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千擅长在各艺术领域穿梭,探索新的艺术形式。系列新作通过咕咚APP记录每次行走的运动数据,在大地上“画”出图像,并把它们做成霓虹灯作品。 “从日常生活行为中提炼出一种新的艺术语言和艺术经验,是我这两年的思考和实践。”杨千说,“我所走过的路径,不仅是一种物理空间,同时它也是一种社会空间。我在行走中经历了不同的社会景观,从破烂的拆迁区到繁华的大都市,从杂乱的市场到宽阔的广场,让我面对和观察了这个社会现实。” 展览现场播放的两段视频投影作品,记录了杨千行走中的市井面貌,包括菜市场、酒吧街、垃圾站等。霓虹灯的表现方式的则代表了艺术家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的精神性的景观,具有美丽诗意的同时也包含对一些现实的无奈和回避。 从“浴室水珠”系列,到“双重绘画”和“活动绘画”,再到近年来用杂志纸屑创作的“媒体制造”系列,杨千一直在找寻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行走绘画”不仅是媒介和语言的创新,更为重要的是他把各种艺术媒介、艺术语言结合到自身的日常生活,又贯通了诸多鲜活的社会现实。正如沈其斌所说:“或许我们习以为常,或许我们一直在现实的迷局中无法清晰透视,当艺术家用轻松随意的镜头传达给观众的时候,诸多美丽幻象背后的残酷和肮脏就被撕裂开来。” 著名批评家王端廷、朱彤、廖雯、夏可君、王春辰、高岭、梁克刚、俞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馆长田霏宇、著名收藏家张瑞、李冰和著名艺术家张晓刚等出席了杨千《行走》个展开幕及研讨会。 艺术观点 王端廷: 杨千的艺术是新出锅的,还冒着热气。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艺术创作的观念和创作方式,它是来自于西方杜尚的观念艺术,什么都可以是艺术,生活就是艺术。就如尤瑟夫•博伊斯所说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念,这些作品是一种纯粹的观念艺术、创作样式。 朱彤: 从“行走绘画”展览的背后,看出杨千的新作品提出的是个体和社会,自由和体制之间的关系。 廖雯: 杨千是非常敏感的艺术家。《行走》最有价值的一点是它的纪实性和生活化,并延续了“散点山水”式的创作脉络。 夏可君: 第一个以“脚”来绘画的艺术家,作品道路探讨了平面与空间的可能性。 张锐: 从艺术消费者的视角来看,杨千新作让艺术与消费产生了关联。杨千的作品直接进入到和人发生直接关系的层面,就是通过看他的作品,我也完全可以当一个艺术家。 梁克刚: 杨千的作品介入到了移动互联网, 又回到了绘画本质。 高岭: 杨千一直在探索,他的行走可称为“过程性艺术”,杨千走的是一条“社会之路”。 张晓刚: 行走很吻合杨千。我天天都在手机上看他的作品,他走了很多很精彩的“图形”,但这个展览上没有。此外,我更喜欢影像这部分,挺有意思的。我个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开始,可以走的更远。 俞可: 杨千以新的媒介方式挑战了我们的视觉经验,他仍然有现实主义的情结。 吴蔚: 杨千是一名“大地艺术家”,但他其实是反自然反科技的。 艺术家简介: 杨千(谦)1959年生于四川成都。1978-1982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1985-1988年,就读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获艺术硕士学位;1982-1984年担任四川美术学院教师;1999-2001年,担任四川大学客座教授。现居住和工作于北京。杨千是一位非常活跃的艺术家,历年来以不断创新的艺术语言及形式驰名。近年来持续创作了“活动绘画”系列、“双重绘画”系列,以及如今的“行走绘画”系列等系列“新绘画”作品。迄今已在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葡萄牙、意大利、瑞士等世界各地举办了近200场展览(个展、群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英国富兰克•科恩当代美术馆、德国K21当代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等收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