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指南网-大众购物指南!

购物指南网-新都购物商城-网购常识攻略-代购海淘购物必买清单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尚生活 > 其它 >

被记录的食行人生

http://www.newdu.com 2017-11-30 精品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舌尖上的中国》从第一季开始就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美食只是一个窗口,想要让人们通过这种最为熟悉的方式,看到更多当下人的生活,对城市文化与生活有一个综合的感受,也从中发掘原有食物中不为人知的东西,由此发现属于自己的美食独特感受。不论是因“舌尖”而红的美食,还是由“舌尖”带来的美食视频、图书风潮,通过食物记录生活的方式,正成为时下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美食也在通过更多的形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通过食物对世界拥有新的探索与了解,这也是世界各国美食纪录片最大的魅力,通过美食了解现代人城市生活的变化,通过美食将各样的生活方式表达,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也通过一部部美食纪录片,走进了寻常人的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美食纪录片将食物当下的面貌保存,因记录的发掘让美食文化变得立体,食行人生因记录而触发更多可能。
    
    纪录片的世界味道之旅
    现如今的美食纪录片像是一种触觉或者承载方式,以美食的名义为出发点,将更多属于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内容融入其中,在多个层面对美食进行新的定义,在了解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不同的人文态度。让我们一起在纪录片的世界味道之旅中,了解不同的美味人生。
    美洲食物的细分学
    
    《碟碟相传》
    以三家不同形式风格的米其林餐厅为主轴,讲述三家店铺背后的心酸与坚持,有人说这部纪录片会是一个温馨的小曲,也有人将之看做成就梦想的一种方式,用美食来诠释出创意的真正价值,无论是对食物、生活还有家人,都用爱贯穿其中娓娓道来,影片也由此将美味与生活串联起来,向人们诠释,真正的美食是为了给人带来幸福而存在。
    
    《水果猎人》
    影片跟踪了几位所谓的 “水果猎人”,前往美国的夏威夷、秘鲁的利马、亚马逊流域等地寻访水果之旅,在各种珍奇异果之间穿行,将热带雨林与水果的性感都在点滴的记录之中表达。虽然在动画与历史诠释部分,多少会有些争议,但这趟新鲜的水果探寻之路,也在用另一种方式为我们讲述着生活中那些亲近却时常被忽略的美味背后的天地。
    
    《了解你的蘑菇》
    这部有点迷幻、有些可爱的纪录片让太多的人,被俘虏到真菌的世界之中,从萌点摇滚范儿十足的主演到期间不时穿插而来的小动画,一趟属于蘑菇的奇幻之旅就这样展开。丰富多样的体验方式像是探秘真菌文化的必然之路,也让多少人在看完影片之后,有一种想要买个菌包回来,去到大森林之中养蘑菇、采蘑菇,参与到蘑菇节之中的冲动。
    
    《我们都爱三明治》
    细分化的美食料理纪录片总会是美国和加拿大导演的爱,从啤酒、咖啡再到三明治汉堡,一种看似生活的味道,却能被他们挖掘出另一种样式的表达,这部纪录片穿越11个州尝遍19间人气店铺,说食物像是人们情感的一种寄托,实则更像是生活的一种表现。用镜头展现的美味,流着口水看完这部纪录片的不仅只有你一个人。
    欧洲美食的生活感
    
    《美味绝飨》
    本片围绕素有“厨界毕卡索”之称的西班牙烹饪大师费兰·阿德利亚所领军的斗牛犬餐厅展开,开发新式菜品总是一件令他们乐此不疲的事情,从构造学到植物解剖学,各种跨界的思维以及表现形式在他们的菜式之中体现出来,导演随意而又冷静的表现形式也将阿德利亚不同于一般厨师的思考与工作习惯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一个半年工作半年创新的美食团队,一段揭幕世界第一美味的精彩内幕。
    
    《食材花园》
    阿莉丝·福勒是个从小在乡下长大的园艺作家,“自己动手种植蔬菜、养鸡,尽量不去买商店里的蔬果,而改吃自家种的”是她所倡导的生活方式,也是她对于美食的一种理解。整个影片也由此展开,在走进阿莉丝生活的同时,也好似走入到了一个巨大的植物世界之中,花园中自己种植的水果蔬菜,家中可食的花卉,植物与美食,与生活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编织出一个纯朴美好的田园生活。
    
    《我们每日的面包》
    导演采用一种默片的形式,将我们日用生活饮食背后的工业化世界直观地展现出来,首次看纪录片的时候,工业化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让人们在新鲜与惊讶之中,多少会被视觉的冲击力所震撼。理性的工业化流程与制作模式的展示,代替了传统意义上对于美食味觉与视觉的感性体验,从另外一个角度呈现出认知食物世界的方式,有些人会感到新奇有趣,有些人则会被这样的美食感官体验震撼、颠覆。
    
    《小小巴黎厨房》
    美女厨师Rachel Khoo为了追求学厨的梦想,即使不懂法语仍坚持独自到法国,入读著名的法国蓝带厨艺学院进行修练,然后长居法国,租住一个小地方,开始她的“私房菜”,将个人的创意灵感混入传统菜式,为美食添上更多新鲜感。其实她在巴黎只拥有一片小小的厨房,纪录片便将她的整个小天地展现出来,也将她的生活态度与想法,融入到每道菜的精心炮制之中,让人们通过美食的形式了解到更多不一样的人生与选择。
    亚洲美食的文与味
    
    《舌尖上的中国》
    可能再也没有哪部纪录片可以像“舌尖”系列这样,在国内不断引出新的话题与关注点,整个纪录片从与普通人生活最贴近的美食入手,将不同地区的人文历史、风土民情都做了一番完美的诠释。在尊重自然传统与劳动的前提下,将味觉的温情用更多的形式传达。每一道菜,便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采集、试探、顺从与亲昵。将一切都回归到吃这种最基本的需要上,人和人、人和自然的关系自然也会变得亲密与扎实。
    
    《寿司之神》
    纪录片导演大卫·贾柏是一位地道的纽约客!热爱寿司的他被小野二郎的职人精神感动,干脆扛着摄影机至日本拍摄了这部关于寿司的纪录片。从生活到工作将“寿司之神”的点点滴滴融合在了81分钟的美食纪录片之中,与其说这是一部寿司纪录片,不如说更像是一部职人精神的全方位的展示,美食有时也是一种需要倾尽全力精益求精的过程,对美味的严谨与思考,都能让人在观看时垂涎欲滴。
    
    《面条之路》
    面条在人们的生活里是一种常见却也容易被忽略的食物,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一种了解它的方式,不论是制作时的亲密接触,还是品尝过后的回味无穷,每个人都会有一种了解和表达的形式,韩国KBS电视台则选用纪录片的形式一路追寻面食的制作过程,以令人垂涎的面面俱到的形式,让人领略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与自然环境,通过历史与文化等层面的演绎,体现出面条丰富的传承感。
    
    《台湾食堂》
    这是一部通过小人物的视角寻找正宗“台味”的纪录片,在煎煮炒炸、酸甜苦辣之中融入情趣、情调与人情味,既有眷村之中的南北大杂烩,也不失客家好食,阿婆的味道。软绵绵的台语配合着美食的画面,没有太多大的起承转合却将属于味觉的独特记忆,在每一个片段之中娓娓道来,将对于美食的热爱、对于味道的传承在其间展示淋漓。除却凡尘的世俗,展现出一种追溯到人最本原的热爱。
    欧阳应霁纪录片初衷 为城市人寻找更好食材
    
    2015年,欧阳应霁与《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导演任长箴合作的美食微纪录片《原味》第一季之“大厨下乡”推出,这是一部致力于“为城市人寻找最好食材”的美食微纪录片。欧阳应霁说,他是为了探寻食物的本源而做的这件事。等到这部纪录片问世后,他发现它改变了自己过去认为寻访美食就是探寻都市美味的看法。
    原味食材 饭人初心
    
    拍纪录片的时光:半夜三点爬起来到林子里摘桃
    在2015年拍摄纪录片的那段日子,欧阳应霁被要求在半夜三点前起床到林子里采摘桃子,然后在破晓时分吃清甜多汁的桃子,一切看上去又辛苦又美好。同样的场景也会复现在杮子园里、挤牛奶的牛棚里、贮藏紫薯的地窖里、有机种植的菜地里……当像农人一样动手采摘并欣喜品尝时,他感到自己是个从没见过世面的都市客,对食材的好奇心和敬畏心变得越来越强烈。
    “消费时代的到来,有时会让我们理所应当地认为:漂亮的、高科技的、昂贵的、国外的、潮流的就是好的。”自称“天生是饭人”的欧阳应霁说,虽然十多年来他的生活总是与食物密不可分,但最多只是去不同的地方发掘不同的餐厅。现在终于可以回到一个饭人的原味初心了,真正去接触那些自然生长的食材。
    欧阳应霁说《原味》:
    1.“机缘巧合造就了我们以追寻京郊原生态食材为题的一系列拍摄。平谷的桃子,怀柔的杮子、紫薯,有机农场牧场的有机牛奶和蔬菜,或许都能点燃现代人对原生态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2.“单就各地原生食材在世界版图上一次又一次地迁移落户,身份作用的改变和被改变,认同和不认同,已经是风急浪高起伏无数的大场面。所以我们现在常常挂在嘴边的儿时的味道、外婆的手工、家乡的回忆,一旦放进这全球饮食文化历史长河中,恐怕无从跟踪。”
    3.“气候变了,土质变了,水流和水量变了,种子基因变了,农耕和养育方法变了,烹调的技术方法变了,进食的形式和习惯都变了,更何况连社会结构、家庭人际关系都在急剧变革,那作为与周遭环境紧扣成链的食物母题,又怎么可能不变的呢。”
    4.“对于我这个从小就成长在所谓国际都会的家伙,一向连土生土长这四个字都不敢乱说,因为自知与土地和自然已经隔绝,一切跟种植和饲养有关的都是安排妥帖的参观和示范。”
    
    《原味》:一场食材的京郊旅行
    第一集 《桃之夭夭》
    食材:平谷大桃
    欧阳来到平谷寻找可以清肠的食材,在黑夜里与桃子来了一场惊喜不断的邂逅,他希望探究如何保持桃子鲜味的奥秘。
    第二集《牛奶很忙》
    食材:新鲜牛奶
    内容:为了寻找不装的牛奶和低脂的食材,他来到北京延庆的一个牧场,并造访奶酪手工作坊,品尝了北京灰、北京红、北京蓝等奶酪。
    第三集 《食面霾伏》
    食材:紫薯、大豆
    内容:他来到魔法庄园,在这里寻找可以抗霾的食材,探寻生态农耕的秘密,制作童年记忆的一道甜品。
    第四集 《开心农场》
    食材:萝卜、白菜
    来到开心农场,在这里每个人都有一个小菜园,他会在这里探寻生态农场的秘密。
    第五集 《柿饼突击》
    食材:柿子
    来到一座柿子村庄,遇见守护柿林的老兵。
    打开新年的三十五种舌尖体验
    《舌尖上的新年》想要让人们通过美食看到更多当下人的生活方式,同时通过这些东西发觉到很多对于食物新的兴趣。
    
    味觉新年 多样体验
    Q:纪录片中的每道菜式是怎样一个选择标准?
    陈磊:其实我们在整个拍摄前是有一个调研过程的,包括纸上的调研以及收集,还有就是和专家顾问团队的讨论,以及最后的实地调研。我们不会说以某个故事或者人物为主线,选择的材料还是要与食物食材有关系。在调研或者策划时想要尽量兼顾到东西南北各地方的美味,但因为中国南北气候的差异,在冬季时的物产丰富程度也是不同的,所以最后的呈现结果是,南方稍微要比北方多一些,因为在冬季的时候还是会有相应的物产出品,制作起来也相对会更能得到称赞。为了呈现出更多食物背后的故事,所以南方的风味会更多一些。
    Q:想要通过美食纪录片传达怎样的一种理念?
    陈磊:这种片子可以让观众看到现实的东西,也会对民族文化或历史的东西有所认知,我们并不想让这种片子只是一种菜肴的呈现,他本身并不是一个教你做菜的节目,要关注当地的文化、风俗以及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要通过一道菜来介绍更多属于当地人文化的东西,这是我们最开始拍舌尖时就有的要求。因为我觉得这样的东西都会和当地的美食形成一种有机的关系,就像我们会把咏春放到美食之中一样,将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进行类比,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体现出类似中国厨艺的精神,用一种一语双关的方式,让人们通过武术来理解厨艺,让大家多一种触角能够更好地理解事物。
    
    Q:在你们的眼里“新年”应该是怎样的一种面貌?
    陈磊:我觉得春节当下的样子就应该是他本身的样子,并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的,我们就是想让大家在之后有朝一日能看到2015的新年样貌就够了。结尾也并不是一种悲观的情绪,只是会有些感怀,很多文化与风俗的传承,都会与食物相关。拍摄的时候我们根本没过年,就在每个村子里跑,你又不能改变对方的习俗,只能根据对方的习俗来做,在时间节点上就会有很多交叉的东西,再加上交通的不便所以时间非常紧急,纵然没有回家过年,也在35个不同的地方,感受到了各地的风俗文化,其实也是我们对于新年的一次全新认知之旅。
    Q:这几年拍摄美食纪录片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陈磊:我父亲之前是厨师,我对于做饭之类的事情一开始是毫无兴趣的,就不会做饭,拍《舌尖上的中国2》时我就觉得像是对我父亲的一种致敬,也是继承厨艺的一个过程,虽然我依然不会做饭,但在这么几次的工作之后,还是对美食有了很多不一样的理解,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嘴更刁了。
    LINK 人物简介
    
    陈磊
    《舌尖上的新年》导演,也曾参与《舌尖上的中国2》等纪录片的拍摄与制作。
    
    《舌尖上的新年》
    图书版本与电影版本同期在2016农历新年即将到来时上市,通过对于35个地区新年美食的呈现,将2015年各地农历新年的样貌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图书还将电影版本中很多没来得及展现的风貌表现出来,以美味的食物为核心用图文的形式展现出一个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新年。
    那些纪录片里的美食大神
    这些纪录片的主角的事业或生活也会因为纪录片以及纪录片的火爆而产生变化,事实上有相当多的人并没有机会真正尝试到美食纪录片主人公(往往是世界级名厨)打造的美味,但是藉由这些活色生香或者探访深入的纪录片,观众与大厨之间建立了一座桥。
    
    想当历史学家的大厨
    看这部片子绝对是在看英国美食老炮儿的饕餮之旅!由BBC出品、曾获美食电视秀大奖(THE GOOD FOOD AWARD TELEVISION AND RADIO PERSONALITY)等多项荣誉的知名大厨瑞克·斯坦因(Rick Stein)担纲主持的口碑大片《美味之旅:威尼斯到伊斯坦布尔》要首先推荐,这一部比《瑞克的远东美食之旅》更好看,要知道从第一集的威尼斯(Venice)开始,只消看上10分钟你就会爱上这部纪录片。
    简洁流畅的画风,恰当而少量的配乐,主人公Rick对美食专业的介绍和点评以及有代表性跟说服力的出镜嘉宾等等,这部纪录片没有什么玄乎的特技和声势浩大的配乐,也没有挂着各种头衔的嘉宾,但它就是有一种让人欲罢不能、流着口水微笑着看完的纪录片,这就是美食纪录片该有的样子!
    在上述这些构成一部优质的美食纪录片的元素之外,更大的亮点来自于那些让人记忆深刻的、真实的细节,比如在片中讲到克罗地亚菜市场上有很多新鲜的小鱼出售,大鱼较少是因为都出口到比较富裕的地区了;又如在克罗地亚的市场上主动上前帮忙的路人让你知道当地人的淳朴和热心。
    在水城威尼斯,大厨由当地的美食大咖Francesco da Mosto带去藏在巷子里的、最受当地人喜爱的小酒馆;在希腊北部,Rick去Asprageli村探寻用野菠菜(酸模)、欧芹、茴香、洋葱丝和鸡蛋等做出的乡村馅饼——这样的食物一般旅人是尝不到的;在阿尔巴尼亚,这说话语速快烹饪手脚快的老头儿又亲手烹制一道改良的酸奶烤羊肉(tave kosi)……拥有包括海鲜餐厅在内多间餐厅的Rick有的可不仅仅是厨艺。
    如果这样的纪录片里面只是没完没了的食材、炊具、烹饪抑或农人、商人、大厨等,也只是一部美食“教学片”,能让整部片子有生气的是在呈现当地美食和烹饪文化的过程中丢出有关于人风、政治乃至时尚的包袱,当然深谙如何俘获美食纪录片爱好者之心的制作团队懂得如何营造意外之喜和神来之笔:大厨也分享拼贴画的妙处以及圣马可大教堂的掌故,在曾经被纳粹铁蹄蹂躏过的山村里去寻访、品味生生不息的希腊美食,寻找餐厅的Rick在路上经过前苏联的潜艇基地不忘下车跟同行“设计”下007的剧情……虽然“狡猾”的Rick在片头已经交代了自己只是个厨子而已,但是他也坦言自己希望能成为一名美食历史学家!
    LINK 人物简介
    
    瑞克·斯坦因(Rick Stein)
    具有德国血统的Rick生于英国牛津郡,毕业于牛津新学院的他阅读广泛,这为日后主持电视美食节目打下了重要的基础。Rick对于传统英国菜、意大利菜以及希腊菜等都有相当研究,食材方面尤其善于烹饪海产。
    荧屏美味打开未知世界
    
    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出品的食物纪录片《世界上最昂贵的食物》(《The Most Expensive Food In The World》)里,我们又能看到鱼子酱、麝香猫咖啡、松露等高级食材在伦敦富人圈里的流传故事。就像里面的伦敦“松露女王”Merra说的一样,自己不过是一个送(高级)货的小妹,富人们对食物的热情夸张到让她渐渐感到厌倦,这些平素难得一见的食材或者料理,在纪录片里被“扒”个底儿掉,神秘背后的事实也见仁见智地铺陈在每个观者的心里。
    除了大洋彼岸的纪录片,纪录片里有关我们邻国的大厨以及料理也照样有得好看,较早以前看到NHK制作的美食人物纪录片《两个日本料理人》,不少国人不仅是第一次了解山本征治和奥田透。前者今天在中国的知名程度甚至不限于美食爱好者这一范畴,知名的“虐草莓”“跟海鱼过不去”的龙吟餐厅系列短片早已被转发、讨论到成为一时间的话题了。这几部美食纪录片对爱跟风的人们的影响当然不只限于谈资,无论是东京的龙吟餐厅还是中国香港的天空龙吟餐厅,近两年的餐位订单上中国食客比例都占相当分量,其中多少拜这些片子所赐亦不言而喻。
    LINK 人物简介
    
    山本征治(SEIJI YAMAMOTO)
    东京龙吟创办人,生于日本四国的香川县,在多年的厨艺研习中,于传统日本料亭中习得重要的料理技巧,并于2003年在六本木开创了龙吟日本料理。该餐厅的烹调理念是从日本料理中不断寻求可能性与潜在价值。
    云淡风轻 天妇罗之神
    
    前不久的两件事让天妇罗在国内美食圈、尤其是京城美食圈着实火了起来,一则是《悦食中国》制作的“大师THE MASTER”美食短片《天妇罗之神》;二来则是北京三里屯商圈开了一间主打高级天妇罗的餐厅“雪崴”(由该片主人公的中国籍得意弟子主理),两件事的交集则是日本这位有“天妇罗之神”美誉的早乙女哲哉。
    作为跟“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以及“鳗鱼之神”金木兼次郎齐名的另一位大神,早乙女师傅在东京的天妇罗餐厅“美川是山居”永远是一座难求。鳗鱼(穴子)、大虾(海老)、海胆(云丹)以及香鱼等等每一款天妇罗都让看客们口水咕咚。事实上最早对这一天妇罗名店产生印象是因为刊载于三年前某本杂志上的一篇美食文章,作者即是上述美食短片的出品人殳俏。当然再鲜活的文字也不似美食纪录片那样具体、直观又信息完整,所以笔者身边的美食爱好者看了短片和文章还不够,又去网络上搜罗来《探究天妇罗之道的工匠》这样的纪录片,主角亦是白净清瘦的大厨早乙女哲哉师傅。看着做事有独特章法、工作起来安详专注的哲哉大师,观者似乎能体会到那种职人精神背后的更深邃的禅学思想。
    “早乙女师傅素爱钻研,把天妇罗当成艺术去深挖其美,却又不矫揉造作,因他懂得,只有纯粹的味道才是客人愉悦的关键。”在殳俏的文章里,对这位天妇罗之神的烹饪曾有这样的描述,而美食短片在无数客户端的流转则让无数对这位大师甚至天妇罗料理本身并不熟悉的国人一夜之间对这位大神以及这种料理好感度和尝试欲爆棚。
    LINK 人物简介
    
    早乙女哲哉
    被誉为天妇罗料理天才的他1976年29岁时于东京都日本桥茅场町开店至今34年。随后在东京的八丁掘和六本木先后开店。美川是山居是2009年在东京都江东区门前仲町其自宅开设的,以“平成的罗曼”(平成为现在日本的年号)为题,作为自己料理人生的最终章。
    煮饭仙人泡菜女王
    
    说到美食纪录片及真人秀的影响力,前几天倒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曾在中国台湾无线卫星台(TVBS)等美食报道中吸引无数目光的日本“煮饭仙人”村嶋孟(右下图)最早为不少中国的美食爱好者知晓可不是因为那些去大阪旅行的国人游客,而是微信朋友圈美食爱好者之间转来转去的采访视频,片中村嶋老爷爷谦和又专注的治厨精神着实萌到了观众。
    据村嶋说,自己年轻时历经战火,曾经流落至捡面包配杂草充饥,“能吃到一碗热腾腾的白饭就是人生一大幸事”。为此他对米饭的感情尤为笃深。老爷子烹饪白饭一煮就是50多年,至今仍沿用古法蒸制。每当他在蒸气腾腾的厨房中,就犹如一尊捍卫日本稻米文化与料理传统的雕塑。
    另一位邻国的美食大神、韩国的“泡菜女王”金顺子也大有来头。这美誉可不是光靠气质得来,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李明博都对她制作的泡菜情有独钟、赞不绝口。从小与泡菜为伴的金顺子从母亲和外婆那里继承了腌制泡菜的好手艺。85岁“煮饭仙人”坚持50年做好一碗白米饭,令人赞叹;61岁“泡菜女王”专注30年腌好一碟泡菜,让人钦佩。他们拥有的共同点,都是数10年专注于美食中的一项貌似平凡却可以不断钻研的事,通过无数次实践和对细节精益求精的追求,将平凡食物进行了升华,凝聚其中的恰恰是非凡的匠心精神。
    LINK 人物简介
    
    “泡菜女王”金顺子
    61年前,金顺子出生在一个传统的韩国大家族,由于从小就患有重度食物过敏症,只有放心食用的泡菜与之为伴。2004年,金顺子还成立了泡菜研究所,专门研制各种新式泡菜,获得了21项泡菜专利;2010年,金顺子曾把皇帝泡菜带到达沃斯论坛,品尝到皇帝泡菜的各国政要及商界大佬无不啧啧称奇;2012年金顺子开设了泡菜文化体验馆,教大家做泡菜的同时“想让年轻人重新认识到泡菜作为‘国粹’的意义。”
    从纪录片中看到食物的更多面
    美食纪录片不一定都是要画面精致、语句美好的,它和食物一样,可以有很多面。
    
    美食纪录的新演绎
    李妙生的“豆列”里塞了很多还没来得及看的美食纪录片,毕竟一直以来,厨房、食物以及相关的系列词汇,都是让她安心的所在。她眼中的食物本身是不造作的,这也决定了她偏爱的纪录片类型——不一定非要为食物安上某种定义,不一定都是要画面精致、语句美好,食物是生存百态,是一种美好的客观存在。就像她与美食结缘的过程,在英国独自生活的留学时光,是厨房连接起动荡的生活,慰藉思乡的感伤,李妙生选择用“下厨”来实现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就这么自然。
    她偏爱的美食纪录片大抵分为两种:其一是以主厨为线索,有极强烈个人风格的干货硬货,总的来说,就是能学到“姿势”;其二则是探访一地一域,以一个真实的外来者的眼光,和食物产生碰撞。
    
    前者很典型的如雷蒙德或者Gordon Ramsay的节目,“看这些有干货的纪录片,我甚至还会记笔记,都是一些主厨们经年累月摸索出来的厨房窍门,比如怎么用刀或是某道甜点在哪个环节这样操作口感更好,这些很基础很实用,但又不会很枯燥,因为主厨们在厨房里有着强烈的性格,比如可爱大叔雷蒙德爱调戏他的副主厨,Gordon Ramsay脾气暴烈但是教出来的东西让人拍手叫好。”《寿司之神》也是一类以主厨为线索的纪录片,它当中记录下的匠人精神、一辈子就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愿望,让观众看到的除了寿司,还有人与食物间的另一种形态。“还有《主厨的餐桌》(chef’s table),”李妙生突然想起来,“有一期节目我记得尤其清楚,主厨发明了一个菜谱,拯救了因为地震导致的当地濒临崩溃的奶酪行业,让产业工人免于失业,让36万轮奶酪得到新生。这既是在说食物,又远远超越食物。”
    另外一类略有些旅行色彩的美食纪录片,则提供给李妙生更多元的角度来看自己熟悉的食物。“比如有一档12年的日本纪录片,主持人沿着古代丝绸之路一路探寻,中间有一站是兰州,因为我是兰州人,看到一个异乡人来探索我家乡的东西,我习以为常的东西,往往能碰撞出不一样的感觉。”她提到的另一档BBC的纪录片,是华裔美食主持人跑到中国来寻访美食,“她虽是华人,但对华人文化了解得不深刻,这样矛盾的视角会看到许多新鲜的东西来。”
    比起大制作的官方出品纪录片,李妙生也爱看小的自媒体拍摄的简单记录,比如《日食记》,比如VICE出品的角度很新奇不那么传统的东西。“人和食物不是非要有关系的,不是一定要有一个坚强勇敢的故事,他们当然可以不伟大很自然!”
    LINK
    
    简介
    2013年6月,出生在马路上的白猫被它称之为“怪蜀黍”的主人姜老刀捡回家,并得名酥饼,由此开始了一段全新的生活。姜老刀是某设计公司老板,拥有相对自由的工作空间,而工作室便成为酥饼的新家。主人看似粗犷,实则内心细腻,心灵手巧,擅长精心制作各种美味可口的点心和料理。洋溢着温暖生活气息的工作室,香味四溢。那倾尽真意制作的美食,让每一个人和可爱的小猫都找到了归属感……
    用美食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生活
    美食纪录片不仅将美味的食物带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也让更多的人想要尝试着用美食的方式将自己的生活记录。
    
    美食分享 拍照记录
    Q:你最喜欢的美食纪录片是哪部,为什么?
    echo:最喜欢的美食纪录片是《主厨的餐桌》。它是另外一部也很著名的纪录片《寿司之神》的导演的作品,在众多的美食纪录片里我特别偏爱这部,因为它不只拍出了大厨们职业生涯的故事,还更多地深入这些美食领域被敬仰的传奇们,在日常生活里作为普通人的存在。那些日常的情感和情节,是怎么影响了他们,以及最终以某种表达存在。
    Q:现在的生活中对美食有什么偏好?
    echo:食物不只是大厨们的灵感和创作体现,也不只是日常满足饱腹功能的存在,它们可以慰藉心灵和肠胃,乃至起到安抚整个灵魂的作用。而与别人分享这些幸福与感受,让开心加倍,才是最重要的。我喜欢多国料理,也喜欢无国界的 fushion 风格。因为能品尝出真诚的味道。另一方面我变成了一个特别喜欢记录和发现美食,并且与别人分享的人。但是对于这样的记录和分享,乃至发现有同样喜欢的同伴,我一直找不到合适而顺手的软件和平台。这也是我们开始做喔豆的初衷。
    
    Q:在你看来一个好的美食纪录片应该具有怎样的价值,你会用怎样的形式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美食?
    echo:好的美食纪录片不只应该让人们记住片中出现的食物和人,还会激发起观者更多的好奇和渴望,想要投身到更广阔的美食世界中。我自己在生活里非常喜欢用镜头记录感动我的每一个有食物参与的时刻。美食是在我心情大好时候的欢乐催化剂,也是我伤心难过时的灵魂抚慰剂。简单来说,只要有食物,人生的每时每刻都是充盈和饱满的!与朋友一起分享美食也是最欢乐的时刻,我自己喜欢拍摄美食的细节,放大那些诱人食材的局部,它们的光泽、肌理、形态,当然很常见的全景俯拍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拍摄前可以适当整理桌面构图哦!
    Q:最初是什么原因让你想到要做喔豆这个App,想要汇聚到怎样的一群人?
    echo:做喔豆就是想要汇聚和我一样对美食有同样追求,并想要和更多同伴分享的年轻族群。我们希望年轻人在喔豆大社区里,不只能把自己喜欢的美食分享给别人,也能借由这一平台,找到志趣相投、口味相同的最佳饭友。
    LINK 人物简介
    
    echo
    喔豆App创意总监,著名插画师,代表作《这些都是你给我的爱》《云治》。
    喔豆App
    年轻人的吃喝圈子,用照片的形式分享世界的美食,根据每一个用户拍摄和上传的美食图片,定期生成每个用户专属的美食地图还有美食日记。从时间和空间上,通过每日吃喝的记录,帮你留下生活的点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时尚生活
网购攻略
海淘攻略
购物百科
评测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