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一到花样:与饮食息息相关的棉桌布史 “在她的绣床旁边,暗淡的月亮/洒下朦胧的银光,他轻手轻足/摆好了桌子,忐忑不安地铺上/有朱红、金黄、彩墨花纹的桌布/哦,但愿能挂上摩耳甫斯护符!” ——济慈1819《圣亚尼节前夕》 一个时代的餐桌布“花不花”,多少和人们对饮食的重视程度一脉相承。在约三分一时间都会实施斋戒的欧洲中世纪,人们羞于食取用于为底层人民补充体力的早饭,连早餐(breakfast)这个词汇都是“打破斋戒”(to break fast)的意思,被视为贪饕的原罪。于是那时的人们普遍使用着与教堂祭坛布相似的白色的“佩鲁贾桌布”(Perugia tablecloths)。直到16世纪后半叶民智得到科学启蒙,英国新教徒医师托马斯•科根(Thomas Cogan)终于站出来为早餐的健康性正名,加之咖啡和茶等舶来品替代酒精成为餐饮风尚,桌布才渐渐走向多样化。 随着人们对餐饮逐渐重视,棉桌布的装饰功能在接下来的世纪里被渐渐挖掘;棉料的质地细腻柔软且极具可塑性,使更多花样桌布的诞生成为可能。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下午茶的流行,人们对饮食的重视程度可谓达到巅峰,情调十足的白色棉质刺绣蕾丝桌布和暗色坠地流苏厚棉桌布一起,占领了那个浪漫的时代。由此,热衷于挑选或缝纫花式桌布来装饰餐桌的,不仅仅有简奥斯汀笔下的名媛淑女,玛格丽特•杜拉斯也会亲手用棉质的茹伊印染布或旧提花装饰布做桌布和灯罩,享受在诺弗勒堡里的宁静下午茶时光。 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A Woman Asleep at Table》(1657)中,红金相间的织花桌布完美诠释了庄重华贵的17世纪巴洛克风情 洛可可画家蒙托亚萨利纳斯(Juan Pablo Salinas)的画作《Wedding Toast》,轻快精巧的棉纱桌布为18世纪的法国带来一场场优雅婚宴 英国画家沃尔特(Walter Dendy Sadler 1854-1923)《下午茶》里的中产阶级淑女,正围绕着白色蕾丝棉桌垫和暗色花纹厚桌布愉悦交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