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剧场的墙上没有一个点不能用。 大家都知道,孟京辉的蜂巢剧场当时是为了《恋爱的犀牛》而建,光建舞台,就用了2个月时间。舞台是由大水池组成,与剧情息息相关,这一机械装置,在全国任何剧场都见不到。虽然剧场是为了一部戏而建的,但因为当时的建造就很灵活,所以针对很多部戏都能比较容易地调整。几年过去了,蜂巢上演了一部又一部先锋好戏,剧场空间的精心设计功不可没。 关于一堵墙的功能,聊了3个月 “蜂巢更多是为艺术家和设计师服务,像老孟这样的导演的创作思路非常个性化,蜂巢就得将他的想法实现出来。我们当时做剧场时,想到不能用简单的东西做隔断,其他剧场,用作隔断的主要是石棉瓦,打上去一下子空了,那时候,关于一堵墙具体是干嘛用的,它能对于剧场的视听功能造成哪些影响,我和老孟一直聊了3个月,最后决定,我们就要保证墙上没有一个点不能用。” 间距改造:舞台与观众席的距离到底多少才合适 “舞台是一个平面,观众席是一个坡面,最重要的就是观众席和舞台的关系。一般来说,演员活动的区域需要和观众保持距离,但如果距离太大,又会造成交流障碍。为了让观演关系更好,我们对观众席的角度进行了精心设计,参考了20多家剧场的数据,观众席每一层提升多少、观众与观众间距多少、观众膝盖与前排座椅的空间多少都进行了综合权衡。我觉得舒适的观演空间,就是观众不必抻着脖子看戏,观众席的尺寸得结合舞台,有的剧场虽然坐满了人,但是不聚气儿。” 观众席的径深是提升剧场视听功能的重要因素。 《枪,谎言和玫瑰》,舞台化为一片废墟。 观众席径深:既不影响通行,又能让人感受舞台魅力 “如何将观众拉入剧场?观众席的径深(编者注:径深也就是座深,指的是从坐席前脸到前靠背的距离)到底应该多大?这也是一个颇值得反复推敲的东西。一般剧场考虑的是坐着的人不用起身,就能够让别人通过。但我们发现,这种冷冰冰的做法,很难让人感受到舞台的魅力,理想的径深应该是既不影响通行,能够稍微侧一下身就过去了,又能让观众席与席之间、观众席与舞台之间形成足够的凝聚力。于是我们开始做图纸进行实际放样,也就是根据舞台的高度打出样板来,无论是低一点,还是高一点,都需要反复调整和讨论。” 座椅:自动回收,以便观众的全身心浸没 “蜂巢的座椅是能自动回收的座椅,比如固定的座椅是14排,在排《臭虫》那个戏的时候缩成了13排,在排《死水边的美人鱼》时又缩进去6排,变成了8排,因为这部戏是浸没式戏剧(编者注:浸没式戏剧的概念最早起源自英国,它打破传统戏剧演员在台上,观众坐台下的观演方式,演员可以在表演空间中移动,观众也可采取更自性的观看方式,甚至参与到剧里,根据观剧视角的不同,剧情也会不同),观众需要有足够的空间去全身心浸没在这部戏中。” 蜂巢舞台实景。 《死水边的美人鱼》,蜂巢剧场的楼梯过道皆为舞台。 音响:不仅听到演员的声音,还得听到舞台创作的声音 “蜂巢对于音响的要求很高,最早的音响系统比较简单,能够满足基本的环绕和延时效果。大概从2013年开始,花了百万进行升级改造,音箱、调音台、功放、数字效果器等都升级换代了,这样舞台各自有自己的音区,又能统一成一个整体。这是因为导演经常去国外剧场看戏,他发现,一个剧场的视听功能的完善,很重要一点是在剧场里,不仅能听到演员的声音,还得听到舞台创作的声音,有时候,舞台一放起音乐,演员的直达声就不够了,这是不应该的。” 灯光:剧场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挂灯 “谁说挂灯只能在固定的位置?蜂巢的灯光是葡萄架式的,顶棚所有的位置都有挂点,从舞台的最后区到观众席,都可以做升降点位,灯光设计师可以在任何一点挂灯,只要能想得到,没有局限性。”这样的好处是,一方面舞台效果的表达可以更灵活,另一方面,当观众身处剧场,几乎感觉不到舞台和观众之间的区隔,观众席也即舞台的一部分。 一个手工蓄水池,填满就成为舞台 蜂巢建造时,预埋了很多以便调整的点位固定在墙上,这样可以灵活地制造出各种效果,比如需要有下雨的效果时,舞台的每一个点位都能下雨。小剧场空间就是这点好,可以做得既简单又不缺实用性。这个手工蓄水池,平时不用就填满变成舞台,机械原理其实并不复杂。除了舞台,前厅也是重要的表演厅。前厅的改造原则是一定要错位,梯子都是预留,在技术上进行改造。 陈亮 人称亮哥,蜂巢剧场舞台总监,是该剧场设计改造的核心力之一, 与孟京辉导演一起为许多部戏设计过既富创意又富可操作性的舞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