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思南公馆 思南公馆酒店坐落于幽静的老上海法租界思南路上,毗邻绿意盎然的复兴公园。共有21幢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花园洋房和历史建筑,堪称上海近代建筑博物馆。 思南路的由来 19、20世纪之交法国时尚音乐家儒勒•马斯南(jules Massenet),一生作有近30部歌剧、舞剧,代表作《维特》,交响乐《阿尔萨斯的景色》等。风格纤柔婉约,略带伤感。思南路的命名就是为了纪念这位法国音乐家。当时的思南路地处法租界,花木扶疏,梧桐掩映,颇有马斯南纤柔婉约的音乐之风。法国人处于对文化艺术的高度尊重,将这条马路命名为马斯南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十年间,上海法租界在霞飞路、辣斐德路、金神父路、吕班路(Avenue Dubail,重庆南路)围成的区域设计了上海第一片经过精心规划的住宅区,成为上海滩最适宜居住的地方。解放后,思南公馆区域已是沪上典型的“72家房客”模样,从1944年该地区居住密度每幢2户,到20世纪末,数字变成了平均每幢14户,部分洋楼住进17户。楼梯间全都是煤气灶、水斗,庭院里到处是搭建的房屋,厨卫合用、电线杂乱,花园里养着鸡,门口摆着葱油饼摊……如今,在复兴路思南路口,梧桐树影掩映着一座座灰砖红瓦的花园洋房。道地的欧式风格,似乎暗示着不平凡的过往。 思南公馆曾经的不平凡住客: 这里曾是军政要员的寓所或产业。国民党将领和外交、政要人士先后来此居住。复兴中路533、535、537号的建筑曾是孔祥熙的产业。马斯南路107号(今思南路73号)则是“周恩来将军寓所”。 这里也曾是文人、艺术家的寓所。包括曾朴、曾虚白父子与柳亚子、梅兰芳、崔万秋等等以及一些在报业、电影业任职的人士在此居住。由此吸引来一大批社会名流,马斯南路成为文人雅集之所。《孽海花》的作者文学家、翻译家曾朴曾居住在此。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先生无意成为日本侵略者的傀儡,来到上海,1933年带着家人迁入了马斯南路121号(今思南路87号)。梅兰芳先生在思南路87号一直住到了抗战胜利,并将抗战胜利后的第一次登台放在了上海兰生大戏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