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译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如有问题请联系yuanchuang@smzdm.com. 原文来源:runnersworld.com 原文标题:Runner’s World 2015 Fall Shoe Guide 原文地址:http://www.runnersworld.com/running-shoes/runners-world-2015-fall-shoe-guide Runner’sWorld 2015 Fall Shoe Guide 跑者世界2015秋季跑鞋指南 《Runner’sWorld》(跑者世界)是世界著名的跑步杂志,每年都会进行大量美国市场上的专业跑鞋评测(由坐落于波特兰的独立检测机构RW Shoe Lab进行数据测试,并交给全美测试者使用评测),在每季都会总结当季评测的新品跑鞋(原文发布于8月11日,所以到现在已经不算是很新的新品了),构成当季跑鞋指南和当季越野跑鞋指南。 2015秋季跑鞋指南总结了26款跑鞋,你可以从中找到最合适的一双。如果你想知道哪一双是合适的,可以尝试跑者世界跑鞋选择器: 原文地址 有条件的强烈建议直接看原始的英文指南,每双鞋下面还有男款和女款的测评链接,指南的内容基本全是对测评的摘录。 译者注: 1.正文几乎全来自这篇指南,括号内的内容如果没有“译注”或“译者注”基本就是来自跑者世界的具体文字评测和视频评测,偶尔为了行文通顺也直接将评测内容放入正文。 2.“译者注”部分在原文之外,是译者对一些品牌和型号的个人知识总结,希望没有狗尾续貂。 3.由于是美国市场的当季新品,所以很多产品只能给出美亚链接,因为品牌或型号没有国行或国行还暂时没有更新。 正文:![]() EDITOR'S CHOICE 编辑之选 Ghost8的鞋面使用了新型的“工程”网面,在部分区域支撑而在其他位置更为柔软,使这双稳定且缓震的跑鞋更加舒适。(全国的33名测试者给出的总体平均分为6.6/7分,是我们见过的最高评分之一。Ghost在过去7代里有5代获奖,Brooks也很明智地没有在此次升级中做出太多改动,只升级了鞋面并将缓震垫延伸至全长。跑者世界实验室发现其弯折性有所下降,但只有少数测试者对此有意见,并且他们也指出磨合一段里程后这个问题有所改善) 购买链接: 男款: 女款: ![]() BEST BUY 最佳性价比 UA的这双轻量支撑型跑鞋凭借厚实、稳定的后跟和贴地、坚实、灵活的前掌带来了独一无二的跑步体验,是需要内旋控制的跑者进行短途快速奔跑的完美选择。(测试者们称赞网面的贴合性,但有些人发现其脚杯在阿基里斯腱处太紧了。他们感觉由于其脚感较硬所以最适合短距速跑) 译者注:然而一双重10.2盎司(约合289g,US 9码)的鞋作为短距速跑鞋可算够重的,设计目标是5-10k/半马距离速跑的racing flat都十分轻量,Newton的MV3、Brooks的T7 Racer都是低于6盎司的精英马鞋。 购买链接: 男款: 女款: ![]() BEST UPDATE 最佳升级 Brooks加深了这双鞋中底的沟槽从而显著地提升了其灵活性(在本季指南中它是最易弯折的跑鞋之一),而并没有牺牲任何缓震性。Glycerin 13是一双娇惯跑者却也能提供高水平表现的跑鞋。(跑者世界测试者之一说到,总体上来说这双鞋既舒适又反馈,而一般来说舒适的鞋往往过于踩屎) 译者注:跑者世界简评其为Plush performer缓震/舒适的训练鞋,performer一词一般用在比慢跑鞋更轻量、反馈更好、更能出速度的鞋款上。 购买链接: 男款: 女款: ![]() BEST DEBUT 最佳首秀 轻量的VazeePace让你在舒适中跑得又快又远。跖球部下的弹性橡胶和脚趾离地时充满速度感的滚动推进着你前进。(Pace与Zante外形相似,但足弓和鞋头上翘更高,使用和之前NB同样获得最佳首秀的1500v1相同的更坚实、回弹的Revlite中底。测试者们称赞其在重量和缓震间的平衡。一位测试者说道其同时具备了竞速鞋的重量和长距离训练鞋的寿命) 购买链接: 男款: 女款: ![]() BEST DEBUT 最佳首秀 Pearl Izumi N3比之前的eMotion型号加入了更多的中底材料,从而提供了更加舒适的体验。鞋面的印刷支撑条提供了轻量的支撑性(译者注:应该是现在被大量使用的一体式无缝热贴膜型鞋面,比如FAAS 300 V3的鞋面)。 译者注:一字米跑鞋的特点是中足加厚的摇椅形鞋底。官方说适合高步频前掌至中足的跑者使用,摇椅底能让脚步及其平滑,但低步频后跟跑的话在脚掌滚动过程里中足处的突起会产生刹车效应。 购买链接: 男款: 女款: ![]() 历史悠久的Response系列在后跟和前掌安置了大片柔软而回弹的Boost材料,实现了均衡的弹性(测试者发现它在有令人愉悦的优秀缓震的同时,依靠更坚实的中底材料和足弓下的塑料支撑条维持了其中足稳定性)。 译者注:似乎习惯把Response作为一双实用级跑鞋,但跑者世界已经多次评测Response系列的缓震系、支撑系和越野系跑鞋了。相对Wave Impetus等只有最基本技术的典型的实用级跑鞋,Response的技术含量已经相当不低了,该有的技术基本都有。 购买链接: 男款: 女款: ![]() GT-1000 4以入门的价格提供了经典的Asics脚感,具有出众的稳定性和支撑性。(尽管生活在其更为缓震的兄弟GT2000的阴影下,但GT1000更加保持了一双传统稳定系跑鞋的特点) 译者注:国内也一样十分看轻GT 1000,虽然GT1000也是有IGS的专业级产品。GT 1000系列在近6年里多次获得Best Buy奖,而BestBuy奖几乎占了ASICS近6年跑者世界获奖的半壁江山。 购买链接: 男款: 女款: ![]() Breakthru有缓震性却比大多Saucony跑鞋更硬且更难弯折。这种设计为快速的双脚轮换提供了更多增益。(Saucony发布这款新型号跑鞋用以填补更坚实的训练鞋Ride和柔软轻量的Kinvara之间的空白) 译者注:很多竞速鞋又硬又难以弯折,以产生一种较“弹”的脚感,在高步频时有更强的反馈,像Skecher给Meb的波马战靴Go Speed 3就在中足加了一块杜邦出品的Dupont Delrin弹性板。译者本人的Kinvara 5已跑近百公里,在其重量级上缓震性好得令人惊讶,但有时候就会感觉过于柔软像踩着棉花。另外,其使用的和慢跑鞋相同的高厚度XT-900碳橡胶个人使用下来认为寿命并没有保证,应该到不了300k。当然,外底寿命这个问题因人而异,我只能说相对美津浓X-10、adiwear,XT-900的耐磨性差一截。 购买链接: 男款: 女款: ![]() 中度的缓震、稳定的中足、中等的前后高差和优秀的灵活性,Volitation切中了一双经典的轻量训练鞋(译注:此处用词为上文提到过的performer,暂译为比慢跑鞋轻一级的轻量训练鞋)的所有要点。(一位测试者说道穿上以后感觉不到这双鞋的存在,十分完美,但这种隐形感使其他一些测试者给了其中等评分) 译者注:截止15年10月中旬跑者世界已经测试了3双361度海外市场专供的专业跑鞋,其中第一双支撑系慢跑鞋Sensation获得Best Buy最佳性价比奖。和Volitation类似,Sensation也是一双各项属性中等、切中各项要害的较为均衡、传统的产品。361并不是去作秀评奖,而是真正打入了海外市场,专业跑步装备线上商店runningwarehouse就上架了3双361跑鞋,但按一般的国内外定价标准,换算到国内定价也会达到美津浓次顶级级别。所以说国内厂商不是没能力做出来像样的跑鞋,就算创新基本没有,照猫画个虎还是可以画得人模狗样的,而且创新往往先是从模仿开始的。然而国内并没有给国产专业跑鞋生存的空间,399的智能版烈骏还有大把人骂李宁自视过高。 购买链接: 男款: 女款: ![]() Skecher新推出的的极致缓震型公路跑鞋提供了有弹性的超舒适脚感,还有为长距离炎热条件下奔跑设计的排水孔。 译者注:之前Skecher出的极致缓震型号是GoRun Ultra 2越野跑鞋,之后出了这双公路跑鞋。极致缓震鼻祖HOKA也是先在极限越野中崭露头角,然后逐渐把影响力扩展到了路跑领域如波马。 购买链接: 男款: 女款: ![]() 缓震的Magnifly在中底外加了一片更柔软的材料(测评视频提到是加在后跟,目测是后跟那块颜色不同的中底),在保持自然鞋型的同时拥有中等的缓震。 购买链接: 男款: 女款: 译者注:Topo Athletic简介 2012年12月初,Vibram原CEO Tony Post在离职5个月后获得500万风投宣布成立新极简跑鞋公司Topo Athletic。 原为专业越野跑运动员的Post曾在Vibram公司工作11年,在他就职CEO期间成功推出Vibram最畅销产品-FiveFingers五指鞋,在《天生就会跑》一书引发的极简主义/赤足跑潮流中成为赤足跑鞋的行业标杆。 Topo Athletic仍属于极简跑鞋,有中等的高差和少量缓冲。最初的Topo产品是大脚趾分趾设计,和五指鞋相似能让脚趾在奔跑时自然叉开,而又比一体式宽大型鞋头有更好的鞋内稳定性。后来为了融入市场也有了一体式宽大鞋头的型号比如这双Magnifly。 Post说:“我们努力在设计上做到创新,虽不敢说我们的产品会改变运动员的表现,但我们会帮着他们改善训练。” Topo的ACU-Running program就是一个为跑者从头开始重建跑姿的训练项目,该项目试图确定导致不良跑姿的根本原因。Tony Post认为我们过多地试图单纯用跑鞋去纠正不良跑姿,而在脚悬空的过程中跑鞋对跑姿是没有影响的,跑姿绝不仅仅在于鞋。本项目之前仅对精英/专业跑者开放,包括奥林匹克运动员,现在已向大众开放。 Post之前就职的VFF吃官司的一大原因就是其宣传让人误以为只需要一双五指鞋就能包治百病,这本质上就和宣传一双高缓冲跑鞋包治百病一样都是跑鞋万能论,穿VFF并不能自动转换跑姿、提高力量,50%的VFF跑者甚至还在用后跟跑。事实上,实验发现,即使是完全无缓冲的极简跑鞋都无法模拟完全赤足的情形,而在光脚跑的情形下,即使是硬地还有许多习惯性的后跟跑者还在用后跟跑,只是比例会比柔软地面上的光脚跑者低。不止习惯于现代跑鞋的跑者如此,在习惯性赤足或者穿极简鞋的非洲部落里,Daasanach、Tarahumara、Hadza部落的儿童和妇女在柔软的沙地、泥地上慢速跑也是用后跟,而Kalenjin部落里有经验的奔跑快速的成年男性在这种地面上却更趋向于中足/前掌跑。人类对于鞋+地面的缓冲系统的适应性有很大的活动空间,如果配速低缓冲足,不论缓冲来自跑鞋还是地面,用后跟都可以比较舒服地跑。所以优秀的跑姿需要主动的控制和训练,正如尼可拉斯•罗曼诺夫博士在《跑步革命》中所说:一个可以赤足跑的人并不意味着掌握了姿势跑法,你要通过姿势跑法掌握赤足跑。 ![]() Speedform Fortis模塑的无缝脚杯在如摇篮般固定脚跟的同时,牢固地嵌入一体式弹性鞋面,从而使这双全能训练鞋有袜子般的贴合性。(Fortis是作为一双“健身”鞋设计的,宽大、易弯折的多向缓震鞋底能很好地完成从跑步到侧向箭步蹲、plyometric弹跳等健身动作的转换) 购买链接: 男款: 女款: ![]() Reebok的这次升级中鞋面的变化最为突出:由透气网面和结合进织物的“热熔”中足框架构成的新鞋面更轻、更柔韧。(中底正如其颜色一样是三密度的,前掌最硬后跟最软,但有些测试者仍然觉得后跟又重又硬) 购买链接:(译者注:美亚搜索发现其实际型号名应为One Cushion 3.0 AG,One Cushion 3.0是老款) 男款: 女款: ![]() Torin 2.0柔软的前掌会让你的跖球部陷入其中,产生了一种我们对零落差中底(前掌和后跟高度相同)意料之外的更接近主流的脚感。比上一代还要宽大的鞋头(译注:toe box,直译脚趾口袋,指的应该是鞋尖包裹脚趾的部分,暂且译成鞋头。Altra的鞋楦是仿足型设计,鞋头几乎成了方的)为脚趾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大多测试者称赞这种宽松感,但一些人发现它过于肥大)。 购买链接: 男款: 女款: 译者注:Altra简介 最初的Altra产品鞋底又硬又难以弯折,例如Instinct 和Instinct1.5,还有完全无缓冲的型号Samson和Adam。而在14年初左右Altra开始提高全线产品的缓冲,Instinct 2.0变得更厚更软,曾经的薄底竞速鞋the one被完全重新设计成一双Saucony Virrata/Kinvara型的轻量训练鞋,更是推出类似HOKA的新型号极致缓震越野鞋Olympus、极致缓震公路鞋Paradigm。Altra的创建者信奉极简主义,尽管他们很快就说他们不是个极简主义公司。如果极简主义跑鞋还有曾经的市场的话,Altra一定会是其中的弄潮儿,但HOKA的极多主义缓震风潮已经席卷了整个跑鞋市场,连赤足跑老大哥VFF都有了加入EVA中底的五指鞋。跑鞋的市场规律意味着必须做出一些艰难的决定,卖不出去的鞋要么停产要么需要重新设计,对Altra这样的小公司尤其如此。Altra的哲学是,如果人们想要缓震跑鞋,我们至少能给他们一个零落差和宽大鞋头的选项——这两大元素是Altra从创立之初就一直坚持的。 译者有厂货Torin 1.5,目测是品控出问题的样品,因为鞋重和官方数据相差过大,US 9码竟然重达300g约合10.6盎司,是目前穿过最重的锤子鞋。五十公斤级小体重表示Kinvara比Torin软多了,Torin换了更软的ASCIS Ortholite鞋垫才感觉脚感没那么硬实,但高厚度的鞋底依然十分难以弯折,对跑姿有不小影响,跑者世界实验室对Torin 2.0的难于弯折度评分为93/100。 ![]() 坚硬的塑料脚环,厚实且不会过度下陷的Lunarlon中底,中底内侧楔形的高密度材料(译注:官方称为Dynamic Support技术),轻量的LunarGlide 7出乎想象地坚实和稳定。(跑者世界称其为最稳定的Lunar系跑鞋,属于支撑系跑鞋。精密的鞋面受到交口称赞。) 购买链接: 男款: 女款: ![]() Paradigm 1.5鞋重轻如鸿毛、缓冲多如泰山而没有牺牲稳定性,还具有Altra舒适、宽松的前掌设计。(类似于极多主义老大哥Hoka,Altra的极致缓震型号也是靠增加宽度解决稳定性问题,鞋底从足弓侧加宽,并一直延伸到包裹住后跟内部。测试者提到尽管是最大化缓震,实际脚感却坚实而响应性强,跑者世界实验室确认了其抗压型中底材料的高能量回弹率) 购买链接: 男款: 女款: ![]() Clifton 2维持着让初代超轻极致缓震型号获得Editor's Choice的配方(中底和外底基本不变),增加了鞋舌厚度和鞋面支撑(增强了脚杯和支撑条,使鞋重大约提升了1.4盎司至男US 9码重9.0盎司,比初代增重10%以上,足以让一些测试者感到失望,最初的Clifton正是以轻量训练鞋的重量、超越慢跑鞋的缓冲而惊艳四方的)。 购买链接: 男款: 女款: ![]() 鞋底宽大、稳定而缓冲性良好,也没有过重或难以弯折,这一代Omni更多的缓冲使得落地更加柔和。(Saucony去掉了中足的塑料条,将足弓处填满并加宽了后跟,从而在维持其稳定性的同时有了更平滑的脚掌滚动感) 译者注:有中足塑料支撑条的跑鞋足弓处中底比前后掌薄,是悬空的,比如上面的Response Boost。而Omni 14之类的跑鞋则整个鞋底都会触地。 购买链接: 男款: 女款: ![]() 新的Vomero更轻、更坚实、更难以弯折,鞋头上翘更大,充满速度感的同时鞋面十分高端。(作为Zoom系跑鞋顶级缓震型号,曾经的Vomero更加缓震舒适) 购买链接: 男款: 女款: ![]() Del Mar的双层中底提供减震和稳定性,布满厚实橡胶垫的宽大外底提供抓地力和耐磨性,鞋舌和后跟处充足的鞋面缓冲带来了极大的舒适度,实现了脚面和脚底舒适度的最大化。(测试者们交口称赞其无缝鞋面,一位测试者说道简直像是穿进一双拖鞋) 购买链接: 男款: 女款: 译者注:Zoot简介 Zoot是铁人三项品牌,之前主要生产专业铁三装备 快穿型竞速鞋,这类鞋一般都有快速系带系统、脚跟提环等设计加快穿脱速度,无缝鞋面和排水孔让人可以赤脚穿着,而针对铁三人群这种高水平耐力运动群体铁三鞋都较为轻量,类似公路跑鞋的轻量训练鞋和竞速鞋,不太适合大众跑者。 15年初,Zoot针对他们想要扩张的单一运动群体发布了新型号Solana,Solana的鞋重在Wave Rider级别,获得跑者世界Best Debut奖。在跑者世界实验室中Solana以超过均分的缓冲性和弯折性崭露头角,测试者们称赞其缓冲性和足以驾驭速跑的响应性,但最受赞誉的是其无缝鞋面的稳定性和宽松的脚趾区域。之后发布的这双Del Mar已经是33-M般顺应潮流的的大厚底、大重量缓震跑鞋了。 Zoot的改变正是跑鞋界风潮的缩影:极简主义风潮已经过去,但带来了跑鞋界整体的高差降低、toe box加宽和轻量化;而现在的极多主义风潮中几乎所有公司都在以更轻却更缓震回弹的材料做高缓冲跑鞋。 ![]() 重新设计的鞋面(网面结实,中足支撑,鞋头开阔),结构优化的Wave片(增强了前掌的边缘支撑又不影响缓冲和灵活性)和Wave片下更软更轻的新中底材料U4ic X(跑者世界实验室几乎给了Enigma 5缓震性满分)创造了后跟跑者的天堂。(由于12.5mm的前后高差和Wave片的作用,比起有同样的缓冲性和稳定性的其他鞋款,Enigma 5有更快的脚掌滚动) 购买链接: 男款: 女款: 译者注:Enigma 5由于更新较晚,其使用的技术比同代Wave Rider新,Enigma 4对应于Rider 17,Enigma 5对应于Rider 18。 在R17那年美津浓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革新,使用轻量30%的新中底材料U4ic和新的热切补强鞋面,使所有鞋款鞋重大幅下降,Rider 17直接降到了9.5盎司这种接近当年轻量训练鞋的重量。然而热切鞋面有很明显的寿命问题,所以R18采用了优化结构的皮革网面,略微增加鞋重的同时提高了寿命。 而今年美津浓顺应高缓冲潮流开发了新材料U4ic X,用在了Enigma 5和Ultima 7 Wave片以下的中底部分,而国外刚发售的对应于Rider 19的Inspire 12才开始和Ultima 7一样在后跟下使用U4ic X,Rider 19则在中底上没有U4ic X的标注,还是使用后跟外侧的SR Touch。 不过runningwarehouse的技术介绍里说R19和I12使用了U4icX Strobel。Strobel指的是以胶水粘在鞋底上的一层硬质、没有伸缩性的扁平织物,鞋面就缝在这层织物上,而这片织物影响了高科技中底材料的直接触感,所以在这个追求脚感的年代几乎所有公司都在尝试减小strobel的影响。Pearl Izumi把strobel做得更薄更易弯折,Adidas直接在ultra boost 2的strobel的后跟处剪洞,Nike和New Balance在strobel的织物层间加入缓冲材料或者直接用一片缓冲材料做strobel,而一些公司则在strobel上做一层中底,如Saucony在strobel上放了一层3mm的Everun材料。U4ic X也是中底材料,所以个人推测美津浓也是在strobel上加了一层中底,当然实际情况如何得等具体评测出来。 ![]() Cloudcruiser是On跑鞋中最为稳定的型号(译者注:runningwarehouse标注其为Premium级别,大量级缓震,国内一般称其为旗舰/顶级缓震)。在触地时外底突出物会收缩并锁定,在抬脚时再弹出来。 购买链接: 男款: 女款: 译者注:来自瑞士的On跑鞋最大的特点就是外底的可伸缩缓震单元Cloudtec,可以划分为一种结构缓震技术,有较强的反馈性。国内李宁的弧系列虽然看上去有点类似,但每一代弧设计都不同,并不是什么靠谱的技术,本质上来说只是在中底里掏洞,而On的技术则是以弹性外底单元来代偿中底缓冲,在所有On的产品中都作为主要技术使用,有显著的高能量回馈率。不过在Boost之类能量回馈技术大卖特卖的今天,跑者世界已经发文对其具体讨论。跑者世界实验室的领导者和生物力学专家Martyn Shorten指出,来自腿部肌肉和肌腱的反弹能量和反弹力超过跑鞋10倍以上,一般Eva能量反馈率在50-60%,最好的新材料反馈率超过70%,综合考虑下来最好和最差的跑鞋区别最多1%。简而言之,“带来无穷能量”这种说法只是科幻小说,跑鞋不是引擎,原文见 ![]() 一个瑞典品牌的美国首秀,Salming的市场宣言是No Nonsense Running(译注:No Nonsense是Salming公司的口号,有不废话、纯粹、专业之类的意思,译者词穷了)。其支撑性最强的训练鞋Distance(具有模塑的外置脚杯,三层鞋面,塑料中桥),有较低的前后高差和坚实、回馈的脚感。 购买链接: 男款: 女款: 译者注:Salming公司由传奇的冰球手Börje Salming创建,其跑鞋设计结合了赤足元素和传统跑鞋的外观,高差大多5mm。看了看英文官网感觉是个学院派赤足品牌,官网的RunLab和Academy逼格炸破天际 Runlab运动实验室使用运动捕捉技术分析全身跑姿,点击book a session按钮可与salming实验室预约,享受跑姿分析服务 Academy运动学术,系统的视频跑步教程 译者有Salming Speed S1,比Distance轻量两级,鞋重和kinvara 5相近。Speed和Distance都属于Salming的三层鞋面结构产品,都有硬质脚杯和硬质鞋头,然而有如此繁复鞋面的Speed因为使用的是新材料所以仍然十分轻量。Speed鞋底较薄,跑者世界实验室给其缓冲性和弯折性评分较低,然而测试者们和译者发现实跑时脚底有一种保护性的弹性反馈,属于比较反馈的缓冲,Kinvara则偏向于比较柔软的缓冲。与此相似,虽然Speed难于弯折度评分为94/100,但实际脚感则迅速平滑,完全不像那双如果不系紧鞋带就会不跟脚的Torin。 ![]() Stinson 3有最大化的缓震和超强的支撑,经过调整的鞋头rocker(译注:大概是指鞋头的中底形状,详情见下)增加了稳定性。(Hoka对Stinson进行了调整,以在脚趾开始滚动离地前更好地支撑你的姿势。想要这种级别支撑的测试者,尤其是更大号的的跑者,给了Stinson满分;其他人则发现相比其他极致缓震型号,这双鞋又硬又难以弯折) 译者注:Hoka由于鞋底的超大厚度极难弯折,Stinson更是Hoka里中底最厚的型号。设计者为此将Hoka的鞋底设计成鞋头和鞋尾都上翘的弧形,让使用者以滚动跑法前进。因此,HOKA的跑步体验取决于官方所说的Meta-Rocker Geometry,即弧形中底的几何结构,例如上翘弧边不同的位置和角度,大体上可以分为强调速度的Early Stage Meta-Rocker Geometry和强调稳定的Late Stage Meta-Rocker Geometry。 购买链接: 男款: 女款: ![]() Quantum 360前沿的科技产生了调试得当的跑步体验。环绕鞋底的Gel单元密度各不相同,都结合在一片塑料板上,提供了中足稳定性和前掌令人惊异的灵活性和弹性。(尽管所有测试者都批评其重量,然而仅仅一小部分认为这点掩盖了这双鞋整体的优秀) 购买链接: 男款: 女款: ![]() Motion IV从头至尾都有优秀的缓震,有可以适应任何跑法的中等前后高差(译者注:跑者世界测量其前后高差为8mm,而官方数据已经标在中底侧面了,3.0 mm,runningwarehouse给的数据也是3mm。原因大概是跑者世界会算上鞋垫和外底厚度,所以很多跑鞋在实验室中测得的前后高差都和官方数据有出入)。鞋底的突起比起大棒来更像萝卜(译者注:这里编辑用了carrot and stick胡萝卜加大棒 的梗,萝卜代指奖励,大棒代指惩罚),在你重心前移时会弹出,产生推力。第四代的鞋面以工程网布提供袜子般的贴合,足弓下的高密度中底提供支撑。 购买链接: 男款: 女款: 译者注:牛顿跑鞋简介 牛顿跑鞋最大的特色是前掌的Action/Reaction Technology。前掌突出的橡胶条受力时会缩回鞋底空腔,而在橡胶条和空腔之间有一层专利弹性膜能让橡胶条弹出复位,设计目的在于让跑鞋有像人体肌腱和筋膜一样的反冲特性。这些橡胶条在着地时会收缩缓震,抬脚时弹出产生反馈,鼓励高步频、重心前倾和前掌跑法。 牛顿跑鞋公司诞生于2000年中旬,至2015年正式商业运营了九年。最初六年牛顿只生产一些能帮助跑者改进跑姿的基本型号,如现在已经出到第四代的老牌产品Gravity、Motion和Distance,因为强调前掌跑被许多人视为赤足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出现在专业铁人三项运动中,例如据报道在2014年全球顶级铁三赛事Kona Ironman中牛顿是第三受欢迎的品牌。牛顿的联合创始人Danny Abshire曾就自然跑姿写过一本书,在牛顿跑鞋的盒盖内部都印着关于更好跑姿的小贴士。 而在最近两年里公司的政策发生了变化,从强调改善跑姿到强调牛顿独一无二的脚感,受众不再仅仅是希望改善自己跑姿的资深跑者,而开始包括广大不一定适应前掌跑的大众跑者。公司开发了几款新型号跑鞋,同时停产了一些老型号。这些新型号跑鞋依然使用牛顿的专利科技Action/Reaction Technology,但根据跑者的脚感偏好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以使非前掌跑法只要重心前倾就能获得其增益。 新产品线的牛顿跑鞋按“P.O.P”进行分类。使用POP1的型号Gravity、Motion和Distance有早期牛顿产品的高响应性前掌反馈,也有最小的重量/缓冲和最低的前后高差(除了0高差的铁三鞋tri racer和最近停产的10k路跑鞋MV3)。在POP2跑鞋Fate和Kismet中,前掌的橡胶条更圆润和灵活,前掌反馈更弱,前后高差增大至4.5mm(但仍然是很低的高差)。POP3跑鞋Aha和Energy有牛顿跑鞋中最大的6mm中底高差和最短的前掌橡胶条,空腔为缓冲材料填充而不是压缩空气填充,脚感最为柔和。随着pop数增大,驾驭鞋款的难度逐渐降低:pop1类均为反馈强悍的轻量训练鞋和轻量竞速鞋,适合高速的前掌跑者;pop2类是缓冲、鞋重均最大,反馈适中的慢跑鞋;pop3类定位为gateway,即其他跑鞋跑者接触牛顿跑鞋的入门,反馈最为柔和。从官方定位来说,后跟跑者推荐以pop3类跑鞋入门,属于pop1的Motion并不能像跑者世界评测说的那样适应任何跑法。 译者有Motion的上一代Motion III,其前掌反馈十分强悍,以至于译者跑后冷身散步都不想穿这鞋,走久了前掌好疼……虽然跑者世界评测说测试者们认为任何跑法都可以适应,但译者个人强烈不建议后跟跑者试水。Motion III和IV的鞋底是几乎没有改动的,所以还有着牛顿跑鞋中最强的反馈(同为pop1的Distance由于橡胶条比Motion和Gravity短,所以反馈会弱一些)。第四代鞋重大幅度上升(这是跟风Hoka Clifton不学好吗……),作为一双轻量训练鞋甚至已经比同家的慢跑鞋Fate都要重了,所以译者坐等第五代的出现。 个人体验,Motion III最大的特点就是狂野的前掌反馈,对译者的前掌跑法能很明显地感到脚尖和橡胶条构成的前倾三角,反馈方向朝前。如果走路或者后跟跑,则在压缩橡胶条的过程中反馈方向是朝后的,产生制动效应(还记得上面说过的一字米跑鞋吗?如果低步频后跟跑就会产生刹车效应,而牛顿pop1的制动力更大),所以译者走路久一点都会脚疼,更不会建议后跟跑者入坑。此外,Motion III作为支撑系足弓支撑却几乎没有,甚至都谈不上有很高的足弓贴合度,着力点全在前掌突起和后跟了。跑者世界对其稳定性评分为20/100,而牛顿缓震系慢跑鞋Fate得分则为35/100,这还有脸说自己是一双缓震跑鞋……足弓内侧的高密度材料和中足加强的鞋面对鞋重的提升倒是立竿见影(要不是Gravity没号我肯定会选更轻的缓震系,我本身就不需要足弓支撑),我原以为4代的改进鞋面能降低鞋重,结果适得其反,所以再等一年吧。不过除了Gravity以外,真的再也找不出一双有如此前掌反馈的替代品,再加上那个没啥噱头却很耐磨的橡胶外底,总而言之译者对前掌跑者强烈推荐Motion III(更强烈推荐Gravity,就是西红柿炒蛋配色有点屎)。 附录1:跑者世界在跑鞋区的置顶文章《关于跑鞋的五大常见误传》简要翻译 原文地址 存在一双最好的跑鞋。 概要:跑鞋和跑者有太多的变数,以至于无法给一双鞋一个完全性的评比和评分。一篇跑鞋指南(译者注:比如译者翻译的正文)或者一个懂鞋的人能帮助你的问题只有“这双鞋适合像我一样的跑者吗?” 所有Nike鞋都生而平等。(或者Brooks, Asics, New Balances跑鞋等等……) 概要:盲目的品牌粉或品牌黑只会适得其反。每个跑鞋公司都会生产各种各样不同表现、不同鞋型的跑鞋。 一双鞋是一剂处方。 概要:找到合适的鞋是个人化的、永远在进行之中的挑战。你需要亲身体验去发现什么鞋是合适的,而如果你的身体条件和跑步特点变化了,你的跑鞋也会而且也应该一起改变。 品牌专一是一种美德。 概要:对跑鞋脚踏多条船。你可以在同一段时期内做这件事(例如,为速跑准备一双和长跑不一样的鞋),也可以持续性地做这件事——当你需要更换跑鞋时尝试一下不同的型号。如此多的跑鞋,如此少的时间。(译者注:跑跑跑,买买买!研究早已发现用多双不同跑鞋跑步和降低受伤率之间的相关性,原因在于不同跑鞋会有不同的肌肉刺激,经常轮换可以增强各部分肌肉力量,减少同一部位的负荷积累) 跑鞋能让你更快。 概要:跑鞋唯一能真正让你变快的方法是让你穿着去训练。 附录2:个人统计近6年的跑者世界评测数据,截止2015年9月中旬 评测数量:66 Editor’s Choice:14 Best Update:7 Best Debut:1 Best Buy:3 获奖量:25 获奖率:37.9% 评测数量:60 Editor’s Choice:8 Best Update:4 Best Debut:2 Best Buy:2 获奖量:16 获奖率:26.7% 评测数量:45 Editor’s Choice:2 Best Update:6 Best Debut:2 Best Buy:2 获奖量:12 获奖率:26.7% (有四款flyknit型号或多或少因为这项革命性的的鞋面技术而获奖) 评测数量:69 Editor’s Choice:5 Best Update:1 Best Debut:1 Best Buy:6 获奖量:13 获奖率:18.8% (如此多的Best Buy真的是……RW测了好多GT1000、Gel-Pursue级别的低配型号) 评测数量:36 Editor’s Choice:3 Best Update:1 Best Debut:1 获奖量:5 获奖率:13.9% (其中两个Editor’s Choice和一个Best Debut产生于近两年,都是Boost慢跑鞋) 评测数量:50 Editor’s Choice:1 Best Update:2 Best Debut:2 Best Buy:2 获奖量:7 获奖率:14% (两个Best Debut产生于近两年,均为使用新的轻量中底U4ic和热切补强鞋面的新型号轻量训练鞋和竞速鞋) 评测数量:56 Editor’s Choice:1 Best Update:2 Best Debut:2 获奖量:5 获奖率:8.9% (两款最佳首秀均产生于今年,都是Revlite中底轻量训练鞋) Editor’s Choice:2 Hoka One One-Clifton,Altra-The Lone Peak 1.5 Best Debut:14 Altra -Instinct 1.5 Hoka One One-Speedgoat,Rapa Nui K-Swiss -Kwicky Blade Light Neutral,Kwicky Blade Light Pearl Izumi-EM Road N3 Puma -Faas 350 S Salomon -Sense Mantra,XR Crossmax Neutral The North Face -Ultra Cardiac,Ultra Trail,Single-Track Under Armour -Speedform Apollo Zoot – Solana Best Buy:4 361度– Sensation Puma -Faas 700 v2 Skechers -GOrun Ride 3 Under Armour -Charged Bandit 后记:其实译者已经积压了至少两篇原创了,而整体的原创计划大概得有5篇。结果13日于悦跑圈见到一篇“2015最佳12跑鞋权威发布”,点进去以后译者像吃了屎一样开心——这什么杰宝玩意儿?!莫名其妙地从26双鞋里挑出12双造个“12大”,具体内容则和跑者世界原文几乎没有一毛钱关系。凭着出离的愤怒,加上对形式的盲目乐观(本来以为翻译这么几句话是个小工程,然而越写越多,“译者注”根本停不下来,一直到18号李宁10k完赛后才写到这里),再加上目前0原创的情况实在没可能申请众测(目前真正有过兴趣的众测只有李宁赤兔和那个跑步鞋垫,鞋垫有值友已经过了秤,那个感人的重量彻底给我解毒了。虽然脸黑吧但以后没准还有感兴趣的众测可以试试),就干脆做一篇正式的翻译。翻译过程中,我写其他原创(积压中)时积累的知识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像Salming、Newton、Altra的介绍都是信手拈来,所以说多积累些知识总不会错。 另外我想说的是(也许也顺便回答了很多人的问题:这么多我不认识的牌子是专业的吗?为什么会有阿迪耐克?四大、跑鞋之王怎么没人提呢?等等等),如果多逛逛跑者世界,你就会发现并不存在什么四大、五大、跑鞋之王,也没有两巨头竞速鞋秒天秒地秒空气,至少我从没见过有类似的表述,而国内网站天天把现在都没人能找到权威出处的四大挂在嘴边。唯一见过的说法是the big seven running-shoe companies -- Nike, ASICS, adidas, New Balance, Brooks, Saucony and Mizuno,这七家大厂(加上近年销量爆炸式增长的HOKA)也正是RunningWareHouse首页品牌筛选的首选项。那篇文章提到这七大厂曾经占据了96%的跑鞋市场直到VFF出现下滑到了94%。它们被并列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大公司、大生产线、大产能和大知名度,它们几乎垄断了市场(即使VFF后小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今天,也没有任何小厂能跟它们刚正面。而往往小品牌想出来有价值的主意最后都会转移到大品牌那里去,因为它们有更多的资源和途径到消费者那里去)。如Newton一样的小厂最大的特点就是小,产品线短、产能不高、市场份额小,但其专业性(套用附录1暂时给“专业性”如此定义:完成其设计目标,符合设计受众的需求。慢跑鞋够缓冲,竞速鞋够轻够反馈,这都是专业)经过夏威夷铁三考验(夏威夷铁三最后是全程马拉松,不是奥运铁三的10k)毋庸置疑,这些中国消费者可能闻所未闻的小品牌同样是专业的。随着对跑鞋知识的积累(主要出于兴趣,因为我跑步至今最大的收获是,跑鞋是次要的,身体才是最好、最可靠的装备,水平上去了不挑鞋。而且我们锻炼的也应该是身体而不是装备,当下正在写的原创就是关于跑姿的。24日晚译者由微信群参与了一个Eric Orton教练的跑步知识分享会。针对新老跑者都非常关心的脚伤和膝伤问题,Orton教练没有一句提到shoes,而全是说跑姿、肌肉力量、协调性和肌肉筋膜紧张度的问题。他对200磅的初跑新手的建议是:我相信你是可以开始跑步并且不损伤膝盖的,重要的是要从轻松跑开始,一开始不要跑得太拼太快。一个控制强度的方法是用鼻子呼吸,当你不能再用鼻子呼吸时,停下来开始走直到你能再跑起来,持续这个跑/走序列。而着重提高跑步的频率但每次用更短时间也是有益的,例如从每隔一天跑10-15分钟开始起步。连续性是很重要的),我最大的体会是,根本没有什么四大五大还有我刚提到的七大,这种认识太狭隘了,跑鞋市场是百花齐放的。见识越多人越心胸宽广。(最后一句似乎莫名其妙进入了心灵毒鸡汤时间……话说回来,我最喜欢ZDM的一点就是这个靠买买买组织起来的群体气氛非常和谐,没那么多火药味,然而一到跑鞋品牌就经常吵起来,所以日后的原创会针对跑鞋品牌专门写一篇,这里希望这一小段内容可以为大家打开跑鞋品牌的新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