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销商品
-
商城价:¥7
-
商城价:¥22
最近浏览过
中公2013年山东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用书《应试一本通》专用教材
- 市 场 价:50.00 商品编号:20130510164603900247115
- 折 扣 价:¥35.00已优惠¥15.00(7.0折)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山东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编写组出 版 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 出版日期:2013年01月版 次:2014版
- 开 本:16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招聘考试
- 很抱歉,本商品已下架,请点击以下按钮查看本商品的最新信息!
- 查看山东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用书最新信息
商品详情
商品参数
相关商品
用户评价
销售记录
购买咨询
目录
第一篇 专业知识
第一章 经济金融常识(2)
第一节 货币与货币制度(2)
第二节 信用与利息(4)
第三节 金融机构与中国银行业(10)
第四节 货币基础理论(17)
第五节 金融市场(24)
第六节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33)
第七节 货币政策(37)
第二章 会计基础知识(44)
第一节 会计概述(44)
第二节 会计要素和会计恒等式(49)
第三节 账户与借贷记账法(54)
第四节 会计凭证(59)
第五节 会计账簿(66)
第六节 账务处理程序(72)
第七节 财产清查(77)
第八节 财务会计报告(82)
第九节 会计档案(84)
第三章 农村信用社会计(87)
第一节 农村信用社会计基本核算方法(87)
第二节 现金出纳业务核算(92)
第三节 存款业务核算(94)
第四节 贷款业务核算(96)
第五节 支付结算业务核算(100)
第六节 金融机构往来业务核算(110)
第四章 财务管理(120)
第一节 财务管理的价值观念(120)
第二节 财务分析(123)
第三节 投资管理(126)
第四节 筹资管理(128)
第五节 营运资金管理(133)
第六节 收益分配管理(134)
第五章 计算机(137)
第一节 计算机基础(137)
第二节 文字处理(142)
第三节 幻灯片制作(150)
第四节 表格处理(153)
模拟预测试题(157)
参考答案及解析(165)
第二篇 公共基础知识
第一章 农村信用社概述(172)
第一节 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172)
第二节 农村信用社的组织与管理(173)
第三节 农村信用社改革(175)
第四节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简介(179)
第五节 农村信用社的服务礼仪(180)
第六节 农村信用社服务的规范(183)
第二章 政治常识(18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186)
第二节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189)
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95)
第四节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198)
第五节 邓小平理论(205)
第六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8)
第七节 科学发展观(209)
第三章 经济常识(212)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2)
第二节 微观经济(216)
第三节 宏观经济(220)
第四章 管理常识(227)
第一节 管理概述(227)
第二节 管理学理论(228)
第三节 管理的基本职能(230)
第五章 法律常识(234)
第一节 法学基础理论(234)
第二节 银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合同法(238)
第三节 银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公司法(256)
第四节 银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票据法(263)
第五节 银行业相关法律法规——银行法(267)
第六节 财会相关法律法规(272)
第六章 人文常识(284)
第一节 中国文学(284)
第二节 中国文化(301)
第三节 中国历史(307)
第七章 公文常识(324)
第一节 公文基础知识(324)
第二节 常用公文写作(329)
第三节 公文拟制(335)
第四节 公文办理(336)
第五节 公文管理(337)
第八章 山东省情省况(339)
第一节 自然地理(339)
第二节 文化(342)
第三节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343)
第九章 时事政治(345)
第一节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要)(345)
第二节 时政条目(353)
模拟预测试题(364)
参考答案及解析(374)
第三篇 主观题写作
第一章 题型简介(384)
第二章 归纳概括(385)
第一节 归纳概括综述(385)
第二节 归纳概括的一般应试方法(387)
第三节 归纳概括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思路(388)
第三章 提出对策(393)
第一节 提出对策综述(393)
第二节 提出对策运用的思维方法(395)
第三节 提出对策的角度(396)
第四章 作文(398)
第一节 了解作文题(398)
第二节 分析作文题(399)
第三节 作文题的作答技巧与策略(402)
2012年山东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425)
2012年山东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参考答案及解析(432)
中公教育?2013年山东农信社笔试、面试面授课程(437)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438)
文摘
第一篇 专业知识
第一章 经济金融常识
第一节 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所有者以货币作为媒介进行交换。货币的职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经典例题
1.(判断)货币发挥着一般等价物作用,其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
【答案】√。解析: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具有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职能是由基本职能派生出来的。
2.(多选)现代经济越来越离不开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下列选项属于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表现的有( )。
A.税款缴纳 B.贷款发放 C.工资发放 D.商品赊销
【答案】ABCD。解析: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就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支付手段是随着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在赊销和赊购中,货币被用来支付债务。在银行发放贷款的情况下,货币作为价值运动的独立形式从银行单方面转移到借款人,这时货币执行的是支付手段职能。故本题选A、B、C、D。
(二)货币的作用
其一,从货币的功能来看,货币的积极作用表现在:(1)作为交换媒介,货币降低了产品交换成本,提高了交换效率;降低了价值衡量和比较的成本,为实现产品交换提供了便利;(2)作为价值贮藏形式,货币提供了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形式,丰富了贮藏手段。
其二,货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力量,在整体经济社会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推动经济合理运行和持续增长;核算社会劳动,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经济联系,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实现社会产品分配,提高和改善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调节控制经济运行。
(三)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货币流通的规模是由商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的。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待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即一定时间内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周转次数。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在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发生变化。用公式表示为:
■=■
(四)纸币和信用货币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纸币是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的,作为价值符号,它代替了金、银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纸币发行量要以流通中的所需金属货币量为限。纸币因其本身没有价值,不能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
信用货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如银行券、支票、期票和汇票等。银行券是其主要形式。信用货币是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中产生的,它体现着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信用关系。
二、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的形成及其构成要素
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完善的货币制度能够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保障货币正常发挥各项职能。依据货币制度作用的范围不同,货币制度包括国家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和区域性货币制度;根据货币的不同特性,货币制度分为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货币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构成要素: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不同种类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的管理;不同种类货币的支付能力的规定;信用货币和纸币的发行与流通等。
(二)货币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1.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是较早的货币制度之一,16世纪开始盛行。银本位制的基本内容:规定以白银为货币金属,享有无限法偿能力;规定银铸币和重量、成色、形状及货币单位;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国际间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入和输出;流通中的纸币可以与银币自由兑换。
2.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的内容是金银两种金属均为币材,以金银铸币为本位货币。金银货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金银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在国际间能自由输出入。纸币和其他货币可以自由兑换金银币。金银复本位制的优点:币材充足,能够满足流通需要;复本位制下,金银比价由政府规定,能够反过来影响金银的市场价格,有利于金银币值的稳定;便于交易,人们可以根据交易额的大小选择金币或者银币进行支付。但是,在金银复本位制下,当金币与银币的实际价值相背离,致使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被收藏、熔化而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则充斥市场,这种现象即为“格雷欣法则”。
3.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所包括的主要类型有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金本位制的主要内容包括:(1)用黄金来规定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每一货币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国货币按其所含黄金的重量而有一定的比价。(2)金币可以自由铸造,任何人都可按法定的含金量,自由地将金块交给国家造币厂铸造成金币,或以金币向造币厂换回相当的金块。(3)金币是无限法偿的货币,具有无限制支付手段的权利。(4)各国的货币储备是黄金,国际间结算也使用黄金,黄金可以自由输出或输入。金币本位制有三个特点: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入和输出。
4.纸币本位制
纸币本位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本位货币使用纸币而不与黄金发生任何联系的一种货币制度。它的主要特点包括:(1)纸币的发行不受黄金储备的限制,其发行量完全取决于实现货币政策的需要。(2)纸币的价值决定于它的购买力,纸币的购买力与发行量成反比,与商品供应量成正比。(3)纸币的流通完全决定于纸币发行者的信用。(4)政府通过法律手段保证纸币具有一定的强制接受性。
纸币流通条件下,保证币值的稳定是货币制度的核心,必须要以社会公众提供给中央银行分配的资源或资产作为稳定币值的基础。
(三)国际货币制度
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的需要,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称为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的确定和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国际货币制度大体可分:金本位制下的国际货币制度、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当前的国际货币制度(牙买加体系)和欧洲货币体系。
(四)我国的货币制度
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是一种“一国多币”的特殊货币制度,即在中国实行人民币制度,而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人民币是我国大陆的法定货币,人民币主币“元”是我国货币单位,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人民币辅币与主币一样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人民币由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与管理。人民币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并以现金和存款货币两种形式存在,现金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存款货币由银行体系通过业务活动进入流通。
第二节 信用与利息
一、信用和信用工具
(一)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所谓信用就是以偿还和付息为特征的借贷行为。一般认为,当商品交换出现延期支付、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信用就产生了。信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其一,信用是在商品货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二,信用只有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历史上,信用基本上表现为两种典型的形态:高利贷信用和借贷资本信用。
(二)信用活动的构成要素
1.债权人与债务人
信用活动形成债权债务关系。信用的发生要以授信人对受信人的偿还承诺信任为前提。具体来看,现代信用活动中的主体,即债权人与债务人可以有个人、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几种。
个人、企业、政府及有联系的国外各单位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有些是直接发生的,但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各种金融机构媒介而形成的。
作为信用关系中间媒介的金融机构,它一方面有自身的经营收入和日常支出,另一方面还有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即吸收资金从而形成债务贷出款项,构成债权。这是作为中间媒介的金融机构的自身特点。对于它们自身的经常收入和日常支出,其结果既可能盈余也可能出现赤字,此时,它也会与其他单位发生债权债务关系,即表现出了金融机构经营活动所独具的特征。
2.时间间隔
信用活动的发生必然具有资金转移的时间间隔,它是构成货币单方面让渡与还本付息的基本条件。
3.信用工具
信用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信用以口头承诺、账面信用为依据,尚未使用正式的信用工具;第二阶段的信用关系是以正式的书面凭证为依据,如借贷契约、债务凭证等,这些构成了真正的信用工具;第三阶段是信用工具流动化的阶段,即各种信用工具,如债券、票据等都可以上市流通转让。
(三)信用的基本形式
信用的基本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
1.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经营活动和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收账款所形成的企业常见的信贷关系。商业信用的特点有:(1)商业信用的主体是商品的经营者。(2)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3)商业信用和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而其局限性主要有:(1)商业信用的规模受到企业资本数量的限制。(2)商业信用受到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一般是由卖方提供给买方。(3)商业信用在管理调节上有一定局限性,一般只能是短期信用且局限在企业之间。此外,它还具有分散性和不稳定性等缺点。
2.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是由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授给企业或消费者个人的信用。在产品赊销过程中,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买方提供融资支持,并帮助卖方扩大销售。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货币方式授予企业信用,贷款和还贷方式的确定以企业信用水平为依据。商业银行对不符合其信用标准的企业会要求提供抵押、质押作为保证,或者由担保公司为这些企业做出担保。后一种情况实质上是担保公司向申请贷款的企业提供了信用,是信用的特殊形式。与商业信用相比,银行信用具有以下优势:
(1)克服商业信用局限性。可上游企业贷给下游企业,也可下游贷给上游。可小额聚成大额,也可大额分散成小额。满足长、中、短贷款的不同需要。
(2)规模大、成本低、风险小。
(3)能够创造信用。发放贷款给企业,企业根据需要,可再次贷款给其他企业。
3.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债务人的一种信用形式,它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金融机构等承销商发行公债,在借贷资本市场上借入资金,公债的发行单位则要按照规定的期限向公债持有人支付利息。因此,国家信用是一种国家负债。它的作用表现在:调节财政收支的短期不平衡;弥补财政赤字;调节经济与货币供给。
4.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由商业企业、商业银行以及其他信用机构以商品形态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主要有赊销和消费贷款两种方式。目的是解决消费者支付能力不足的困难,重点用于耐用消费品、支付劳务费用和购买住宅等方面的需要。一般来说,消费信用的制约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总供给的能力与水平。总供给的水平越高,消费信用的规模一般越大。
(2)居民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若居民的实际收入较低,偿还能力不高,一味地发展消费信用则会导致风险加大。
(3)资金供求关系。它与消费信用的规模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若资金供求紧张,消费信用的规模就越大。
(4)消费观念和文化程度。它制约着消费信用这种信用方式的普及程度和消费总量。如在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消费信贷起步较晚,规模也较小,但近年来发展很快,主要体现在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的增长上。
5.国际信用
国际信用是国际间一个国家官方(主要指政府)和非官方(如商业银行、进出口银行、其他经济主体)向另外一个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提供的信用,属国际间的借贷行为。国际商业信用是由出口商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有来料加工和补偿贸易等形式。国际银行信用是进出口双方银行所提供的信用,可分为出口信贷和进口信贷。政府间信用通常是指由财政部出面向外国政府借款的行为。
(四)信用工具
1.信用工具的含义及其特征
具有一定格式,并可载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叫做信用工具,也称作金融工具。
信用工具一般有以下共同的特征:①偿还性,是指信用工具的发行者或债务人按期归还全部本金和利息的特性;②流动性,指信用工具可以迅速变现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③收益性,指信用工具能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其持有人带来一定的收入;④风险性,指购买金融工具的本金有否遭受损失的风险,本金受损的风险有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种。
2.信用工具的分类
(1)按信用形式划分。按信用形式划分,可分为:①商业信用工具,如各种商业票据等;②银行信用工具,如银行券和银行票据等;③国家信用工具,如国库券等各种政府债券;④证券投资信用工具,如债券、股票等。
(2)按期限划分。按期限划分,可分为长期、短期和不定期信用工具。长期与短期的划分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一般以1年为界,1年以上的为长期,1年以下则为短期。短期信用工具主要是指国库券、各种商业票据,包括汇票、本票、支票等。西方国家一般把短期信用工具称为“准货币”,这是由于其偿还期短,流动性强,随时可以变现,近似于货币。
3.传统的信用工具
(1)商业票据。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工具,是以信用方式出售商品的债权人用以保护自己权益的一种债务凭证。商业票据包括本票和汇票。
(2)支票。支票是存款户签发,要求银行从其活期存款账户上支付一定金额给指定人或持票人的凭证。支票按支付方式可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
(3)银行票据。银行票据是在银行信用基础上产生的,由银行承担付款义务的信用流通工具,银行票据包括银行本票和银行汇票。
(4)债券和股票。债券是用来表明债权债务关系,证明债权人有按约定的条件取得利息和收回本金的债权凭证。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其投资者,证明其所投入的股份资本的所有权证书。
二、利息与利率
(一)利息及其计算
利息是资金所有者由于借出资金而取得的报酬,它来自生产者使用该笔资金发挥营运职能而形成的利润的一部分。显然,没有借贷,便没有利息。
1.利息的本质
在西方经济学家们看来,利息是对放弃货币的机会成本的补偿,主要理论有“节欲论”“时差利息论”和“流动性偏好论”。马克思的利息理论认为利息是使用借贷资金的报酬,是货币资金所有者凭借对货币资金的所有权向这部分资金使用者索取的报酬。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①资本所有权与资本使用权的分离是利息产生的经济基础;②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③利息是借贷资本的“价格”。
2.利息产生的原因
(1)延迟消费。当放款人把金钱借出,就等于延迟了对消费品的消费。根据时间偏好原则,消费者会偏好现时的商品多于未来的商品,因此在自由市场会出现正利率。
(2)预期的通胀。大部分经济会出现通货膨胀,代表一定数量的金钱在未来可购买的商品会比现在少。因此,借款人需向放款人补偿此段期间的损失。
(3)代替性投资。放款人可以选择把金钱放在其他投资上。由于机会成本,放款人把金钱借出,等于放弃了其他投资的可能回报。借款人需与其他投资竞争这笔资金。
(4)投资风险。借款人随时有破产、潜逃或欠债不还的风险,放款人需收取额外的金钱,以保证在出现这些情况下,仍可获得补偿。
(5)流动性偏好。人会偏好其资金或资源可随时立即交易,而不是需要时间或金钱才可取回。利息亦是对此的一种补偿。
3.利息的计算方法
(1)单利法。单利法是指只对本金计息,不对利息计息的方法。因此,每期的利息是固定不变的。其计算公式为:F=P(1+i?n)。
式中,F表示第n期期末的本利和;P表示本金;i表示计息期单利利率;n表示计息期。
(2)复利法。复利法就是对利息也计息的方法,即由本金加上先前周期中累计利息总额进行计息,也就是“利滚利”。其计算公式为:F=P(1+i)n,式中F,P,i,n的含义同单利计算公式。
从以上的公式可以看出,单利计息贷款与资金占用时间之间是直线形变化关系,利息额与时间按等差级数增值;而复利计息贷款与资金占用时间之间则是指数变化关系,利息额与时间按等比级数增值。当利率较高、资金占用时间较长时,所需支付的利息额很大。所以,复利计息方法对资金占用的数量和时间有较好的约束力。
(3)有效利率与名义利率。利息通常是按年计算的,但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利息的周期与利率周期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有时计算复利的次数会多于计息期数。这样就出现了“名义利率”和“有效利率”。所谓名义利率是指计息周期的实际利率乘以一个利率周期内的计息期数所得的利率周期利率。如月利率为1%时,年利率为1%×12=12%,该年利率称为“名义利率”。它没有考虑年内计息周期间的复利影响。所谓有效利率是指利率周期和计息周期一致时对应的利率。如年利率为12%,若按年计息,则年利率12%称为“有效利率”。例如,某人在银行存款10 000元,按月利率1%计算复利,按月计息,则一年后的本利和为:F=P(1+i)n=10 000(1+1%)12=11 268.25(元),则其年利率=12.68%。12.68%考虑了年内复利影响,是考虑年内计息周期月与月之间的复利影响的年利率,是“有效利率”。
设名义利率为r,实际利率为i,每年计息期数为m,则每一计息期的利率为:i=r/m,因而,实际利率为:i=(1+ r/m)m-1。在一定的年利率条件下,计息期越短,即计息次数m越大,其实际利率越大;当计息周期为无限小时,即连续复利条件下的利率最大。
(4)现值与终值。经济学上,将现在的货币资金价值称为现值,将现在的货币资金在未来的价值称为终值。在进行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之前,首先明确几个相关的参数符号的概念和含义。
i——利率或折现率。把根据未来的现金流量求现在的现金流量时所使用的利率称为折现率。一般对利率和折现率不加区别,统统以i表示,且一般指年利率或年折现率。
n——复利的计息期数。指投资项目从开始投入资金到项目的寿命周期终结为止的整个期限内,计算利息的次数,通常以年为单位。
P——现值。表示资金发生在(或折算为)某一特定时间序列起点时的价值。
F——终值。表示资金发生在(或折算为)某一特定时间序列终点时的价值,即期末本利和的价值。
①一次支付终值计算(已知P求F)。一笔资金P,按年利率i计算,n年以后的复本利和公式为:F=P(1+i)n,式中的(1+i)n称为一次支付终值系数,用(F/P, i,n)表示。
②一次支付现值计算(已知F求P)。由终值计算公式即可求出现值P= F(1+i)-n,式中(1+i)-n称为一次支付现值系数,也可称为折现系数或贴现系数,用符号(P/F,i,n)表示,一次支付现值系数是指未来一笔资金乘上该系数就可求出其现值。
现值与终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正好相反,因为终值系数和现值系数互为倒数。在P一定,n相同时,i越高,F越大;在i相同时,n越长,F越大。在F一定,n相同时,i越高,P越小;在i相同时,n越长,P越小。
(二)利率及其种类
利息率,简称利率,是借贷期内利息额对本金的比率。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利率有多种划分方法:
(1)按计算利率的期限单位可划分为:年利率、月利率与日利率。
(2)按利率的决定方式可划分为:市场利率、官方利率和公定利率。市场利率是指由资金供求关系和风险收益等因素决定的利率。官方利率是指由货币管理当局确定的利率。公定利率是指由金融机构或行业公会、协会(如银行公会等)按协商的办法所确定的利率。
(3)按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可划分为: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率水平保持不变的利率。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关系存续期内,利率水平可随市场变化而定期变动的利率。
(4)按利率的地位可划分为:基准利率与一般利率。
(5)按借贷期限长短可划分为: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通常以1年为标准。凡是借贷期限满1年的利率为长期利率,不满1年的则为短期利率。
(6)按利率的真实水平可划分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是指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即包括补偿通货膨胀风险的利率。实际利率是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即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
(7)按借贷主体不同划分为:中央银行利率(包括再贴现、再贷款利率等),商业银行利率(包括存款利率、贷款利率、贴现率等);非银行利率(包括债券利率、企业利率、金融利率等)。
(三)利率的决定因素
1.社会平均利润率
在资本主义社会,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率同利润率,准确地说同平均利润率有着密切联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平均利润率高,银行就要按较高的利率收取或支付利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或其他客户愿意支付较高的利息向银行借贷。因为即使利息高,生产和经营仍能获得较多的利润。同样,银行也就会向存款者支付较高的利息以吸取更多的存款。平均利润率下降时,情况就会相反。
2.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
利率是一定的利润率水平下对企业利润的分割比例,因而在利息率水平的具体确定上,借者之间、贷者之间以及借贷者之间的竞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借贷资本供不应求时,利率上升;当供过于求时,利率下降。
3.物价水平
价格与货币购买力大小有直接关系,物价上涨,货币会贬值,货币购买力将下降;物价下跌,货币会升值,货币购买力将上升。由于货币形式的借贷资金体现着一定量的货币购买力,因而物价升降引起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必然影响借贷双方对资金价格的评价。物价上涨,货币相应贬值,如果银行的存款利率低于物价上涨率,其实际利率就是负利率。这样,在银行存款不仅得不到实际收益,甚至本金也受损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将减少甚至不会再去存款。只有银行存款利率高于物价上涨率,才能起到吸引存款的作用。因此,在制定调整利率的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
4.国际利率水平
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利率如果不平衡,就会引起国际间资金流动,以致影响一国国际收支。如果国内利率高于国际利率将吸引外资流入,国内信贷资金供应增加;反之,如果国内利率低于国际利率,将引起国内资金外流,国内信贷资金减少。
5.国家调节经济的需要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依赖于组织结构、物质实力和经济手段,利率正是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重要手段。政府根据需要调整官方利率,影响整个市场利率的变动。通过利率水平的升降调节总供给或总需求,抑制或鼓励某一地区、部门、企业的发展。
(四)利率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的让渡必须是有偿的,这种有偿的手段就是利率。有了利率的存在,可使闲置资金者主动让渡资金的使用权,从而使社会能够聚集更多的资金。利用利率可调节货币流通量,保证货币流通正常运行;利用利率杠杆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国家利用利率杠杆,调节国民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更加协调健康地发展;通过利率杠杆来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当发生严重的逆差时,可将本国短期利率提高,以吸引外国的短期资本流入,减少或消除逆差;当发生巨额的顺差时,可将本国利率水平调低,以限制外国资本的流入,减少或消除顺差。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 不促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