冰箱会定期重新补足食物。 4. 比利时:拍卖遗留 比利时农产品拍卖市场上,政府对当天卖不出去的水果和蔬菜进行收购,直接搬运到等候在外的“食品银行”货车,“食品银行”再通过全国各地分发点送到穷人手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