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用版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试题
- 教师招聘考试用书
-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
- 浙江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江西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重庆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上海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湖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四川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山东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福建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安徽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北京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河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江苏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云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青海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天津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陕西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山西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广西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甘肃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内蒙古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西藏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贵州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湖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河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吉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广东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黑龙江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新疆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热销商品
- 暂无资料
最近浏览过
华图2013年西藏事业单位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教材
- 市 场 价:58.00 商品编号:20121001125928860836734
- 折 扣 价:¥40.00已优惠¥18.00(7.0折)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华图教育出 版 社:红旗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2年09月版 次:2013版
- 开 本:16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适用于西藏自治区各级事业单位考试
- 很抱歉,本商品已下架,请点击以下按钮查看本商品的最新信息!
- 查看西藏事业单位考试用书最新信息
商品详情
商品参数
相关商品
用户评价
销售记录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华图教育,创办于2001年9月16日,是集面授培训、图书发行、网络教学于一体,拥有专兼职教师及专业研究员三千多人的综合性教育集团,是国内公认的公职培训行业标准制定者和教育培训标杆企业,是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后勤干部培训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等部门的合作单位。
目录
第一篇 政治常识
本篇思维导图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1
第一节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
第二节 物质和意识4
第三节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6
第四节 认识和实践11
第五节 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14
第六节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15
第七节 阶级和国家17
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23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23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25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27
第四节 统一战线28
第五节 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29
第六节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30
第七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31
第八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及意义32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8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38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45
华图原创题库52
第二篇 经济常识
本篇思维导图61
第一章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常识61
第一节 经济基本常识61
第二节 经济体制64
第三节 市场经济65
第二章 宏观经济常识70
第一节 宏观经济调控70
第二节 财政与税收71
第三节 货币与银行75
第三章 微观经济常识80
第一节 市场主体80
第二节 市场机制81
第三节 市场竞争84
第四节 收入分配85
第四章 国际经济常识89
第一节 开放经济89
第二节 国际贸易90
第三节 国际金融92
华图原创题库98
第三篇 法律常识
本篇思维导图100
第一章 法理学101
第一节 法理学概述101
第二节 法的制定和实施102
第三节 法律关系与法律监督103
第二章 宪法106
第一节 宪法的基本理论106
第二节 国家的基本制度107
第三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10
第四节 国家机构111
第三章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119
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119
第二节 行政行为120
第三节 行政诉讼法131
第四节 行政赔偿135
第四章 刑法与刑事诉讼法143
第一节 刑法概述143
第二节 犯罪145
第三节 刑罚147
第四节 常见的犯罪154
第五节 刑事诉讼法156
第五章 民法166
第一节 民法概述166
第二节 民事主体与客体167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行为与代理170
第四节 民事权利与民事责任175
第五节 物权177
第六节 债权178
第七节 知识产权180
第八节 诉讼时效181
第九节 《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释(摘录)182
华图原创题库189
第四篇 事业单位常识
本篇思维导图198
第一章 事业单位概述198
第一节 事业单位的含义及组织特征 198
第二节 事业单位的分类 200
第三节 事业单位的功能及其存在的社会基础 202
第四节 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203
第二章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210
第一节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概述210
第二节 职称制度213
第三节 考核制度217
第四节 工资制度219
第五节 培训制度222
第六节 聘用制度224
第七节 岗位设置制度226
第八节 公开招聘制度228
第九节 事业单位人事争议处理231
华图原创题库237
第五篇 职业道德
本篇思维导图239
第一章 道德与职业道德239
第一节 道德概要239
第二节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242
第三节 职业道德基本知识244
第二章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247
第一节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及其体系247
第二节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特点和作用248
第三节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249
华图原创题库255
第六篇 行政管理与公文写作常识
本篇思维导图258
第一章 行政管理常识258
第一节 行政管理概述258
第二节 行政组织262
第三节 行政领导264
第四节 行政决策267
第五节 行政执行270
第六节 行政监督275
第二章 公文写作与处理常识280
第一节 公文概述280
第二节 公文写作285
第三节 事务性文书写作298
第四节 公文处理305
华图原创题库311
第七篇 科技、文化及历史常识
本篇思维导图314
第一章 科技常识314
第一节 高新技术及其成果314
第二节 新中国科技成就317
第三节 生活百科319
第二章 文化常识325
第三章 历史常识334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334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史340
第三节 世界史342
华图原创题库346
第八篇 国情区况
本篇思维导图351
第一章 我国国情351
第二章 西藏自治区区情359
华图原创题库364
附录
最新时政热点366
第一节 国内时事366
第二节 国际时事371
文摘
第一篇 政治常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第二节 物质和意识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①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②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1.实践的形式和特点
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具有社会历史性。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1)主体与客体
从人的活动出发去考察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就出现了主体和客体关系。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则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改造和被改造,即通过主体对象化(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二、意识
(一)意识的起源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四个决定性环节(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活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器官。人脑之所以产生意识,同人脑高度发达的组织状况和复杂的结构有关。
第一,人脑的重量大,脑与身体的比重也大。
第二,脑细胞的高度分化和严密的脑组织。
第三,人脑是通过内在的生理机制来进行意识活动的。
意识活动同人脑的生理过程是分不开的,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人只有同外界打交道,使人的大脑同外界发生联系,经过加工制作,才会形成关于它们的意识,所以,人脑是意识的客观物质基础,而外界才是意识的源泉。不论是正确的思想,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外部世界某种形式的反映。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或歪曲的反映。”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人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从个别事物中抽出一般属性加以概括,形成经过主观能动加工过的关于客观世界的形象、本质和关系等。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为:
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这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之一。
第二,意识活动是一个能动创造性过程。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现象逐步深入到本质和规律。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还能够追溯过去,预测未来。意识的能动性不仅在于能动地反映现实,更重要的在于能动地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
第三,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意识的能动性突出地表现在它能够把实际中形成的正确思想和理论作为指导,通过实践去改造世界。
第四,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控制。
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一)物质与意识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其次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二)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
第三节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所谓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的特点。
1.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的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随意创造和消灭客观事物的联系。
2.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可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现象、过程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联系无处不在;其二,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联系的多样性
不同的物质运动领域,不同的具体事物之间有不同的联系,而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又有不同的联系,联系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而联系具有多样性。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世界本身就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事物总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中。
1.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指事物上升的、前进的运动或变化的过程,是更为深刻的范畴。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
整个世界是一个永恒发展的过程,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具有远大前途,它在旧事物基础上产生,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腐朽的和不合理的因素,继承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形成了旧事物所不具有的新内容,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新事物最终会战胜旧事物。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